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送林择之还乡赴选三首 其二

送林择之还乡赴选三首 其二

宋代 朱熹

门外槐花似欲黄,高堂应望促归装。个中自有超然处,肯学儿曹一例忙。

诗人朱熹的古诗

云谷二十六咏 其七 云庄

宋代 朱熹

小丘横翠几,层嶂复嵯峨。释耒闲来看,岩姿此处多。

香茶供养黄檗长老悟公故人之塔并以小诗见意二首 其二

宋代 朱熹

一别人间万事空,他年何处却相逢。不须更话三生石,紫翠参天十二峰。

寻白鹿洞故址爱其幽邃议复兴建感叹有作

宋代 朱熹

清泠寒涧水,窈窕青山阿。昔贤有幽尚,眷言此婆娑。

事往今几时,高轩绝来过。学馆空废址,鸣弦息遗歌。

我来劝相馀,杖策搴绿萝。谋野欣有获,披图知匪讹。

永怀当年盛,莘莘衿佩多。博约感明恩,涵濡熙泰和。

凄凉忽荒榛,俯仰惊颓波。发教逮纲纪,喟然心靡它。

伐木循阴冈,结屋依阳坡。一朝谢尘浊,归哉硕人薖。

友人黄子衡欲之上庠以诗留行

宋代 朱熹

若士有奇操,久厌山林卑。奋衣千里道,已与亲友辞。

子行何悠悠,世路方如兹。归来亦何日,车马光陆离。

幽兰生前林,擢置白玉墀。不以芳意远,结根终不移。

愿子崇明德,潜跃贵因时。悲风静夜听,乔木岁寒姿。

何以回轩驾,千载相与期。

次子有闻捷韵四首 其四

宋代 朱熹

胡命须臾兔走林,骄豪无复向来心。莫烦王旅追穷寇,鹤唳风声尽好音。

邵武道中

宋代 朱熹

风色戒寒候,岁事已逶迟。劳生尚行役,游子能不悲。

林壑无馀秀,野草不复滋。禾黍经秋成,收敛已空畦。

田翁喜岁丰,妇子亦嘻嘻。而我独何成,悠悠长路岐。

凌雾即晓装,落日命晚炊。不惜容鬓凋,镇日长空饥。

征鸿在云天,浮萍在青池。微踪政如此,三叹复何为。

枯木次择之韵

宋代 朱熹

百年蟠木老聱牙,偃蹇春风不肯花。人道心情顽似汝,不须持向我侬誇。

送张彦辅赴阙

宋代 朱熹

执手何草草,送君千里道。君行入脩门,披胆谒至尊。

问君此去谈何事,袖有谏书三万字。明堂封禅不要论,智名勇功非所敦。

愿言中兴圣天子,脩政攘夷从此始。深仁大义天与通,农桑万里长春风。

朝纲清夷军律举,边屯不惊卧哮虎。一朝决策向中原,著鞭宁许他人先。

读诸友游山诗卷不容尽和和首尾两篇 其二

宋代 朱熹

向来结友寻名山,下穷绝壑高危颠。胡为一旦堕尘网,五老在望心茫然。

青牛底处有行迹,白鹿几时同正员。清游带雨想幽绝,妙处只恐诗中传。

元范尊兄示及十梅诗风格清新意寄深远吟玩累日欲和不能昨夕自白鹿 ...

宋代 朱熹

梅花破萼时,瘴雨吹成雪。驿使忽相逢,无言似愁绝。

观野灯

宋代 朱熹

飞萤腐草寻常事,作底兹山独耀芒。须信地灵资物化,金膏随处发明光。

石子重兄示诗留别次韵为谢三首 其二

宋代 朱熹

克己工夫日用间,知君此意久晞颜。摛文妄意输朋益,何似书绅有订顽。

训蒙绝句 存心

宋代 朱熹

功夫但欲存心尔,底事存心条绪多。直使圣贤更剖析,只缘私意费消磨。

云谷杂诗十二首 其十 宴坐

宋代 朱熹

登山思无穷,临水心未厌。沉痾何当平,膏肓今自砭。

默坐秋堂空,遐观靡馀念。

寄题金元鼎同年长泰面山亭

宋代 朱熹

抗心尘境外,结宇临秋山。乘高一骋望,表里穷遐观。

众崿互攒列,连冈莽萦环。阳崖烟景舒,阴壑悲风寒。

碧草晚未凋,林薄已复丹。仙人吴门子,岁晚当来还。

用西林旧韵二首 其一

宋代 朱熹

一自篮舆去不回,故山空锁旧池台。伤心触目经行处,几度亲陪杖屦来。

斋居感兴二十首 其十九

宋代 朱熹

哀哉牛山木,斤斧日相寻。岂无萌檗在,牛羊复来侵。

恭惟皇上帝,降此仁义心。物欲互攻夺,孤根孰能任。

反躬艮其背,肃容正冠襟。保养方自此,何年秀穹林。

雪消溪涨山色尤可喜口占

宋代 朱熹

头上琼冈出旧青,马边流水涨寒汀。若为留得晶莹住,突兀长看素锦屏。

宿石岊馆二首 其一

宋代 朱熹

春江日东注,我行溯其波。扬帆指西澨,两岸青山多。

青山自逶迤,飞石空嵯峨。绿树生其间,幽鸟鸣相和。

搴篷骋遐眺,击楫成幽歌。独语无与晤,兹怀竟如何。

闻二十八日之报喜而成诗七首 其五

宋代 朱熹

汉节荧煌直北驰,皇家卜世万年期。东京盛德符高祖,说与中原父老知。

朱熹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 831篇诗文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