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金陵晚望

金陵晚望

唐代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高蟾金陵晚望译文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金陵城曾在日暮的景色伴着浮动的云,也在秋声里陪着落日。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这世上有无数的丹青圣手,却没有人能把我此刻愁苦的心境描绘出来。

高蟾金陵晚望注释

金陵:今南京。
归:全诗校:“一作悲。”晚翠:傍晚苍翠的景色。
晚翠:日暮时苍翠的景色。
犹:全诗校:“一作旋。”
秋声:秋天自然界的声音,如鸟虫叫声,风声。欧阳修有《秋声赋》,以各种比喻描摹秋天的声响。
丹青手:指画师。
片:全诗校:“一作段。”

高蟾金陵晚望赏析

  这是一篇题画之作。诗人借对六朝古都金陵的感慨,抒发对晚唐现实的忧虑。
  开篇便是望中之景。“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当是秋风凄厉、秋叶凋零、秋虫哀鸣、秋水惨淡的交响。浮云归于暮山,将是白日的结束,落日悬浮于秋声,亦是一年的残景。凄凉的日之暮、岁之暮的景象,没能使诗人规避,反倒令他入迷。曾伴,犹陪,说明不是瞬间一瞥,不是短暂凭栏,更是痴痴地望着,一直追随着浮云走向消失的轨迹,久久陪伴着为秋声笼罩着的即将沉没的落日。这些常人不愿看、不忍看、更不敢久看的衰图残景,诗人却着魔般的沉浸其中,是反常的,也是耐人寻味的。
  结合诗题标示的地点,联系三、四句吐露的心境,便知诗人有着难以言说的伤心在。浅层次讲是直面残秋薄暮的感伤,这一中国文人的习惯心理在敏感而哀乐过人的诗人身上更为突出深层次讲,是异质同构的彻悟触动的哀痛。此地曾是南朝六代建都之地。当年金陵,佳丽所萃,而今唯有废墟残景;追昔抚今,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不已的晚唐王朝,不也危机四伏、摇摇欲坠。诗人悟出。历史上六个小朝廷昏庸无道的短命亡国。现实中晚唐王朝无可挽回地衰败下去,不也和自然的浮云落日一样。都是走向总崩溃的末日。这里确乎有异质同构的关系在。自然、历史和社会的种种悲慨涌上心头,笼罩天地,拂逆不去,浓得化不开,语言便显得笨拙无用,只有眼前景象才能诉说和接纳心中无限事了。但人与自然只能是心有灵犀的默契,不能表情达意的对话。再说,望中晚景可诉诸画笔,人尽可识,而自己久久郁积于心的伤感何由表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这是痛苦的呐喊,也是寂寞的呐喊。因为无论延请多少画师,都无法描绘出诗人难以排遣的伤心。“赖是丹青不能画,画成应遣一生愁”,然而终究画不成,诗人只能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
  本诗前二句在对浮云、晚翠等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展示故都盛衰无常,隐含唐王朝正是国运陵夷之时。结尾两句,追昔抚今,百端交集,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却无可挽回。诗人为此倍感苦恼,却又无能为力,只能将这种潜在危机归结为“一片伤心”,而这又是丹青妙手所无法表述出来的。诗婉转沉著,感慨遥深。

诗人高蟾的古诗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唐代 高蟾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楚思

唐代 高蟾

叠浪与云急,翠兰和意香。风流化为雨,日暮下巫阳。

长信宫二首 其二

唐代 高蟾

天上凤皇休寄梦,人间鹦鹉旧堪悲。平生心绪无人识,一只金梭万丈丝。

关中

唐代 高蟾

风雨去愁晚,关河归思凉。西游无紫气,一夕九回肠。

灞陵亭

唐代 高蟾

一条归梦朱弦直,一片离心白羽轻。
明日灞陵新霁后,马头烟树绿相迎。

宋汴道中

唐代 高蟾

平野有千里,居人无一家。甲兵年正少,日久戍天涯。

长信宫二首(后首一作长门怨)

唐代 高蟾

天上梦魂何杳杳,日宫消息太沈沈。
君恩不似黄金井,一处团圆万丈深。
天上凤凰休寄梦,人间鹦鹉旧堪悲。
平生心绪无人识,一只金梭万丈丝。

瓜洲夜泊

唐代 高蟾

偶为芳草无情客,况是青山有事身。
一夕瓜洲渡头宿,天风吹尽广陵尘。

秋日北固晚望二首

唐代 高蟾

风含远思翛翛晚,日照高情的的秋。
何事满江惆怅水,年年无语岐东流。
泽国路岐当面苦,江城砧杵入心寒。
不知白发谁医得,为问无情岁月看。

秋日寄华阳山人

唐代 高蟾

云木送秋何草草,风波凝冷太星星。银鞍公子魂俱断,
玉弩将军涕自零。茅洞白龙和雨看,荆溪黄鹄带霜听。
人间不见清凉事,犹向溪翁乞画屏。

金陵晚望

唐代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途中除夜

唐代 高蟾

南北浮萍迹,年华又暗催。残灯和腊尽,晓角带春来。
鬓欲渐侵雪,心仍未肯灰。金门旧知己,谁为脱尘埃。

旅夕

唐代 高蟾

风散古陂惊宿雁,月临荒戍起啼鸦。
不堪吟断无人见,时复寒灯落一花。

长安旅怀

唐代 高蟾

马嘶九陌年年苦,人语千门日日新。
唯有终南寂无事,寒光不入帝乡尘。

送张道士

唐代 高蟾

因将岁月离三岛,闲贮风烟在一壶。
为问金乌头白后,人间流水却回无。

吴门春雨

唐代 高蟾

吴甸落花春漫漫,吴宫芳树晚沈沈。
王孙不耐如丝雨,罥断春风一寸心。

永夕

唐代 高蟾

云鸿宿处江村冷,独狖啼时海国阴。
不会残灯无一事,觉来犹有向隅心。
高蟾

高蟾

  (约公元八八一年前后在世)字不详,河朔间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中和初前后在世。家贫,工诗,气势雄伟。性倜傥,然尚气节,虽人与千金,非义勿取。十年场屋,未得一第,自伤运蹇,有“颜色如花命如叶”句。与郎中郑谷为友,酬赠称高先辈。乾符三年,(公元八七六年)以高侍郎之力荐,始登进士。乾宁中,(公元八九六年左右)官至御史中丞。蟾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17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