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送张吏部北上一首

送张吏部北上一首

明代 黄省曾

薄游山水都,遘子玄朗器。虽止携把间,矫接凤鸾意。

高衿挹弥冲,渊谈畅曷匮。兰蕙存素交,缃藻缅清寄。

振翼渐光朝,握鉴佐衡治。茂纶协要举,叔则肇芳誉。

始秋理瑶鹢,中吴展华觊。当岐发眷想,兴诗抒离思。

诗人黄省曾的古诗

新杨柳四首 其四

明代 黄省曾

雕梁燕,雕梁燕,年年岁岁常相见。檐下犹垂芳草帘,镜中巳歇桃花面。

平生双处似双飞,诀没离魂不再归。是处逢春添绮丽,偏予闺閤减芳菲。

春日田园言怀三首 其二

明代 黄省曾

草木相凋谢,春秋促年龄。飞缨与白衣,同一销其形。

四皓乃天士,紫芝轻汉庭。王孙儋人爵,终焉服青萍。

予观干禄者,后今俱未停。谁能江海上,浩然独扬舲。

高士颂九十一首 其六 善卷

明代 黄省曾

逖矣善卷,君尧北面。鹿衣牧世,自臻从劝。虞钦玄德,让之赤县。

贵适心神,永悽荒巘。

送惠生之太和一首

明代 黄省曾

春色饶江舸,仙山觅太和。翠台孤日动,金殿五云多。

汉水桃花泛,襄城燕子过。习家池尚在,为我寄清歌。

丽媚曲一首

明代 黄省曾

佳人年十四,吹气胜兰香。一曲庭花落,馀音绕杏梁。

龙绡缠紫袂,锦帐掩明妆。若非琥珀佩,焉得动君王。

读襄阳耆旧传一首

明代 黄省曾

宋玉阳春富,庞公隐德深。犹存楚国调,尚见白云心。

蹑迹人何处,遗安我所钦。昔贤成片纸,叹息倚花林。

寄高公次副使二首 其一

明代 黄省曾

吴台花鸟数惊新,遥忆朱轮金马春。怀绶张乔黔俗变,校书刘向

步赤门旧溪閒咏一首

明代 黄省曾

溪水偶随步,来看城外山。青青五杨柳,宛似柴桑间。

白日不肯驻,世人无有閒。清鸥正飞下,且莫抱琴还。

宴万都阃宅二首 其一

明代 黄省曾

玉苑兰泉集,金陵缛馆招。露斯娱酌醴,霞际赏吹箫。

紫旦倾文话,黄图谧远韬。酩馀看意气,麟阁待天宵。

赋得行舟逼远树一首

明代 黄省曾

一苇泛遥空,桃花度绮风。五湖孤楫里,千里片帆中。

萍酒衔春绿,霞竿垂暮红。秦源何处所,摇思玉林宫。

少宗伯崔公子钟致书币香仪吊慰志感一首

明代 黄省曾

崔公邈邺台,黄生寄吴壤。未瞻琼瑶色,尝接鸿雁响。

丈夫意气合,四海即吾党。岂曰形面交,共以心期赏。

岁阑擢南服,煌煌宗伯长。闻之怡我衿,谓当驱车访。

人事懊不齐,母氏去慈养。哀庐无酬荅,画扇有啼怆。

公良悼此戚,仪物贲堂愰。吊言何殷勤,长跪启灵爽。

葬有千里会,此谊古贤上。永抱刻骨情,耿以佩诚飨。

咏垂丝柳二首 其一

明代 黄省曾

翠柳拂金堤,丝丝绾雾低。挂来乡望远,垂处客心迷。

六月二日客途逢亡内期日二首 其一

明代 黄省曾

汝向泉台已匝年,月遗明镜翠遗钿。人间万里音堪寄,独有黄垆雁不传。

送萧解元子雍北上一首

明代 黄省曾

门停剡溪棹,萧史特相过。揽辔有黄鹿,藏笼无白鹅。

秋云来禹穴,寒月向清河。轩冕归相访,西山看薜萝。

高士颂九十一首 其十三 小臣稷

明代 黄省曾

小臣之稷,微尔齐氓。巍崖独拔,苦节自贞。君軿数过,聊得瞻迎。

区区管鲍,何足班伦。

当予渝新福歌一首

明代 黄省曾

高皇奋淮濆,扫胡氛。昊天眷命,气色皆龙文。中原逐鹿,忧哉勤树鸿勋。

昭明三光,和气氤氲。黄图何壮丽,绿海皆来宾。凤凰至止,麒麟咸臻。

赠朱太宰懋中一首

明代 黄省曾

太宰仙台早挂缨,栽花漉酒寄高情。门庐不改齐婴卜,涂巷皆知司马名。

大雅合称金殿首,高标争羡玉壶清。自惭独步非王粲,降德忘年倒屣迎。

七姬行一首

明代 黄省曾

七姬容华若桃李,秀色明眸世无比。洛阳潘岳买千金,翠阁兰房共花语。

艳舞娇歌经几春,姑苏台上起烽尘。夫君报国提龙剑,秋风啼杀如花人。

辞君别君犹恋君,凤镜鸾裯那忍分。匆匆红粉玉颜尽,一朝化作阳台云。

绿珠堕楼情可怜,湘江二女心巳然。香魂杳杳去何处,空使芳名千载传。

君不见古往今来若朝暮,美人多少凋霜露。清风谁可攀七姬,今日犹悲春草墓。

高士颂九十一首 其六十九 高恢

明代 黄省曾

高恢总发,道德是求。伯鸾齐志,泉石胥游。东飞西驻,歌以写忧。

形容万里,远蹈同流。

虎丘四首 其一

明代 黄省曾

山人放棹金昌郊,虎寺衔杯蒲笋肴。众岭盘回赤日动,千林骀荡青霞交。

接䍦倒著紫岩下,如意清挥翠壑坳。远公莲社我将入,烟堂石室新诛茅。

黄省曾

黄省曾

(1490—1540)明苏州府吴县人,字勉之,号五岳。黄鲁曾弟。通《尔雅》。嘉靖十年,以《春秋》魁乡榜,而会试累不第。从王守仁、湛若水游,又学诗于李梦阳,以任达跅弛终其身。有《西洋朝贡典录》、《拟诗外传》、《客问》、《骚苑》、《五岳山人集》等。► 630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