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怀邻叟

怀邻叟

唐代 贯休

常思东溪庞眉翁,是非不解两颊红。桔槔打水声嘎嘎,
紫芋白薤肥濛濛。鸥鸭静游深竹里,儿孙多在好花中。
千门万户皆车马,谁爱如斯太古风。

诗人贯休的古诗

泊秋江

唐代 贯休

岸如洞庭山似剡,船漾清溪凉胜簟。
月白风高不得眠,枯苇丛边钓师魇。

寒月送玄士入天台

唐代 贯休

之子逍遥尘世薄,格淡于云语如鹤。相见唯谈海上山,
碧侧青斜冷相沓。芒鞋竹杖寒冻时,玉霄忽去非有期。
僮担赤笼密雪里,世人无人留得之。想入红霞路深邃,
孤峰纵啸仙飙起。星精聚观泣海鬼,月涌薄烟花点水。
送君丁宁有深旨,好寻佛窟游银地。雪眉衲僧皆正气,
伊昔贞白先生同此意。若得神圣之药,即莫忘远相寄。

闻知己入翰林

唐代 贯休

天骥头似鸟,倏忽四天下。南金色如椹,入火不见火。
吾交二名士,遽立于帝左。凤姿既出世,天意嘱在我。
奇哉子渊颂,无可无不可。

送叶蒙赴举

唐代 贯休

年年屈复屈,惆怅曲江湄。自古身荣者,多非年少时。
空囊投刺远,大雪入关迟。来岁还公道,平人不用疑。

送王毂及第后归江西

唐代 贯休

太宗罗俊彦,桂玉比光辉。难得终须得,言归始是归。
风帆天际吼,金鹗月中飞。五府如交辟,鱼书莫便稀。

避地寄高蟾

唐代 贯休

荒寺雨微微,空堂独掩扉。高吟多忤俗,此貌若为饥。
旅梦遭鸿唤,家山被贼围。空馀老莱子,相见独依依。

怀诸葛珏二首

唐代 贯休

诸葛子作者,诗曾我细看。出山因觅孟,踏雪去寻韩。
谬独哭不错,常流饮实难。知音知便了,归去旧江干。
羸马与羸童,微吟冒北风。店孤僧共歇,日落思无穷。
囊草无非刺,魏人那识公。莺花五陵道,去去与谁同。

秋尽途中作

唐代 贯休

行行芳草歇,潭岛叶纷纷。山色路无尽,砧声客强闻。
残阳曜极野,黑水浸空坟。那得无乡思,前程入楚云。

蜀王登福感寺塔三首

唐代 贯休

天资忠孝佐金轮,香火空王有宿因。此世喜登金骨塔,
前生应是育王身。封疆岁暮笙歌合,襦袴正初锦绣新。
释子沾恩无以报,只擎章句贡平津。
似圣悲增道不穷,忧民忧国契尧聪。两髯有雪丹霄外,
万里无尘一望中。南照微明连莽苍,峨嵋拥秀接崆峒。
林僧岁月知何幸,还似支公见谢公。
步步层层孰可陪,相轮边日照三台。喜欢烝庶皆相逐,
惆怅銮舆尚未回。金铎撼风天乐近,仙花含露瑞烟开。
一年一度常如此,愿见文翁百度来。

送人之渤海

唐代 贯休

国之东北角,有国每朝天。海力浸不尽,夷风常宛然。
山藏罗刹宅,水杂巨鳌涎。好去吴乡子,归来莫隔年。

闻迎真身

唐代 贯休

四海无波八表臣,恭闻今岁礼真身。七重锁未开金钥,
五色光先入紫宸。丹凤楼台飘瑞雪,岐阳草木亚香尘。
可怜优钵罗花树,三十年来一度春。

送道友归天台

唐代 贯休

藓浓苔湿冷层层,珍重先生独去登。气养三田传未得,
药非八石许还曾。云根应狎玉斧子,月径多寻银地僧。
太守苦留终不住,可怜江上去腾腾。

偶作因怀大同道友

唐代 贯休

蛮木叶不落,微吟漳水滨。二毛空有雪,万事不如人。
df水平芳草,山花落净巾。天童好真伴,何日更相亲。

送僧入五泄

唐代 贯休

五泄江山寺,禅林境最奇。九年吃菜粥,此事少人知。
山响僧担谷,林香豹乳儿。伊余头已白,不去更何之。

送罗邺赴许昌辟

唐代 贯休

方得论心又别离,黯然江上步迟迟。不堪回首崎岖路,
正是寒风皴错时。美似郄超终有日,去依刘表更何疑。
前程不少南飞雁,聊寄新诗慰所思。

秋末长兴寺作

唐代 贯休

荒寺古江滨,莓苔地绝尘。长廊飞乱叶,寒雨更无人。
栗不和皱落,僧多到骨贫。行行行未得,孤坐更谁亲。

送僧游五台

唐代 贯休

羡师游五顶,乞食值年丰。去去谁为侣,栖栖力已充。
浊河高岸拆,衰草古城空。必到华严寺,凭师问辨公。

送友生入越投知己

唐代 贯休

才大终难住,东浮景渐暄。知将刖足恨,去击李膺门。
宿雾开花坞,春潮入苎村。预思秋荐后,一鹗出乾坤。

送刘相公朝觐二首 其二

唐代 贯休

急徵祗是再登庸,生意人心万国同。燮理久徵殷傅说,谭真欲过李玄通。

程穿岘首春光老,马速商于曙色红。从此龙颜又应瘦,寰瀛俱荷代天功。

寄冯使君

唐代 贯休

山风与霜气,浩浩满松枝。永日烧杉子,无人共此时。
为文攀讽谏,得道在毫厘。唯有桐江守,常怜志不卑。
贯休

贯休

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贯休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479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