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罗隐:不要被表象所迷惑

罗隐:不要被表象所迷惑

  在唐朝风雨飘摇之际,杭州青年罗隐到西安参加科举考试。一路边走边玩,在江西南昌市认识了一个叫云英的歌女。

  两人很有缘,十二年之后,罗隐在长安混不下去,回老家经过南昌,又碰上云英。乍见之下,没有惊喜,只有惊吓。短暂寒暄后,云英直戳罗隐痛处:“这都十几年了,我记得你很有才华呀,怎么看打扮好像没混出个名堂?”

  罗隐摸着三寸长的胡须,摇了摇头说:“南昌一别十多年了,你这身材还保持得蛮好呢!不过,我没考上功名,你这么大年纪还没嫁人?哈哈,看来我们比别人都要差一些。”(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就像一个被不相关的人关心太多遍终身大事的人——“不要说了,没结婚,就因为我比别人差些,还不行吗?”其实罗隐也很无奈。根据历史资料,唐朝每一次科举考试,进士的平均录取人数是27.8个人/次。能考上的,不是人中之龙,就是朝中有人。

  面对云英的嘲笑,罗隐以“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战术,扑灭了对手嚣张的气焰。当然,罗隐与云英的这种对话,更像是老相识之间的互相打趣。反正都不是体面人,也没必要藏着掖着。

  作为一个天赋横才的“失败者”,罗隐要知道当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一定会写诗讽刺一番:“看你们,一个个都成了物质的奴隶……就问你们累不累?”

  面对灵魂终极拷问,恐怕只能长叹一声:“老头,别站着说话,你知道当代年轻人多难吗?没钱没房没车没女人没孩子……会被钉在村里的耻辱柱上呀……”

  罗隐却懒洋洋半眯着眼说道:“做人呢,说到底,最重要就是开心。谁规定男人一定要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浮世到头须适性,男儿何必尽成功。)

  他是这么说,但你也别太当真。毕竟,在追求成功这条路上,他也曾孜孜不倦。主要是因为他错失了少奋斗30年的机会。

  据说,有一年,困居长安的罗隐,收到了宰相郑畋的邀请。郑畋在当时是偶像般的存在,文能提笔作诗,武能领兵打黄巢。

  罗隐激动地半夜没睡,第二天,从头到脚打扮了一番,抱着厚厚几大卷诗就去了郑畋家。到了后,郑畋却绝口不提文章之事,只是不停招呼罗隐吃点心喝茶。这还不算,屁股还没坐热,郑畋以公务繁忙为由,让管家将罗隐送到门外左转。

  原来,想见罗隐的,是郑畋的女儿。她太迷罗隐诗,日子一久,犯了花痴病。为了女儿,郑畋便请来了罗隐。

  就罗隐进门后的片刻功夫,郑畋的女儿掀开帘子偷偷看了一眼,花痴病就痊愈了——为何?罗隐太丑了,丑得对不起那些充满了智慧、反叛和灵秀的文字。郑畋也料定天真爱幻想的女儿,不会喜欢上这么丑的人,这才敢邀请过来,以断了女儿念想。

  明朝周清原在《西湖二集》里描述罗隐的长相是:“天庭偏,地阁削。口歪斜,鼻子塌。皮肤粗,猴狲脚。吊眼睛,神气撒。”

  这样形容还不过瘾,又补了一刀——说远看他,像土地边站着的小鬼。走近看,像是破庙里被雨水淋坏了的泥菩萨。

  低到尘埃里的颜值,成为罗隐成功之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在那时,如果不是投了个好胎,长得丑,活得长不长不一定,但肯定很难做官。因为《新唐书》记载,挑选人才有四大标准:第一要长相俊美身材好,第二要能说会道口才好,第三要书法工整,第四才是写作能力。

  在这些硬性标准里,颜值被排在了第一位。原来,几千年以来,人类的浅薄竟然惊人的一致。

  充分领略了社会满满的恶意,罗隐索性放飞自我,那些自然界无辜的动植物,都成了罗隐创作的载体。

  比如蜜蜂,大家都夸它勤劳,小小的身板里有甜甜的美味,罗隐却冷不丁来一句:“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意思说,劳动者们,加油,到了年底,你们的老板就能将宝马换成保时捷了。

  还有鸡,李贺说“雄鸡一声天下白”,王安石写“闻说鸡鸣见日升”,总之,雄鸡给人一种朝气蓬勃的感觉。罗隐却说:“一大清早就鬼叫鬼叫的,吵得我睡不着。”(酷怜一觉平明睡,长被鸡声恶破除)!

  对经常漫步在河边腿长一米二的白鹭,罗隐也毫不留情,引申一下的意思是:“不要天天觉得自己伟大又无私,一旦给你权力,恐怕你腐败得连你妈都不认识你。”(不要向人夸素白,也知常有羡鱼心)。

  罗隐说话毒,但对穷苦的平头百姓,他内心充满了同情。

  冬天下雪,人们都说“瑞雪兆丰年”,还有人唱“雪一片一片一片一片”,罗隐却说:“没看见城里那么多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吗?雪你还是早点停吧,不然真会冻死人的。”(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很多时候,罗隐对自己的命运,充满了悲观。至于未来的日子,他更没做指望:“浮生七十今三十,从此凄惶未可知”——30岁到了中年危机?不存在的,只怕从今往后都是危机。

  单看这些,还以为是哪个受尽折磨的小媳妇儿写的,看谁谁碍眼,逮谁谁遭殃。特别是那些所谓的“高产阶级”,异口同声表示:你说话的方式,暴露了你的生活层次。一个没有被社会温柔相待的人,还能指望他嘴里说出什么好话?罗隐,不过是丑人多作怪罢了!

  是啊,为底层人说话,敢于说真话,哪能受主流阶层待见呢?有时,罗隐也想做一个把头埋在沙子里的佛系中年——“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罗隐半辈子没个正经工作,但好在他文章好,名气大,粉丝多,唐朝魏博(今河北大名地区)最后一任节度使罗绍威就是其中一个。

  罗隐年老时,游历到罗绍威的地盘,缺钱少粮,于是写了封信求招待。换作一般人,不说拍马屁,毕竟有事相求,至少会谨言慎行。罗隐却在信一开头就说:“大侄子呀……”

  拆信的人吓得大气都不敢出,罗绍威却仿佛得了天大的恩赐,那心情,仿佛被偶像翻了牌的少女。于是,敲锣打鼓地把罗隐迎进家门,好酒好菜招待。等罗隐玩腻了,准备回杭州老家时,罗绍威又送给他不少银子。

  还没完,怕偶像回老家吃亏,罗绍威亲自写信给吴越王钱镠:“……我叔父罗隐要回杭州老家,希望越王能多多关照。”

  这钱镠,是个传奇。先后在唐朝、后梁、后唐当越王、吴王、吴越王,最后还自立吴越国——总之,大半辈子,钱镠都是别人口中的“老王”。

  这个王,对妻子很重情。有一年清明节前后,钱镠的妻子回了娘家。钱镠写信说:“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后来,这句话被文艺小青年们爱得死去活来。

  钱镠,是个狠角色。

  年轻时,钱镠在浙江霸王董昌手下工作。一次,有个读书人要拜见董昌,便递上拜帖等待。不巧,遇上钱镠,可对方也不知你钱镠是谁呀,就把钱镠当空气。这下大祸临头,钱镠直接将读书人丢进滚滚江水中喂了鱼。等送拜帖的人回来询问来客,钱镠神色不改道:“那人估计等不耐烦,自己走了。”

  罗绍威深知钱镠的脾性,所以那封推荐信写得极其恳切。而钱镠早听说过罗隐大名,对他怼天怼地怼空气的个性十分欣赏,也卖个人情,就直接让罗隐入了自己的智囊团。

  那么狠的角色,在罗隐面前却没脾气。

  钱镠当时给在西湖打鱼的渔民定了个规矩——所有渔民,每天必须要缴纳数斤鲜鱼供钱王府食用。如果渔民捕不到鱼怎么办?那就只能自己去集市上买鱼,假如生病几天不能打鱼,那简直是灾难。一时,群众怨声载道。

  一次,恰好钱镠拿出一副《銵溪垂钓图》让罗隐作诗,这是一副描绘姜子牙在渭水之滨垂钓的画。罗隐看后,说:“姜子牙那是没来西湖钓鱼,不然,他会每天因考虑缴纳鲜鱼而一事无成。”钱镠听了,不仅没有生气,反而直接废了这个规矩。

  894年,唐昭宗为了讨好钱镠,封他为使相,跟宰相平起平坐。钱镠高兴啊,便让智囊团另一位成员沈崧写感谢信。

  沈崧可是凭实力考上的进士,一提笔,文思如泉涌,差不多都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生只合扬州死”的句子,把江浙之地描绘得天上有地上无。

  钱镠开心地让大家传阅,每个人都拍手称好。传到罗隐手上,他却一盆凉水浇了出去:“当下战火四起,百姓水深火热,朝廷一肚子火,我们在这里大秀优越感,这不是让那些朝廷大臣嫉妒吗?”于是,抓起笔就改,只差要个“贫困县”的帽子戴一戴。

  907年,朱温夺了李家天下,建立后梁,钱镠向朱温称臣。朱温也特地向罗隐发了聘书:请罗先生来做大梁首席国家顾问,以及我的人生导师。

  这一年,罗隐已经74岁了。

  面对新任帝王朱温的青睐,他没有领情。他不仅不领情,他还劝说已经向朱温称臣的钱镠:“朱温这种人,是个人都能名正言顺杀了他。你为何不干掉他恢复大唐名号呢?再不济,还可以自己称帝,没必要屈居在这种人手下!”

  罗隐不接受朱温的聘任,可能是因为他看不起朱温。

  年轻时,游手好闲的朱温见黄巢起义,便主动投奔了过去。后来,见唐朝势力依然强大,又归顺唐朝,跟着唐军一起打黄巢。在打败黄巢的过程中,朱温逐渐取得了朝廷信任和重用,于是,在谋士李振和唐朝宰相柳璨的大力帮助下,血洗唐朝王室及其统治阶层。

  罗隐劝钱镠恢复大唐,显然忘了自己曾说过的那句话——“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且不说唐朝王室已被斩草除根,那钱镠做了一辈子快活的土霸王,又有什么动机恢复唐的名号呢?

  但这时,钱镠才发现,一辈子不受主流阶层待见的罗隐,被统治阶级虐了半辈子的罗隐,对那个烟消云散的唐朝,竟有无限柔情,因为,他终于卸下了所有刻薄的伪装。

  而钱镠,只能在心里默默感叹一句:人呀……命啊……哎……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广陵秋夜读进士常修三篇因题

唐代 罗隐

入蜀归吴三首诗,藏于笥箧重于师。剑关夜读相如听,
瓜步秋吟炀帝悲。景物也知输健笔,时情谁不许高枝。
明年二月春风里,江岛闲人慰所思。

江夏酬高崇节

唐代 罗隐

腊雪都堂试,春风汴水行。十年虽抱疾,何处不无情。
群盗正当路,此游应隔生。劳君问流落,山下已躬耕。

炀帝陵

唐代 罗隐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

题杜甫集

唐代 罗隐

楚水悠悠浸楚亭,楚南天地两无情。
忍交孙武重泉下,不见时人说用兵。

题凿石山僧院

唐代 罗隐

日夜潮声送是非,一回登眺一忘机。
怜师好事无人见,不把兰芽染褐衣。

金山僧院

唐代 罗隐

根盘蛟蜃路藤萝,四面无尘辍棹过。
得似吾师始惆怅,眼前终日有风波。
罗隐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 395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