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前溪作

前溪作

唐代 皎然

春歌已寂寂,古水自涓涓。徒误时人辈,伤心作逝川。

诗人皎然的古诗

潘丞孩子

唐代 皎然

爱子性情奇,初生玉树枝。人曾天上见,名向月中知。
我识婴儿意,何须待佩觿。

送崔詹事论之上都(崔尝典吴兴)

唐代 皎然

金虎城池在,铜龙剑珮新。重看前浦柳,犹忆旧洲蘋.
远思秦云暮,归心腊月春。青园昔游处,惆怅别离人。

和阎士和望池月答人

唐代 皎然

片月忽临池,双蛾忆画时。光浮空似粉,影散不成眉。
孤枕应惊梦,寒林正入帷。情知两处望,莫怨独相思。

偶然五首

唐代 皎然

乐禅心似荡,吾道不相妨。独悟歌还笑,谁言老更狂。
偶然寂无喧,吾了心性源。可嫌虫食木,不笑鸟能言。
隐心不隐迹,却欲住人寰。欠树移春树,无山看画山。
居喧我未错,真意在其间。
虏语嫌不学,胡音从不翻。说禅颠倒是,乐杀金王孙。
真隐须无矫,忘名要似愚。只将两条事,空却汉潜夫。

三言重拟五杂俎

唐代 皎然

五杂俎,箧中线。往复还,双飞燕。不得已,长门怨。

春夜期裴都曹济集心上人院不至

唐代 皎然

东林期隐吏,日月为虚盈。远望浮云隔,空怜定水清。
逍遥方外侣,荏苒府中情。渐听寒鞞发,渊渊在郡城。

仙女台(得仙字)

唐代 皎然

寂寂旧桑田,谁家女得仙。应无鸡犬在,空有子孙传。
古木花犹发,荒台路未迁。暮来云一片,疑是欲归年。

南池杂咏五首。寒山

唐代 皎然

侵空撩乱色,独爱我中峰。无事负轻策,闲行蹑幽踪。
众山摇落尽,寒翠更重重。

送大宝上人归楚山

唐代 皎然

厌上乌桥送别频,湖光烂熳望行人。欲将夜舸陪嘉月,
肯住空林伴老身。独鹤翩翻飞不定,归云萧散会无因。
从何得道怀惆怅,莫是人间屡见春。

咏数探得七

唐代 皎然

邹子谭天岁,黄童对日年。求真初作传,炼魄已成仙。
鹤驾迎缑岭,星桥下蜀川。逢君竹林客,相对弄清弦。

同薛员外谊想旱感怀寄兼呈上杨使君

唐代 皎然

皇天鉴不昧,愐想何亢极。丝雨想愆期,绮霞徒相惑。
阴云舒又卷,濯枝安可得。涸井不累瓶,干溪一凭轼。
赤地芳草死,飙尘惊四塞。戎冠夜刺闺,民荒岁伤国。
赖以王猷盛,中原无凶慝。杨公当此晨,省灾常旰食。
独感下堂雨,偏嘉越境域。秋郊天根见,我疆看稼穑。
请回云汉诗,为君歌乐职。

送僧游扬州

唐代 皎然

平明择钵向风轻,正及隋堤柳色行。
知尔禅心还似我,故宫春物肯伤情。

酬李司直纵诸公冬日游妙喜寺题照、昱二上人房…述

唐代 皎然

达贤贵贞隐,常惧迹不灭。遂与永公期,遗身坐林樾。
华轩何辚辚,为我到幽绝。心境寒草花,空门青山月。
潘生独不见,清景屡盈缺。林下常寂寥,人间自离别。
何时解轻佩,来税丘中辙。

赠张道士

唐代 皎然

玉京真子名太一,因服日华心如日。
此心不许世人知,只向仙宫未曾出。

杂兴六首

唐代 皎然

吾观谈天客,工言丧其精。万物资广庇,此中何有情。
若为昧颜跖,修短怨太清。高论让邹子,放词征屈生。
请从象外推,至论尤明明。
短龄役长世,扰扰悟不早。嫔女身后空,欢娱梦中好。
从教西陵树,千载伤怀抱。鹤驾何冥冥,鳌洲去浩浩。
柔颜感三花,凋发悲蔓草。月中伐桂人是谁,
翻使年年不衰老。
谁高齐公子,泣听雍门琴。死且何足伤,殊非达人心。
独高庭中鹤,意远贵氛埃。有时青冥游,顾我还下来。
白云琅玕色,一片生虚无。此物若无心,若何卷还舒。
疏散遂吾性,栖山更无机。寥寥高松下,独有闲云归。
精意不可道,冥然还掩扉。

兵后送姚太祝赴选

唐代 皎然

两河兵已偃,处处见归舟。日夜故人散,江皋芳树秋。
楚云伤远思,秦月忆佳游。名动春官籍,翩翩才少俦。

送清励上人游福建

唐代 皎然

禅子自矜禅性成,将来拟照建溪清。
南看闽树花不落,更取何缘了妄情。

送李道士

唐代 皎然

常随山上下,忽限江南北。共是忘情人,何由肯相忆。

郭北寻徐主簿别业

唐代 皎然

近依城北住,幽远少人知。积雪行深巷,闲云绕古篱。
竹花冬更发,橙实晚仍垂。还共岩中鹤,今朝下渌池。

奉陪郑使君谔游太湖至洞庭山登上真观却望湖水

唐代 皎然

郡斋得无事,放舟下南湖。湖中见仙邸,果与心赏俱。
不远风物变,忽如寰宇殊。背云视层崖,别是登蓬壶。
突兀盘水府,参差沓天衢。回瞻平芜尽,洪流豁中区。
气吞江山势,色净氛霭无。灵长习水德,胜势当地枢。
朝宗动归心,万里思鸿途。
皎然

皎然

僧皎然(730-799),俗姓谢,字清昼,湖州(浙江吴兴)人,是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唐代著名诗人、茶僧,吴兴杼山妙喜寺主持,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颇有造诣。与颜真卿、灵澈、陆羽等和诗,现存皎然470首诗。多为送别酬答之作。情调闲适,语言简淡。皎然的诗歌理论著作《诗式》。 ► 449篇诗文

唐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