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集古 怀古

集古 怀古

金朝 李俊民

暮云宫阙古今情,芳草长含玉辇尘。春意自知无主惜,落花犹似堕楼人。

诗人李俊民的古诗

一字百题示商君祥 其八十六 啸

金朝 李俊民

成瑨风生坐,孙登月满台。东皋今寂寞,元亮早归来。

集古 雨后出郊

金朝 李俊民

柳塘烟起日西斜,马踏春泥半是花。何处最伤游客思,绿阴相閒两三家。

沁园十二咏 其十二 涌珠泉

金朝 李俊民

渊底睡龙徒有颔,沙中老蚌恐无胎。疾雷惊裂苍苔地,迸出鲛人泪颗来。

集古 梅

金朝 李俊民

我今移尔满庭栽,不向东风怨未开。回首看花花欲尽,北人初识越人梅。

和参谋李舜举 其二

金朝 李俊民

一怒王师吊伐初,堂堂人物古谁如。剑头何患无炊米,楯鼻多应有檄书。

尽道公孙能跃马,应怜学士独焚鱼。旌旗未度长河水,千骑元戎已捣虚。

谒金门 其十一 忆梅

金朝 李俊民

多少恨。不见旧时风韵。浪蕊浮花都懒问。江头春有信。

誇甚寿阳妆镜。说甚扬州诗兴。云破月来堪弄影。世閒无此景。

枯松

金朝 李俊民

为嫌红紫污家风,故向春来学种松。祗恐等闲儿女辈,辄将斤斧损髯龙。

集古 江村

金朝 李俊民

夜添山雨作江声,绿暗红藏江上村。

何处人閒似仙境,寥寥一犬吠桃源。

资圣寺壁

金朝 李俊民

是谁将壁疥,尽可著纱笼。今代无诗史,何时入国风。

襄阳咏史 其十六 徐庶宅

金朝 李俊民

谁知方寸去留初,尽把功名付葛庐。举目檀溪人不见,空传谷隐念交书。

和秦彦容韵 其四

金朝 李俊民

谷因辟后厌鼎烹,那在丘嫂轑烹羹。冠未挂前已先裂,一簪却上山头雪。

我虽无师心我师,速修何恨下手迟。论中自得养生理,笔底尽是游仙诗。

休向回车问前路,终须有个安排处。晴窗点检白云篇,不知谁为作者序。

赠出家张翔卿

金朝 李俊民

大袖斜襟粗布袍,髻丫撑似弥明高。滑稽自谓世可玩,清净不守形徒劳。

百年光景已强半,容易便把青春抛。欲向蓬壶寻福地,柰何龙伯钓后负山无海鳌。

欲驾天风朝帝阙,柰何巫阳去后九虎守关牢。养生未获一溉力,那忍遽绝平生交。

但令造物哀正直,岂肯屈曲从仙巢。留侯学道欲轻举,尚且强食扶金刀。

安期当年本策士,意气直谒扛鼎豪。平地作仙亦不恶,或恐上界官府名难逃。

君不见醉吟居士不归海上山,又不见昌黎先生屈曲自世閒。

况非出尘风骨羽化难,夜叉白日守天关。黄庭正恐坐误读,铁锁纵垂那可攀。

我笑学仙王屋著道冠,只待河南李侯脱去然后还。

满江红 和张文玘二首 其一

金朝 李俊民

宿酒才醒,听唤起、一声春晓。无限恨、满城风絮,一川烟草。

年少抛人容易去,万红千紫都开了。试但教、头上插花枝,花应笑。

狂言在,人绝倒。狂药尽,愁难埽。待叮咛嘱付,再来青鸟。

团扇不堪题往事,断弦惟恨知音少。但时时、频把镜来看,人将老。

闻蔡州破

金朝 李俊民

不周力摧天柱折,阴山怨彻青冢骨。方将一掷赌乾坤,谁谓四面无日月。

石马汗滴昭陵血,铜人泪泣秋风客。君不见周家美化八百年,遗恨黍离诗一篇。

瑞鹤仙 锦堂寿日壬寅十一月十五

金朝 李俊民

河东贤太守。使草木生光,太行增秀。功名落谁后。

醉归来,马上气冲牛斗。一阳应候。看春风、先到细柳。

笑座中有客,侯轻万户,诗誇千首。

依旧。桂花盈处,蓂叶圆时,为君添寿。满堂饮酒。尽平生,倾盖素友。

对水云乡里、真山面目,钱家誇甚锦绣。但年年、岁岁相逢,似人耐久。

集古 洛中感旧

金朝 李俊民

千里江山一梦回,悔缘名利入尘埃。年光到处皆堪赏,谁与愁眉唱一杯。

谒金门 其三 赋梅

金朝 李俊民

金的皪。犹带枝头寒色。休道北人浑未识。自然梅有格。

初见花时摘索。再见花时狼籍。诗句眼前拈不出。恼人楼上笛。

一字百题示商君祥 其九十四 愁

金朝 李俊民

解使回肠断,能催两鬓秋。天涯未归客,容易上眉头。

集古 其二 惜花

金朝 李俊民

绣轭香鞯夜不归,看花只恐看来迟。今朝几许风吹落,多在青苔少在枝。

集古 其二 恨别

金朝 李俊民

君问归期未有期,迩来中酒起常迟。山长水远无消息,指点庭花又过时。

李俊民

李俊民

李俊民(1176~1260)或(1175~1260)字用章,自号鹤鸣老人,泽州晋城(今属山西晋城)人。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韩王元嘉之后。年幼时 ,勤于经史百家,尤精通二程理学。承安间以经义举进士第一,弃官教授乡里,隐居嵩山,元政府泽州长官段直从河南嵩山迎回李俊民任泽州教授,长期在泽州大阳生活教学。金亡后,忽必烈召之不出,卒谥庄靖。能诗文,其诗感伤时世动乱,颇多幽愤之音。有《庄靖集》。
► 530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