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含笑花五首 其三

含笑花五首 其三

宋代 李纲

窜逐流离老病身,天涯相见意相亲。粲然不用干金买,应记当年作赋人。

诗人李纲的古诗

北归次盰江疏山宗瑞

宋代 李纲

居士新从海上回,劳烦竹杖与芒鞋。故人何用将迎远,明月清风常往来。

七峰诗序 桂华峰

宋代 李纲

桂华岁岁吐秋风,香满溪城十里中。怪底士夫多折得,移根初自广寒宫。

佛日杲禅师真赞

宋代 李纲

闻佛日之名而未识其面,见佛日之相而不闻其言。

心契神交,未识面可也。目击道存,不闻言可也。如水中月,虽非实见,已有清凉之意。

如狮子吼,虽未发声,已有畏仰之心。自非真是,恁么人办得恁么事。

众所推许,畴克尔耶。虽然,孤峰顶上诃佛骂祖,彼佛日也。

一幅丹青默然无说,此佛日也。孰是孰非,必有明眼人能辨之者。

咄!

含笑花五首 其四

宋代 李纲

素淡丰容不自持,养成妙质亦多时。不知巧倩东风里,含蓄清香欲待谁。

庚戌正月一日游都峤山留五绝句栖真观中 其四

宋代 李纲

叠嶪高岩耸八峰,云间紫翠郁相重。故应洞穴通勾漏,更爱林峦接大容。

秋风二首次子美韵 其二

宋代 李纲

秋风淅淅吹客衣,日光奄奄寖已微。自我行吟楚泽畔,三月不通家问稀。

清霜冷落岁将暮,仆御借问何时归。我今萍梗任飘泊,怀土却悟从来非。

次韵艾宣画四首 其四 莲龟

宋代 李纲

红妆翠盖晓参差,水面浮游有戏龟。谁道千年解巢叶,也知曳尾已多时。

志宏复示秋意五篇次韵和之 其一

宋代 李纲

秋风到枕前,策策鸣窗苇。起看山吐月,残夜楼明水。

皎月与我心,清净两无滓。玉露滴烟霄,飘然杂桂子。

姮娥应笑人,仳离放红蕊。乘风游广寒,三十亿万里。

宫阙不胜寒,九奏感人耳。不如且世间,浩歌书著纸。

含笑花五首 其五

宋代 李纲

谓之曾诘笑何因,只笑明时窜海滨。晋以志穷莱以直,定兼我拙作三人。

秋思十首 其八

宋代 李纲

秋月照我心,清光奈愁何。回薄万古恨,月愁应更多。

独饮不成醉,溯月空长歌。安得一丸药,高奔伴姮娥。

溪涨 其二

宋代 李纲

雨过浑流涨晓溪,茫茫烟水拍春堤。凄凉柱史凭虚阁,犹忆都城水自西。

自芜湖江行至采石 其一

宋代 李纲

万顷春江彻底清,天风不动镜泓澄。画船安稳摇空翠,疑在琉璃地上行。

志宏复示秋意五篇次韵和之 其三

宋代 李纲

秋风振回溪,宿鹭起汀苇。孤飞一片雪,寒影落烟水。

羽毛可为仪,皓洁绝埃滓。心迹两翛然,邈若佳公子。

却栖碧山岑,瑶树发琼蕊。岂知黄鹄心,一举眇千里。

翔集太液池,彼此皆戏耳。丹青虽善画,为我拂水纸。

次韵和曾徽言登北禅寺塔

宋代 李纲

佛教入中土,贝多凡几翻。摩腾多其流,僧伽鼓其澜。

乃建窣堵波,高标屹参天。划如五彩虹,上与青霄干。

兹塔更奇古,层檐俯通川。江山递隐见,万象森回环。

公子抱远韵,登临眇风烟。仰穿龙蛇穴,旁瞰日月悬。

茫茫悉细碎,寓目疑无全。归来吐妙句,字字劳精甄。

嗟我方屏处,胜游阻清缘。幸窥慈恩作,如见众宝山。

宗风久寂寞,纻絮何其寒。安得师子吼,震此龙象筵。

关弓挟白羽,櫜鞬相周旋。当分宝塔坐,一瞬三万年。

叶梦授送家园梅花且以绝句十五章见示次其韵 其十三

宋代 李纲

云裳缟带步摇冠,谁遣瑶姬下广寒。默侍先生浑不语,风枝时听佩珊珊。

胡笳十八拍 第四拍

宋代 李纲

筋簳精坚胡马骄,猛蛟突兽纷腾逃。春寒野阴风景暮,尘埃不见咸阳桥。

中原格斗且未归,陇山萧瑟秋云高。安得壮士兮守四方,一豁明主正郁陶。

梁溪八咏 其五 舫斋

宋代 李纲

画舫临流四面通,绿窗面面有清风。年来始会虚舟意,正在江湖波浪中。

飓风二绝句 其一

宋代 李纲

自从岭海入闽中,乃始今朝识飓风。南极只愁天柱折,兰台休更论雌雄。

容南初食荔枝二首 其二

宋代 李纲

买地城南种荔枝,每留核付守园儿。但祈四海兵戈息,会见开花著子时。

与叔易弈不胜赋著色山水诗一首

宋代 李纲

将军思训久为土,龙眠道人亦已亡。谁将丹青写山水,入我宴坐虚明窗。

峰峦回复吐云气,林木窈窕笼烟光。丹枫半落天雨霜,渔舟招招静鸣榔。

野桥岩寺递隐见,浦花汀草何微茫。江边落日尚返照,山头正作金色黄。

萦青缭白有馀态,却笑水墨无文章。画工画意不画物,咫尺应须千里长。

具区约略贯苕霅,赤岸髣髴通潇湘。

安得仙翁一叶艇,使我超忽穷江乡。

李纲

李纲

  李纲(1083年-1140年2月5日),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字伯纪,号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李纲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 ► 597篇诗文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