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司马迁的女儿嫁给丞相为妻,后代出了三个皇帝和一百多个宰相

司马迁的女儿嫁给丞相为妻,后代出了三个皇帝和一百多个宰相

  大家都知道。司马迁得罪了汉武帝,因此受了宫刑。司马迁在受宫刑之前,已经生儿育女了。按照《中华姓氏》的记载,司马迁的《史记》被汉朝定为“谤书”,司马迁的子孙后代,害怕老祖宗的《史记》招来灾祸,就把司马拆开来,再添加笔画为姓氏。司马迁的后代,一部分用“司”字加一笔,改姓“同”。另一部分用“马”字加两点水,改姓“冯”。现在的同 姓和冯姓人士,很多都是太史公的后代。

  司马迁还有一个女儿,名气就非常大了,她是弘农杨氏的一世祖母。汉朝有个开国功臣,名叫杨喜,此君在《史记》里面被司马迁写得很猥琐。司马迁记载,杨喜跟项羽打仗,项羽一声怒喝,杨喜就吓得“人马俱惊,辟易数里”。杨喜虽然在《史记》里的形象不怎么好,但是他也因功受封赤泉侯。杨喜的曾孙,名叫杨敞,就是司马迁的女婿了。

  杨敞在汉朝,官拜丞相,爵封安平侯。《汉书》记载,霍光要废刘贺帝位,迎立汉宣帝的时候,第一个签名的人就是“臣丞相敞”。废刘贺迎立汉宣帝之前,霍光派人联系杨丞相,希望他一起起事。杨丞相犹豫不决,妻子司马氏劝他下定了决心。

  


  杨敞在历史上的事迹,差不多就这样了。杨敞能出名,一个是因为他是司马迁的女婿,另一个就是因为他的子孙后代太厉害了。杨敞的子孙,在汉朝就是名门望族了。到了隋唐时期,弘农杨氏才进入巅峰期。原因很简单,大隋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自称是杨震的后代。杨震是弘农杨氏五世祖,是杨敞的玄孙。按照正史《隋书》的记载,隋朝皇帝都是杨敞和司马氏的后代。

  杨敞的十三世孙杨铉生了儿子杨元寿,杨元寿生了儿子杨惠嘏,杨惠嘏生了儿子杨烈,杨烈生了儿子杨祯,杨祯生了儿子杨忠,杨忠生了儿子杨坚,这就是正史记载的隋朝皇室谱系。隋朝的皇位,总共传了三代,高祖文皇帝杨坚,世祖明皇帝杨广(就是大名鼎鼎的隋炀帝),以及隋恭帝杨侑。

  隋文帝是明君圣主,这是历史公认的,他的“开皇之治”,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巅峰期。隋炀帝是败家皇帝,他当了十三年皇帝,上马了十六项大工程。老百姓不堪重负,纷纷起兵造反。在关陇贵族集团和农民起义的打击之下,大隋朝硬是被隋炀帝给败没了。隋恭帝是李渊拥立的傀儡皇帝,没当多久就被迫把皇帝位置“禅让”给李渊。隋恭帝“禅位”之后不久,就不明不白死了,史学界一般都认为是被李渊毒杀了。隋恭帝虽然是短命的傀儡皇帝,但是也得到了正史《隋书》的承认,也算是隋朝皇帝。

  隋朝的江山名义上传了三世,实际上就是二世而亡。隋朝失去了江山,弘农杨氏却并没有因此没落。李渊为了拉拢弘农杨氏,与弘农杨氏联姻,把自己的女儿桂阳公主嫁给了杨师道。李渊一方面和弘农杨氏联姻,一方面任命弘农杨氏代表人物杨恭仁为宰相。

  李世民也喜欢与弘农杨氏联姻,李世民的宫中,有三位杨氏美女,分别是隋炀帝女杨氏、巢王妃杨氏和杨贵妃(不是唐玄宗那个杨贵妃,只是姓杨的贵妃)。李世民除了和弘农杨氏联姻之外,还任命弘农杨氏代表人物杨师道、杨宏礼、杨恭仁为宰相。

  


  弘农杨氏在唐朝的巅峰期,出现在唐高宗和武媚娘时期。武媚娘的亲妈荣国夫人杨氏,就是宰相杨师道的姐姐(也可能是妹妹)。换句话说,杨师道就是武媚娘的舅舅,弘农杨氏就是武则天的母族。武则天当皇后和当皇帝的时候,对母族弘农杨氏非常重视。按照《新唐书》的记载,在武则天当朝,提拔了二十二位弘农杨氏人物进入朝廷。武则天站在朝堂往下看,满朝都是杨大人啊。

  弘农杨氏在唐朝的第二个巅峰期,出现在唐玄宗一朝。唐玄宗一朝,出了一个杨皇后和一个杨贵妃。杨皇后是隋朝宰相杨士达的曾孙女。杨士达在隋朝的时候,爵位是始安侯。《新唐书》记载,杨士达是武则天的亲外公,因此被武则天追封为郑王。李隆基还没有登基的时候,就纳杨氏为良媛。唐玄宗还是太子的时候,杨良媛为他生了儿子李亨,就是日后的唐肃宗。唐肃宗登基称帝的时候,杨氏已经死了。唐肃宗按照礼制,追封生母杨氏为元献皇后、元献皇太后。

  杨皇后已经死了,追封对她来说,已经没有意义了。对于弘农杨氏的族人来说,元献皇后的追封,意义可就是非常重大了。唐肃宗的追封,让弘农杨氏成了后族高门。大家要知道,在古代能够成为后族高门,那是非常荣耀的事情啊。除了后族高门的荣耀之外,还有实打实的好处,弘农杨氏作为肃宗皇帝的母族,也被封了许多官位。

  杨皇后是追封的皇后,虽然有皇后的荣耀,但是生前没有享受到皇后的待遇。杨皇后有个族妹,就是大名鼎鼎的杨贵妃了。唐朝知名度比较高的杨贵妃,一个是李世民的杨贵妃,另一个就是唐玄宗的杨贵妃了。唐玄宗的杨贵妃知名度实在是高出李世民的杨贵妃太多了,现在都垄断了杨贵妃的称号了。

  


  杨贵妃这个人,虽然没有皇后的封号,但是享受了皇后的待遇,可以说不是皇后胜似皇后了。杨贵妃发迹之后,弘农杨氏家族的人,又一次迎来了春天。以杨国忠为代表的弘农杨氏族人,再次成了大唐朝廷的重要力量。只可惜,弘农杨氏这次发迹,以悲剧告终了。杨贵妃家族在马嵬坡事件中,几乎被屠杀殆尽了。

  有人统计过,弘农杨氏自从一世祖杨敞丞相开始,出过宰相级别的人物,有一百二十多个,尚书级别的人物,已经是上千个。弘农杨氏出的皇帝,也有三个。皇后和贵妃,则是数不胜数了。弘农杨氏的这些人才,都认司马迁的女儿为一世祖母。司马迁这个女儿,嫁得实在是太好了啊。弘农杨氏从西汉开始显贵,至今仍然是人才辈出,成了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姓氏。


猜你喜欢两汉古诗词

五帝本纪赞

两汉 司马迁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於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货殖列传序

两汉 司马迁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 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 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 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 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 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 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 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 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 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 繦至 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闲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 也。

故曰: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执益彰,失执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 之民乎!

酷吏列传序

两汉 司马迁

孔子曰:“导刑以政,齐刑以刑,民免而无耻。导刑以德,齐刑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刑具,而非制治清浊刑源也。昔天下刑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当是刑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下士闻道大笑刑”。非虚言也。汉兴,破觚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刑鱼,而吏治,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观刑,在彼不在此。

信陵君窃符救赵

两汉 司马迁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 ,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原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报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

侯生谓公子曰:“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语魏。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辨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侯生笑曰:“臣故知公子之还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

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于是公子泣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曰:“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于是公子请朱亥。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遂与公子俱。公子过谢侯生。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公子遂行。

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平原君负栏矢为公子先引。赵王再拜曰:“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

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已却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而公子独与客留赵。

管晏列传

两汉 司马迁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

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晏子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惧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缌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闲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游侠列传序

两汉 司马迁

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固无可言者。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傅说匿于傅险,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灾,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鄙人有言曰:“何知仁义,已享其利者为有德。”故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跖跻暴戾,其徒诵义无穷。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浮沉而取荣名哉!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间者邪?诚使乡曲之侠,予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于当世,不同日而论矣。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势激也。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然儒、墨皆排摈不载。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虽时扞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名不虚立,士不虚附。至如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豪暴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4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