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粤台怀古四首分韵得幽字 其三

粤台怀古四首分韵得幽字 其三

明代 黄佐

对酒烟霞晚,裁诗天地秋。坐闻松籁迥,行爱桂岩幽。

大泽龙蛇远,荒台鹿豕游。向来南海尉,辛苦事嬴刘。

诗人黄佐的古诗

廖子鸣吾秋日见怀次韵二首 其一

明代 黄佐

吾爱白鹿子,诗传鹦鹉洲。隋珠偏照夜,宋玉最伤秋。

水绿芙蓉渚,霜黄悲翠楼。相看成去住,徒尔赋离忧。

送林惟承掌教安福

明代 黄佐

黄河发阳纡,源从天稷来。观澜欣自领,懿此圣胚胎。

松楼从予游,卓有不群材。知天得肯綮,胸次罗九垓。

文章出馀绪,炳焕干斗台。德足为国华,敛之在灵台。

有如潭中龙,蜚动需春雷。安成山南北,杞李连台莱。

含萌待施化,此去归栽培。蹇予老栖霞,黄花傲霜开。

渺然自兹别,骊歌荐鸾杯。洙泗道非遥,溯自江门隈。

鹏飞九万里,入望心徘徊。

罗浮钓鳌石有怀罗豫章先生

明代 黄佐

任公昔垂钓,超然龙伯先。巨鳌一入手,纶竿都弃捐。

镇此蓬山下,化石今千年。共惟豫章翁,拂石开苍烟。

坐观万物备,胸中罗九天。正如得巨鳌,不悄图小鲜。

泉源涵有象,松风韵无弦。冥栖不复见,悠悠东逝川。

潞河阻冻戏赠文衡山五绝 其五

明代 黄佐

纷纷车马款柴关,焚却银鱼亦未闲。输我疏顽无一事,日骑黄犊访青山。

草堂酌别刘仙令

明代 黄佐

东方之日赤轮囷,照我庭前双树根。仙凫到门化飞舄,神鱼入网开清尊。

南归暂与山水会,北去莫受风尘昏。玉墀青琐寄消息,夜夜梅花劳梦魂。

宫僚苍集次许松皋冢宰韵四首

明代 黄佐

玉河皓皓树苍苍,歌管催春入苍觞。四海簪缨趋圣主,万年圭鬯属元良。

风云灿烂铜扉里,日月光华玉殿傍。留滞周南通籍晚,只将麟趾咏姬昌。

白沙新祠二首 其一

明代 黄佐

尼山日云雾,叹息弥轸情。万有何芸芸,虚完本中扃。

好古遗真筌,乃为耳目营。所以林居子,持此常惺惺。

嗟彼芷与蓠,不同春草荣。玄穹正摇落,辛勤荐芳馨。

仰云堂二首为林上舍志复 其二

明代 黄佐

霞明屏石晓荧荧,树引山光翠满城。却忆过庭何处所,支颐翘首白云生。

泰泉山中赠伦王二子

明代 黄佐

金涧绕青林,瑶空出翠岑。烟霞供永啸,松竹入长吟。

春度莺犹在,杯香客每深。随时共幽赏,吾未倦登临。

送卢仁三首 其一

明代 黄佐

河水东流无尽期,分携休唱莫愁词。丈夫磊落要自许,兰室桂梁非所知。

桂林雨中望诸葛亭有感集杜句

明代 黄佐

云水长和岛屿青,江中风浪雨冥冥。霜凋碧树作锦树,色过棕亭入草亭。

诸葛大名垂宇宙,元戎小队出郊坰。卧龙跃马俱黄土,极目秋天虚翠屏。

赠梁明仲

明代 黄佐

都门杨柳映愁生,久客怀归此送行。乡梦昔曾随去马,春光今已别流莺。

舟移北渚龙光窅,路入南天剑气明。他日一尊寻旧约,白云溪上濯尘缨。

赠邵端峰方伯之山东六首 其三

明代 黄佐

迢迢泰山阿,郁郁古尼丘。明明阙里祀,滔滔洙泗流。

凤德衰矣夫,谁其为东周。衮章俨如在,俎豆万春秋。

君子孝岂匮,欲言惧招尤。建藩自兹往,我心正悠悠。

春日草堂雅集次李少藩韵

明代 黄佐

草堂春满径三三,俯仰无言妙与参。燕塞朔鸿天外杳,粤台新绿镜中含。

只今云谷谁元晦,终古龙门独史谈。醉挹和风看活水,咏归真似鲁城南。

苍梧初发

明代 黄佐

苍梧北望尽蛮荒,云黑山青烟雾黄。旌旆行随日隐见,蒙冲坐觉天低昂。

鼋鼍乘雨出岩穴,翡翠挟春鸣桄榔。旅怀历乱不可尽,芳草萋萋弥岸长。

草堂避暑四首 其二

明代 黄佐

隐几消永日,薰风摇紫薇。钩帘一以眺,绿水近岩扉。

嗒尔烟光夕,居然尘事稀。翩翩松上鹤,遥带白云归。

罗浮道中

明代 黄佐

献岁罗浮约,偕游及仲春。红芳随马翼,绿水带龙津。

雨蹬跻攀捷,烟峦变态神。回看早炊处,独树迥无邻。

河西午憩

明代 黄佐

水驿远郊圻,居然尘事稀。酒帘明柳市,渔网集苔矶。

隐几白日静,开帘黄鸟飞。行边有林壑,未觉素心违。

汤文明惠并头葵花二株口占十绝 其五

明代 黄佐

翠蕤红脸自相依,不似桃花触处飞。已共云霞分锦色,更烦雨露濯仙衣。

宜阳八景次东溪郑尚书韵八首 其四 宝刹云幡

明代 黄佐

碧树苍烟锁绀园,四民曾此礼三尊。岧峣地上开金刹,仿佛云中立翠幡。

山色可能随世改,烧痕长是到秋繁。凭高莫漫搜陈迹,时倚衡云望蓟门。

黄佐

黄佐

(1490—1566)明广东香山人,字才伯,号泰泉。正德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出为江西提学佥事,旋改督广西学校。弃官归养,久之起右春坊右谕德,擢侍读学士,掌南京翰林院事。与大学士夏言论河套事不合,寻罢归,日与诸生论道。学从程、朱为宗,学者称泰泉先生。所著《乐典》,自谓泄造化之秘。卒,赠礼部右侍郎,谥文裕。► 624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