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效陶渊明读山海经二十四首 其十四

效陶渊明读山海经二十四首 其十四

明代 黄省曾

槐江已西上,平囿复南望。魂魂昆崙气,熊熊下都光。

英招奋羽翰,四海周翱翔。倏忽至峚土,宁有道路长。

弥节清淫流,戏玩若水芳。铭迹纪功德,恨不及周王。

诗人黄省曾的古诗

月咏十五首 其十四

明代 黄省曾

午夜逢分镜,迟迟近野袍。幸能清海雾,犹可见林毛。

江影宁依杜,园光岂对曹。半生愁浩发,看入曙河高。

虎丘四首 其一

明代 黄省曾

山人放棹金昌郊,虎寺衔杯蒲笋肴。众岭盘回赤日动,千林骀荡青霞交。

接䍦倒著紫岩下,如意清挥翠壑坳。远公莲社我将入,烟堂石室新诛茅。

虎丘寄王少傅一首

明代 黄省曾

高卧贞适园,时去如飘轮。商风泛秋轩,大火流苍旻。

玩鹤洞天里,羡鱼五湖滨。玉典宝帝室,山经传世人。

鸡犬秘灵境,麋鹿栖幽榛。小子隔烟波,空念索居贫。

荅王将军惠松二首 其二

明代 黄省曾

宛似少陵宅,四松三尺强。影才低万木,神巳压群芳。

今日堪摩抚,他时自栋梁。清霜任繁集,翠盖拟森张。

赋得黄山泉一首

明代 黄省曾

仙岭媚春华,浮泉杂绮霞。云中回碧草,天上泛桃花。

流蔽金堂宅,源从玉女家。容成如可揖,绿酒酌丹砂。

吴歌七首 其二

明代 黄省曾

紫麋黄鹿上苏台,玉洞仙姝去不来。一片当时金殿月,露花烟草照秋杯。

谢公墩一首

明代 黄省曾

往时王与谢,命驾冶城游。千载闻遐想,二公今古丘。

同心有李白,异代仰风流。感激生青草,予来空复愁。

读陶渊明诗述怀七首 其三

明代 黄省曾

治乱天宰之,君臣晤良难。皇皇宣尼叟,车席迄无安。

徒然梦周公,凄恻鼓猗兰。士生而不遇,贤圣靡不叹。

永言有今古,结调俱辛酸。予也偶兹怀,又复扬其澜。

悲来生可已,神至固无端。已附青云翼,何必愧龙盘。

哭祝京兆希哲二首 其二

明代 黄省曾

嵇康懒性老还疏,孙绰才峰秀有馀。世上不知司马赋,人间今宝雀军书。

从来燕雀争嘲凤,可惜蛟龙只混鱼。尚忆去年春二月,碧桃花下驻高车。

病体畏寒仲夏之月纩衣未舍一雨初霁欣然就曝檐下时逢饥岁百忧入怀 ...

明代 黄省曾

人生皆有化,在昔固皆然。此形本所无,安得冀常坚。

览彼架上书,陈久古圣贤。不复睹其人,千载把遗编。

内有膏梁子,声迹俱寥然。嗟我苦节士,饥劬想当年。

有道不获申,无由扣苍天。赖此不朽名,可以慰黄泉。

咏垂丝柳二首 其一

明代 黄省曾

翠柳拂金堤,丝丝绾雾低。挂来乡望远,垂处客心迷。

郡守李公珣下访言别一首

明代 黄省曾

林间懒慢閒人卧,花外传呼太守来。谈对不离经国语,席前俱是慕贤怀。

龙将曲巷题荀里,凤引高车耀陆台。良牧无由淹坐啸,春江巳近饯芳杯。

题会稽山房一首

明代 黄省曾

安道会稽隐,栽花傍岭栖。萝交禹简壁,桃湛蠡城溪。

俗远孤云似,藏深蔚豹齐。囊中看绿字,一卷洞天题。

送方士入西山一首

明代 黄省曾

大泽浮三翼,探源不谓遐。绿空萦柳叶,红水弄桃花。

掌上仙人露,窗中玉女霞。馔麟将酒处,谁是蔡经家。

高士颂九十一首 其六十九 高恢

明代 黄省曾

高恢总发,道德是求。伯鸾齐志,泉石胥游。东飞西驻,歌以写忧。

形容万里,远蹈同流。

与姑弟戴嵩戴岳秦安王教授子马景秀游会稽山禹庙一首

明代 黄省曾

戴逵不易面,同舟五云门。了然明湖色,流水桃花浑。

榜人棹清溪,纡回停会稽。孤翻天际鹤,独啭云中鸡。

千岩隔白日,众壑升朝隮。掇兰步崒嶪,抚松坐崎岖。

神禹封爵处,超然使我迷。白玉著山经,洞天标道书。

攀登有肴酒,壮观生嘻吁。旒冕瞻禹像,峨殿纷穹碑。

紫极命告祀,雄文比璚蕤。仰读嗟圣典,千载垂光辉。

毛车

明代 黄省曾

毛车乘弱水,燕卵献麒麟。奇香闻百里,惊动八街人。

五日宴中南家兄园一首

明代 黄省曾

中夏家星聚,清园选乐方。雨华增宴沃,天景并恩长。

照槛嵇林绿,生池谢草芳。庭阶芝秀满,终暮玉琴张。

效陶渊明读山海经二十四首 其三

明代 黄省曾

阆阆轩辕国,穷山北逶迤。所欲当自从,甘露民饮之。

鸾歌发嘉韵,凤舞振芳仪。蛇丘何缭绕,射者畏西窥。

杭中丞惠历一首

明代 黄省曾

台使忽从三径岁,步书遥自五云来。江湖又睹青阳始,梅柳难禁年发催。

纸上流年悲往梦,陇头耕候喜新开。山中甲子无劳问,且向桃源醉客杯。

黄省曾

黄省曾

(1490—1540)明苏州府吴县人,字勉之,号五岳。黄鲁曾弟。通《尔雅》。嘉靖十年,以《春秋》魁乡榜,而会试累不第。从王守仁、湛若水游,又学诗于李梦阳,以任达跅弛终其身。有《西洋朝贡典录》、《拟诗外传》、《客问》、《骚苑》、《五岳山人集》等。► 630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