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那一年,张九龄离开京城后,再也没回去

那一年,张九龄离开京城后,再也没回去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骑着瘦马缓步出了长安城,得得马蹄声落下,他最后回头望了一眼长安,长安城街市繁华,叫卖吆喝声不绝,就是出了城外他还可依稀听见。 长安,长安,不知何时还能再回来,他低声呢喃,不禁又想起了那一幕:“张九龄举荐非人,贬去荆州当长史。” 玄宗下这道命令时,神情冷漠甚至带着一丝解恨的快感,那模样让张九龄熟悉又陌生。 张九龄不禁困惑,明明最开始想互相成就,怎会到如今这般覆水难收的地步?

  则天顺圣皇后长安二年,一位从岭南地区赴都赶考的弱冠书生,一举进士及第,被授予校书郎的官职,于长安文坛引起不小的轰动。 文坛领袖、朝中重臣张说,甚至断定他可接自己的衣钵,为“后出词人之冠也”。 也难怪张说如此倾心,当时的岭南地区属于蛮荒之地,那里人甚少受礼仪教化,读书识字已是不易,更何况唐朝有“五十少进士”之说法,认为五十岁能考中已是难得。 一个岭南地区来的二十岁少年,竟然一举得中,这真是比登天还难。 更难得的是这少年文采斐然,哪怕是一次学诗演练,创作乐府旧题“自君之出矣”,随手便是一首流芳千古的诗篇。 后人云此篇,“此题古今作者,毕竟此首第一。”

  自君出之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 这样的人才怎会被埋没?时过不久,东宫太子李隆基为广纳天下有才之士,亲自策问,张九龄又因成绩优异晋升为左拾遗。 那是他们的第一次初见,他见那高高在上的君主,脸上浮现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可那笑容与见其余才子并无二般,大唐人才实在是太多了,多得李隆基目不暇接,无法在他身上多做几秒停留。

  张九龄并未气馁,毕竟他与他的路都还很长,往后余生可以彼此慢慢了解,他终有一天会让玄宗识得他全部的才华。

  许是老天容不得他过于乐观,随着他的伯乐、拜把兄弟张说的倒台,他也受其牵连,一贬再贬,最后贬作了冀州长史。

  尽管在朝中一再被排挤,可张九龄始终没有慌乱,只是这一刻他慌了,不是对未知命运的恐惧,而是对母亲的担忧迎上了心头。 他上书恳求唐玄宗,能否容他离母亲近一些,好及时知晓母亲的情况?唐玄宗读完了他的奏折,便答应了他的请求,将他贬到了江南一带。 许是为了尊崇礼仪孝道,也或者是彰显帝王的仁德之心,更可能是勾起了唐玄宗对母亲久远的回忆。

  他的母亲窦氏被人诬陷,由祖母则天大帝下令杀死,他如今压根没有在母亲跟前尽孝的机会。 真羡慕啊。 不知此时唐玄宗是否会想起那在殿堂上对答如流的少年,但我们能知道的是,他又认真地把他记住了。 开元十八年,尚书右丞相张说去世,临终前曾多次向唐玄宗推举张九龄,道其才能足可任集贤院学士,圣上不可错过了。 不知是听从了张说的建议,还是又想起了那封奏折,唐玄宗没多做犹豫,就把贬在京外近五年的张九龄召了回来,授予了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等职位。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有此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张九龄《感遇·其一》 在秘书监与集贤院里张九龄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才能,趁着与玄宗臧否古今、漫谈文学之际,还积极献言献策,与唐玄宗讨论国家大事。 唐玄宗先是惊叹其文化造诣,认为“此人为文场之元帅也”,其后也认可了他的工作能力,不久张九龄便被提为中书侍郎。 他的前途看起来无限光明,只要继续往着这个方向,那终点的相位必是不言而喻。 可恰在这时,他的母亲去世了,哀痛母亲之余,他匆匆地解官去职,回到了家中丁忧守孝。 03

  自张九龄走后,唐玄宗总觉得缺了些什么。 面对着朝中宰相之争,他烦闷不已,这些人日日夜夜吵个不停,竟毫无一国之相的气度。 堂下的二相争论不休,堂上的玄宗闭目养神,他猛然想起那个瘦弱的岭南孝子,他曾把他作为未来宰相栽培,他也不负他的众望,不仅文采斐然,仪度也十分俊雅。

  


  


  宋 佚名 十八学士图局部

  散朝之后,官员皆随手将记事笏板插于腰间翻身上马,可九龄就不同,他先将笏板装入囊袋内,令使者手捧,上马过后再款款系于腰间,姿态缓缓,不疾不徐,好一副文人雅态。 他当时瞧着喜欢,想着这才是大唐该有的雍容雅态,便下令官员此后皆设笏囊。 这才是一个宰相该有的样子,可不是像这斗鸡争雄一般,吵得朝堂乌烟瘴气。 随着中书令萧嵩主动请求退休,唐玄宗一怒之下,便将韩休、萧嵩二人同时罢相,不久下令夺哀,令尚在丁忧的张九龄回朝任职。 开元最后一位贤相的主政生涯由此拉开了帷幕。 只是张九龄没有想到的是,他等来的不是君臣相得的局面,命运总爱捉弄于他,非要有第三人的上场。 04

  回京任职的张九龄不知玄宗何时变了。

  曾经上早朝时,玄宗见到精神抖擞的张九龄,便满口称赞道:“朕每见九龄,使我精神顿生。” 可如今当他有话要说时,玄宗总是精神不佳,眼里有着一丝丝不耐烦。 是因为他不让玄宗封将领张守珪为相吗?可他据理力争后,玄宗不也觉得很有道理吗?一个将领能有什么相才,再说打了胜仗便封侯拜相,那要再打胜仗得封什么官呀。 是因为他在玄宗生日上送他《千秋金镜录》吗?可玄宗不是挺高兴的吗,还下令褒奖他一番。这本书记载着历朝历代帝王的功过报应,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大喜日子送这个再好不过。 是因为玄宗夏日差人赠他凉扇,他赋了一首《白羽扇赋》吗? 当时而用,任物所长。彼鸿鹄之弱羽,出江湖之下方。安知烦暑,可致清凉。岂无纨素,彩画文章;复有修竹,剖析豪芒。提携密迩,摇动馨香。惟众禽之在御,何短翮之敢当。愿预恩于圣后,且见持于未央。伊昔皋泽之时,尔有云霄之志。苟效用之得所,虽舍生而何忌?肃肃鸟羽,穆穆微风,纵秋气之移夺,终感恩于箧中。

  ——张九龄《白羽扇赋》 愿为圣上舍生忘死,哪怕圣上哪天用不着我了,把我如羽扇一样丢弃,我也会感恩圣上的。 用词哀婉,情比金坚。 玄宗也表明了心迹,道他不会背弃于张九龄,“与夫弃捐箧笥,义不当也”。 何时变了眼神? 张九龄不懂,他迷茫地环顾四周,一个谦恭的身影迎入了眼帘,其人对他宽厚和气地一笑,且深深地作了个揖。 张九龄的双眸愤怒地要喷出火花来,是他,肯定是他。 05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张九龄《感遇·江南有丹橘》 丹橘、桃李,像极了张九龄与李林甫的关系,明明丹橘有可贵的品质,也可遮阴乘凉,偏偏因道阻重重被这桃李俗物比了下去。

  


  宋 佚名 十八学士图局部

  张九龄是不甘心的,在他看来,明明可以成就“贤相明君”的佳话,肯定是因李林甫才落得个“不才明主弃”的命运。 对于李林甫此人他是不屑一顾的,并非是他嫉贤妒能,恐其夺了玄宗对他的宠信,而是李林甫此人实在太过不堪。 一个连弄璋之喜都能写成“弄獐之喜”的白字书生,如何能堪得起宰相的大任?再者李林甫对玄宗阿谀奉承的模样,对国家何益?圣上何益? 因此当圣上询问他与众人意见时,他第一个不同意李林甫拜相,只是令他没想到的是,李林甫太会做人了,竟然除他以外,其余人皆赞同李林甫为相。 他不满地与家中宾客谈起此事,愤愤道:“李林甫议事,如醉汉语也,不足言。”不想此话不久便传入了李林甫耳中。 既然张九龄看不惯他,他又怎能让张九龄畅快? 06

  恰逢金秋十月,宫内频现妖异景象,唐玄宗欲从洛阳还都长安,张九龄不出意外地又上前制止。 他希望玄宗能够入冬之后再启程,毕竟此时正是农民秋收之际,恐车马队伍踩踏了农田。 张爱卿此言一出,唐玄宗唯有默然相对,他实在太想要回长安了,可九龄的话有理有据,叫他如何应对? 朝堂散去,唐玄宗见李林甫有话要说,便唤住了他,而李林甫立马匍匐在地:“长安和洛阳,都是圣上自己的家,圣上想住哪儿就住哪儿,为何要听人安排?若是怕扰民,便将沿途百姓的租税免了便是,百姓亦会对圣上感恩戴德。” 唐玄宗笑了,这才是他想要的双赢答案,他既有回家的理由,也不会遭百姓怨恨。 一个好臣子就该给皇帝解决问题,而不是给皇帝制造问题。

  


  宋 佚名 十八学士图局部

  唐玄宗纳了李林甫的建议,紧接着不久,另一件事又给李林甫创造了机会。 彼时河西节度使牛仙客政绩出色,地方府库充裕,百姓生活富足,唐玄宗为嘉奖牛仙客,便要授予他尚书的头衔。 这一回张九龄又投了反对票,他认为牛仙客只是个地方官吏,能力不匹配尚书之职,接着直言圣上要嘉奖牛仙客,赏些金银便罢了。 许是张九龄眼中的不屑刺痛了玄宗,让玄宗又想起了此前的张守珪事件,那一次张九龄的眼神也是如此。 玄宗愤怒了,他质问张九龄,是不是什么都是他说的算,他们若是上不了台面,那张九龄又是个什么高贵门第出身? 这一次,玄宗再也不愿多加忍耐,将那以往积攒的怒火通通发泄了出来。 可张九龄并不怕,他直言自己出身是不好,岭南野民不如中原子弟,但他毕竟朝中为官多年,不似牛仙客始终只是个边境小吏而已。 玄宗没有答话,争锋相对之间,张九龄不知这是玄宗对他的最后一次容忍。 还是李林甫替玄宗解了围,他私下进言玄宗,人有才干就好了,为什么要拘泥那么多框框条条,且用什么人是天子的权力,别人无从阻拦。 玄宗满意地看着这个善解人意的臣子,对张九龄的厌恶已经到了极点。 没过几天,玄宗便给了张九龄一个耳光,封了牛仙客为陇西县公。 还都事件张九龄或许还没惊醒,此时怕是已然知晓了李林甫的野心与手段,他忍着怒气写下了一首求和诗赠与李林甫: 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张九龄《归燕诗》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这哪是一封求和诗,简直就是一封挑战书,挑起了李林甫更高的怒火。 我既然是这鹰隼,便要展出这鹰隼的手段,将你这只清高的燕子狠狠踩在爪下。他有那个把握,毕竟此时那稳坐在高堂之上的君王,正对他投以许可的目光。 彼此尚书左丞严挺之与张九龄要好,因前妻的现夫贪污受贿,前妻登门求助严挺之,严挺之不忍,为其奔走,不料为李林甫告发,道其徇私舞弊。 一切都像是计划好了的,玄宗问张九龄该如何处置?他希望,又不希望张九龄为其好友辩护。 可张九龄立马辩护道,严挺之与前妻已无关系,此事不该涉及严挺之。 玄宗在那一刻放下了心中的包袱,结束了,一切都结束了。 作为道德楷模的张九龄也犯了错,犯了一个常人很难避及的错误——他为自己的好友辩护,有了私情,这在朝中是个大忌,可引申为抱团。 第二日张九龄便因结交朋党被罢了相,其中书令岗位由李林甫接任。 可这对李林甫来说哪能满足呢? 打蛇不死,必遭反噬,没过多久,张九龄又因举荐非人,被贬去荆州当长史,彻底离开了长安。

  张九龄最后回望了长安一眼,长安此后便只在梦中了。 他骑着那匹瘦马边走边停,边停边写,一共写了感遇十二首,其中不乏对李林甫的鄙夷和对玄宗的怨念。 他写完后长舒了一口,提笔写下诗篇,遥寄远方的妻子,如今只有家庭能给予他温情,那些理想与抱负,想来是那么地可笑。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望月怀远》 只是他不知道的是,那个在他诗中被无数次怨恨的帝王,才是最想念他的人。

  尽管唐玄宗恨张九龄的高压监督,可还是忍不住想起他的风姿,以至于往后有人向他荐人,他总爱问那一句: “其人风度得如九龄否?”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和黄门卢侍御咏竹

唐代 张九龄

清切紫庭垂,葳蕤防露枝。色无玄月变,声有惠风吹。
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凤凰佳可食,一去一来仪。

奉和圣制幸晋阳宫

唐代 张九龄

隋季失天策,万方罹凶残。皇祖称义旗,三灵皆获安。
圣期将申锡,王业成艰难。盗移未改命,历在终履端。
彼汾惟帝乡,雄都信郁盘。一月朔巡狩,群后陪清銮。
霸迹在沛庭,旧仪睹汉官。唐风思何深,舜典敷更宽。
户蒙枌榆复,邑争牛酒欢。缅惟翦商后,岂独微禹叹。
三后既在天,万年斯不刊。尊祖实我皇,天文皆仰观。

与袁补阙寻蔡拾遗会此公出行后蔡有五韵诗…以此篇答焉

唐代 张九龄

辙迹陈家巷,诗书孟子邻。偶来乘兴者,不值草玄人。
契是忘年合,情非累日申。闻君还薄暮,见眷及兹辰。
赠我如琼玖,将何报所亲。

郡中每晨兴辄见群鹤东飞至暮又行列而返…所羡遂赋以诗

唐代 张九龄

云间有数鹤,抚翼意无违。晓日东田去,烟霄北渚归。
欢呼良自适,罗列好相依。远集长江静,高翔众鸟稀。
岂烦仙子驭,何畏野人机。却念乘轩者,拘留不得飞。

奉和圣制登封礼毕洛城酺宴

唐代 张九龄

大君毕能事,端扆乐成功。运与千龄合,欢将万国同。
汉酺与圣酒,韶乐舞薰风。河洛荣光遍,云烟喜气通。
春华顿觉早,天泽倍知崇。草木皆沾被,犹言不在躬。

饯济阴梁明府各探一物得荷叶

唐代 张九龄

荷叶生幽渚,芳华信在兹。朝朝空此地,采采欲因谁。
但恐星霜改,还将蒲稗衰。怀君美人别,聊以赠心期。
张九龄

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 187篇诗文

诗人张九龄的古诗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