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 367篇诗文
晏几道
晏几道(1038年5月29日—1110年),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 178篇诗文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 395篇诗文
许浑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评价之。成年后移家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许丁卯”。许诗误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399篇诗文
岳飞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程岗村)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岳飞的文学才华也是将帅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词作《满江红》,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葬于西湖畔栖霞岭。 ► 18篇诗文
左丘明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38篇诗文
皎然
僧皎然(730-799),俗姓谢,字清昼,湖州(浙江吴兴)人,是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唐代著名诗人、茶僧,吴兴杼山妙喜寺主持,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颇有造诣。与颜真卿、灵澈、陆羽等和诗,现存皎然470首诗。多为送别酬答之作。情调闲适,语言简淡。皎然的诗歌理论著作《诗式》。 ► 449篇诗文
王建
王建(768年—835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315篇诗文
周邦彦
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集》传世。 ► 219篇诗文
贯休
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贯休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479篇诗文
张祜
张祜(hù)(约785年—849年?), 字承吉,唐代清河(今邢台市清河县)人,诗人。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早年曾寓居姑苏。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不报。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寓居,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张祜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以是得名,《全唐诗》收录其349首诗歌。► 266篇诗文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 831篇诗文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4篇诗文
陆龟蒙
陆龟蒙(?~公元881年),唐代农学家、文学家,字鲁望,别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江苏吴县人。曾任湖州、苏州刺史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编著有《甫里先生文集》等。 他的小品文主要收在《笠泽丛书》中,现实针对性强,议论也颇精切,如《野庙碑》、《记稻鼠》等。陆龟蒙与皮日休交友,世称“皮陆”,诗以写景咏物为多。 ► 454篇诗文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218篇诗文
马致远
马致远(1250年-1321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 79篇诗文
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 187篇诗文
黄庭坚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927篇诗文
卢纶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唐玄宗天宝末年举进士,遇乱不第;唐代宗朝又应举, 屡试不第。大历六年,经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宰相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州户曹、河南密县令。之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唐德宗朝,复为昭应县令,出任河中元帅浑瑊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不久去世。著有《卢户部诗集》。► 281篇诗文
陈子昂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陈子昂与司马承祯、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154篇诗文
过鸳鸯湖
读班大家传有感
夫子植梅棠于寄园诗以纪之翌日复以二株置庭前索余作因次元韵
送张二贡士
万寿寺歌词
嘲宰相赏花
春日湖上偶题
咏庭前绿梅 其一
咏庭前绿梅 其二
题江碧岑女史龙女抱经图 其一
题江碧岑女史龙女抱经图 其二
送秋平赴试
题河鲤登龙门图
萧尚书纵目楼
桃源观
严陵江
四郊杂诗 其二
拟古田家诗
读元道州贼退示官吏诗慨然有作
赠何匡山次梅村先生韵
送钱饮光归里门
夏浅
赠螺浮黄门次龚合肥韵
四郊杂诗 其一
四郊杂诗 其三
平陵宜山堂诗
枯松行
赠琴棋僧歌
一剪梅 人日即事
醉春风 题扇头美人
秦楼月 月下闻邻女吹箫
行香子 花朝
金人捧露盘 午日同父作
武陵集得飞字
自题国朝诗铎
自题国朝诗正气集
驻马亭
雨中过赤水镇
偕诸子联骑游北固山
梅州寄黄鹤楼
晚至忠信墟
靖江城楼
塞下曲 其五
塞下曲 其六
塞下曲 其七
塞下曲 其八
吊朝云墓 其一
吊朝云墓 其二
饮朱叔祥虹山草堂赋赠
赠周昆彦
灵洲妙高台怀客岁同游诸子
赤湾祠望海
懒庵歌为尹用平丈作
黄鹄吟送尹仲杞北上
过绿水园怀祁罗浮先生
初冬閒居
送友人之怀宁兼寄蔡紫枢明府
东事有感四首 其一
东事有感四首 其二
东事有感四首 其三
哭张东海
赠达挥使
简乡亲
述事
题晚菊
简乡人
鱼矶偶成
题万佛堂壁 其一
题万佛堂壁 其二
题华山高卧图赓丁声远之作
自警四首 其三
戏赠友人张解州
自警四首 其四
和鄱阳守愚丘先生韵
古澄丁声远来访赋一律见遗因和答二首 其一
古澄丁声远来访赋一律见遗因和答二首 其二
答守关陈司马谅之
寄邵文明大尹
傅彦明昆仲久客维扬诗以寄之
次余柱史与石翁先生倡和诗韵
与友人宴小庄
和韵喜陈本仁相访
再和鄱阳守愚丘先生韵
和答董桂岩同年 其一
和答董桂岩同年 其二
偶成借白沙先生韵柬丁大尹
溪上茅亭和士咨
儗寄乡人
题退休卷
自警四首 其一
自警四首 其二
游惠宗寺题磨崖
颂母德诗
清虚观
便水
移居省城感赋一首
甲子元日宇亮孙入省枉集山馆观灯
寄苏仲吕
乙丑元日同寅阳赋
乙丑正月十八夜苏廷襄宅灯宴
村居四咏为区封君赋 其一 春日
村居四咏为区封君赋 其二 夏日
村居四咏为区封君赋 其三 秋日
村居四咏为区封君赋 其四 冬日
偕苏玄山念吾叔侄景山经佐昆玉集山房对菊
晚泊榕树潭
春日郊居
欧念桥黄君甫过社宴集时二丈方应督学试得边字
元夜期小岑叔南华弟过山房
鸣鹤楼为李永明赋
读内典客示宠儿阳儿
次韵答怀灵叔
九日集古社分松字即席赋
黎茂才飞云见惠丫兰作此谢之
黄元礼过集山房分赋得清字
六十一自述
十五夜集鸣吾宅分得鸿字
乙卯庭中丫兰一盆两茎并出诗以纪之
寄黄候章
夏日小岑叔李伯亮过魁圃得园字
夏日小岑叔过集山居分赋一首
七十又二承陈太史及诸丈以寿文见赠赋此志谢
初春感怀寄马孟高社丈
答黄卓表见怀之作
送杨河泊赴任荆州辽府仓曹
谒林岳祖坟陈君以诗见投次韵答之
马孟高将乡旋偕法南禅师携酒过别即席各赋一首
答寅汉侄孙九日登高见怀之作
冬日李亮侯过访即席限多字各赋一首
甲子冬寅阳卜居仓边邻左赋此贻之
寄苏四郎
寄苏仲辂
寄苏仲芳
甲子除夕前二日立春
春日过苏廷襄宅畔池亭各赋一首
乙丑新正九日书怀
夜泊新城与遂芳丈舟中小酌
天台晚眺
舟过兰溪望富阳
五月廿四日舟抵富阳忽承约初老丈以诗见投奉答一首
富春钓台
寄答苏廷襄
立秋残集限秋字
中秋得吟字
寄西粤李生维明茂才乃勋臣嫡裔也
送番波罗一株谢正术纳斋诗以代柬
游西樵夜宿沛然堂次壁间韵
游故少师方西樵府二首 其一
游故少师方西樵府二首 其二
边警
雨中七夕简廷伯过饮育物亭得鸣字
赠得白桃
元夜怀灵叔枉顾小酌儿辈鼓琴稚子斗鸡为乐猥承佳篇率尔奉答
春日偕李少芝山人集苏文甫宅
同罗孝廉觉我诸君登神步塔 其一
同罗孝廉觉我诸君登神步塔 其二
丙午岁族叔怀灵侄禹门孙宇亮邓甥世田元夕过集
秋夜偕李亮侯孔甥尚志剧谈时事怆然有感得响字
时闻边报留别李亮侯
将往陆川江上逢吴明府夜酌
上元夕宴集陆川署中同吴明府分赋得沙字
吴明府大阅营兵
寄鸣吾弟
绿珠江
次韵答惕予吴明府夜泊平乐不寐见怀之作
用韵奉和熊司理游水月岩
寄题熊节推瑞泉亭
吴明府惕予奏绩入省转赴端州便归省觐时值七夕赋此寄怀
九月署中宴集兼寄鸣吾弟
初秋回自勾漏植心宇以佳篇见投赋此答之
集青云馆同周茂才誉苏经佐诸子话旧因忆亡友苏经济分赋得天字
中秋得阴字
喜黄孝廉元礼过访
癸丑八月十三夜纬章招饮宇亮馆分得身字
十四夜携酒再集宇亮馆得盘字
十七夜饮小岑叔馆分得时字
贺植心宇续弦
答谢挺子兼复订海西之游
晓起闻宠儿捷报赋此志喜
送宠儿应试南宫
丙辰至日谒祭侍御公视祠
夏日诸文学过集荔浦
冼霁寰携长君过访
寄谢挺孚
秋日东莞钟茂才曰如过访山居分得风字
寿小岑叔七十有一
戊午湍阳看大龙
赠罗茂才仲容昆玉
陆川留别吴明府二绝 其二
惕予吴明府陆川三载秩满赋二十韵奉贺
立秋夜集限秋字
梅口待渡
山下买酒
营道斋
题范宽临流独坐图
次韵和翟公巽猩猩毛笔
降真岩
龙州山家
与刘芳皋昆仲出齐化门放舟二闸
来青阁晚坐
梅坳题石
早春过顾使君春草阁
试士
秋日谒延平郡王祠 其一
秋日谒延平郡王祠 其二
秋日谒延平郡王祠 其三
秋日谒延平郡王祠 其四
秋日谒延平郡王祠 其五
送友人别 其二
病鹤
顶山寺
题王澹音环青阁稿
遗源雄诗
赠源桂阁故侯 其一
赠源桂阁故侯 其二
赠源桂阁故侯 其三
辛亥之安南道中感赋
渔家傲 晓别
沪上杂书
潘星斋少宰属题渐江和上画卷因其近有桃花句余甚喜之辄题小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