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寄孙世其四首 其四

寄孙世其四首 其四

明代 何景明

旅食京华暮,那能不忆家。封书何日至,塞雁一行斜。

诗人何景明的古诗

胡生行

明代 何景明

近时逢人论术数,胡生相法称独步。闭户时看人相篇,然灯夜读石室赋。

吾观此术非荒唐,异人历代各有长。我朝名家亦不少,神妙无过袁柳庄。

君学本从袁氏出,识鉴至今如画一。为客十年凡几更,阅人四海无一失。

初从燕市度生涯,一日声誉传京华。衣冠每动公卿座,车马争迎贵戚家。

自从仗剑离京域,当时朝士无相识。已往豪华不可论,只今形貌犹能忆。

漂泊江湖不自伸,袖中书在半埃尘。穷途反遭俗眼士,末路难逢好事人。

昔闻燕邸招艺匠,袁生抱术金门上。文皇自有天子须,群臣尽是封侯相。

君臣千载当一时,雅鉴风神犹在兹。才殊未可寻常得,数偶还教际会奇。

古来相心不相体,眼前贫贱那能拟。志士翻居草泽中,贵人多在尘埃里。

胡生谓我颜色奇,顾我已是云壑姿。希夷不识钱若水,麻衣道士应当知。

汝济夜过同以行对菊花

明代 何景明

摇落相过地,芳菲晚更亲。
酒醺留媚眼,灯色笑生春。
风雨新晴夜,江山未老身。
百年如不醉,恐负此花神。

苦热行十首 其四

明代 何景明

午门朝罢午时过,千官万马汗成河。莫道宫中爱长昼,长昼宫中乐事多。

吾郡古要害地也闲居兴怀追咏古迹作诗八首 其五

明代 何景明

郡西山畔旧禅宫,朝暮风烟多不同。已见楼台翠微里,更闻钟鼓白云中。

高城行

明代 何景明

高城巀巀山百堵,白日树旗夜悬鼓,将军戒严太守武。

城下贼来,城上彀弩。楼军转石,城人负土。噫嗟嗟,城完家可全,城破家为虏。

传与城中人,但保城,莫闭户。

送甥朝良读书梅黄山下

明代 何景明

闻汝读书山之中,闭门千峰兼万峰。但知高凤曾飘麦,不论丁生解梦松。

送卫进士推武昌

明代 何景明

少年佐郡楚城居,十郡风流尽不如。此去且随彭蠡雁,何须不食武昌鱼。

仙人楼阁春云里,贾客帆樯晚照馀。大别山前江汉水,画帘终日对清虚。

赠颍川张子辰秀才

明代 何景明

闻君已是青云翼,万里飞腾竟若何。纵有当时许由耳,莫教更洗颍川波。

麒麟自掣黄金锁,騕袅终鸣白玉珂。知尔匣中双宝剑,尘埃他日为谁磨。

还至别业四首 其四

明代 何景明

弭驾及春暮,比屋事耘耕。时物展遐瞩,契我遗俗情。

故林茂以密,敝庐亦将成。芳兰冒紫葳,园柳尚垂荣。

泽葵蔓废井,瓜田依故城。策杖衡门下,仰偃遂平生。

所愿在怡亲,馀者奚足营。世情恶衰歇,天道递亏盈。

驷马岂不贵,翻覆坐相倾。

宫词四首 其四

明代 何景明

宫中夕寒花不开,金屋沉沉玉殿苔。才见高台灯火下,更闻前路管弦催。

冬雨叹三首 其一

明代 何景明

季冬十日雨不娓,寒烟冻雾何凄凄。城头无由见白日,坂下秪是愁黄泥。

乡中饿叟纳官赋,白头赤脚行中路。薄暮临河望郡城,水深岸滑何由渡。

桃川宫四首 其二

明代 何景明

溪谷多青氛,朝暮不可知。鸡鸣洞中树,轻暾散华池。

白石流丹液,灵葩耀朱蕤。谁能学丹术,遂使尘网离。

夜访黄明甫

明代 何景明

相忆江湖梦寐前,相逢京洛更悽然。白头重感同盟意,春雪犹传寡和篇。

醉里菊花开晚暮,坐深金鼓动霜天。十年岐路无穷事,话对秋堂夜不眠。

喜戴仲鹖得乡荐二首 其一

明代 何景明

梁园未苑却宜秋,夹道槐花照绮楼。试问东瀛海边住,何如金明池上游。

寄五清先生

明代 何景明

地比天南一寄声,楚山蜀道两关情。他乡岁月仍羁旅,故国风尘尚甲兵。

张翰本非思玉鲙,谢安终不忘苍生。遥瞻山斗徒劳仰,苦恨江湖不易行。

孙太史宅赠宫挥使二首 其二

明代 何景明

白马骍弓出蓟门,相逢意气倒金尊。功勋要识将军吕,文字先看太史孙。

简贾司教二首 其一

明代 何景明

郭西茅屋带峰峦,竹径花阑亦可看。骑马自来还自去,无人知是广文官。

采葛篇

明代 何景明

野风吹葛葛逾好,绾雾萦烟青袅袅。溪回水白云石苍,石根吊蔓百尺长。

越妇腰镰赤双足,褰裳行歌入中谷。朝日未出雾露寒,花繁叶密采掇难。

年年绩丝作絺绤,奉以服君君莫斁。君知衣葛好,不知采葛苦。

白日畏逢蛇,月黑畏逢虎。君不见吴王宫中细腰女,日向歌筵著白苧。

赵生书屋

明代 何景明

城中无日不尘埃,骑马寻朋此地来。篱落过人惊鸟雀,庭阶留客扫莓苔。

不妨浊酒缪绸醉,况有秋花烂熳开。人世相逢元未易,高城钟漏莫频催。

自武陵至沅陵道中杂诗十首 其十

明代 何景明

谷转冈渐平,策驾循陂陁。遥望辰阳城,枕山带长河。

飞甍若鳞次,居人亦何多。按节驻江馆,登眺崇山阿。

南衢闻夜弦,北里杨朝歌。谁云接夷域,文物殊中华。

何景明

何景明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浉河区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为“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诗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有《大复集》。 ► 580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