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指南录后序

指南录后序

宋代 文天祥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发北关外,历吴门、毗陵,渡瓜洲,复还京口,为一卷;脱京口,趋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译文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发北关外,历吴门、毗陵,渡瓜洲,复还京口,为一卷;脱京口,趋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我受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统率全国各路兵马。当时元兵已经逼近都城北门外,交战、防守、转移都来不及做了。满朝大小官员会集在左丞相吴坚家里,都不知道该怎么办。适逢双方使者的车辆往来频繁,元军邀约宋朝主持国事的人前去相见,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祸患。国事到了这种地步,我不能顾惜自己了;估计元方也许可以用言词打动。当初,使者奉命往来,并没有被扣留在北方的,我就更想察看一下元方的虚实,回来谋求救国的计策。于是,辞去右丞相职位,第二天,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注释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三。《指南录》,文天祥诗集。宋恭帝德佑二年,元军进逼南宋首都临安,文天祥赴元营谈判,被扣押,后乘隙逃脱。他把出使被扣和逃归途中所写的诗结集,取诗中《渡扬子江》“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句意,命名为“指南录”。作者写这篇序之前,已经为诗集写了《自序》,故本篇称为“后序”。这篇《后序》追叙了作者抗辞犯敌,辗转逃往,九死一生的历险经历,凸显了作者历经磨难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德祐二年:即公元年德祐:宋恭帝的年号。
枢密使:宋朝所置掌管军事的最高长官,位与宰相等。
北兵:即元兵。修门:《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入修门些。”本指楚国郢都城门,这里代指南宋都城临安的城门。
左丞相:当时吴坚任左丞相。
使辙:指使臣车辆。
当国者:指宰相。
纾(shū):解除。
觇(chān):侦察,窥视。
以资政殿学士行: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资政殿学士:宋朝给予离任宰相的荣誉官衔。
吕师孟:时为兵部尚书,叛将吕文焕之侄。构恶:结怨。
贾余庆:官同签书枢密院事。知临安府,后代文天祥为右丞相,时与文天祥同出使元营。献谄:《指南录·纪事》:“予既絷维,贾余庆以逢迎继之”,“献谄”之事当即指此。
诟:责骂。失信:指元军扣押使臣。
数(shǔ):列举罪责,加以谴责。
馆伴:接待外国使臣的人员。
祈请使:奉表请降的使节。
分:本分。引决:自杀。
隐忍:屈志忍耐,忍辱而活。
“昔人”二句:作者在这里引用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之语,意谓自己暂时隐忍,保全性命,以图有所作为。
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当时为元军占领。
真州:今江苏省仪征县,当时仍为宋军把守。
东西二阃:指宋淮东制置使李庭芝和淮西制置使夏贵。阃(kǔn):城郭门限,这里代指在外统兵将帅。
维扬帅:指淮东制置使李庭芝。维扬:扬州,当时为淮东制置使所驻之地。下逐客之令:文天祥到真州后,与真州安抚使苗再成计议,约李庭芝共破元军。李庭芝因听信谗言,怀疑文天祥通敌,令苗再成将其杀死,苗再成不忍,放文天祥脱逃。
追购:悬赏追缉。
渚州:指长江中的沙州;时已被金兵占领。
北海:指淮海。
苏州洋:今上海市附近的海域。
四明:今浙江省宁波市。天台:今浙江省天台县。
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
诋:辱骂。大酋:指元军统帅伯颜。
北舰:指元军舰队。
物色:按形貌搜寻。
瓜洲:在扬州南长江中。扬子桥:在扬州南。
竟使:倘使。
殆:几乎,差不多。例:等于。
桂公塘:地名,在扬州城外。
贾家庄:地名,在扬州城北。巡徼:这里指在地方上巡逻之人。
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县。
质明:黎明。
制府:指淮东制置使官府。檄:原指晓喻或声讨的文书,这里是指李庭芝追捕文天祥的文书。捕系:捉拿囚禁。
城子河:在高邮县境内。
海陵:今江苏省泰州市。
高沙:即高邮。
海安。如皋:县名,今均属江苏省。
通州:今江苏省南通市。
鲸波:指海中汹涌的大浪。涉鲸波:指出海。
北关外:指临安城北高亭山,文天祥出使元营于此。
吴门:今江苏省苏州市。毘陵:今江苏省常州市。
三山:即今福建省福州市,因城中有闽山。越王山。九仙山,故名“三山”。
“予之”二句:这两句是说,我能活下来是幸运的,但侥幸生存是为了做什么呢?
僇(lù):侮辱。
“所求”二句:《礼记·祭义》:“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父母遗体:父母授予自己的身体。殆:危险。
九庙:皇帝祭祀祖先共有九庙,这里以九庙指代国家。
高祖:指宋太祖赵匡胤。
微以:无以。自文:自我表白。
返吾衣冠:回到我的衣冠之乡,即回到南宋。
日月:这里指指皇帝和皇后。
“使旦夕得正丘首”句:《礼记·檀公上》:“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传说狐狸死时,头必朝向出生时的山丘。作者用这个典故来表明不忘故国的情怀。
夏五:即夏五月。
改元景炎:由于宋恭帝为元兵掳去,德祐二年五月,文天祥等人在福州立赵昰为帝,是为端宗,改元景炎。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赏析

《指南录》是文天祥写从被扣元营到返回温州的战斗经历的—部诗集。本文是他为诗集写的后序,叙述出使元军、被驱北行、中途逃脱、辗转回到永嘉的艰险遭遇,表现了作者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本文的语言十分讲究。从句法上看,骈散结合、灵活多变;从词法上看,大量同义动词的运用和“死”字的22次重复出现,准确地表现了作者颠沛流离的艰辛和遭遇困厄的苦况。
结合叙述进行抒情、议论是本文的特点。如先写他临危受命,时“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再写他被迫北上,本应自杀,因“将以有为”,才“隐忍以行”;然后写他逃出敌营,奔走救国,历尽艰险的悲惨遭遇。以叙为主,富情于叙;随后以抒情为主结合叙事,又间断插入议论,使叙事、抒情、议论浑然一体,表现了作者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和面对山河破碎的亡国之痛。
南宋末年,激烈的民族矛盾激发了许多人的爱国感情,写出了一些爱国主义的作品。本文就是这样的作品。它记叙了作者出使元营与敌抗争的情况及脱逃南归的艰险经历,表达了作者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和万死不辞的爱国主义精神。本文和《指南录》中的一些诗为人们广泛传诵,多少年来成为许多爱国志士坚持斗争的思想武器。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创作背景

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正月,元军兵临临安城下。文天祥挺身而出,出使元营谈判。成功说服敌方撤军。元军扣留了文天祥,并于二月九日押解北上。二月二十九日夜,文天祥一行在镇江逃脱。他把患难之中所写的诗编成《指南录》,写有自序,每首诗前,多有小序,故该文称后序。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艺术特色

本文的艺术特色,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记叙、说明、抒情相结合。就全篇看,第一部分(1—3自然段)侧重记叙,第三部分(5—6自然段)以说明为主,第二部分则突出抒情。事实上三者往往融为一体,很难截然分开,而三者结合的方式又不一样。有的在记叙的基础上抒情。如第二自然段记叙“初至北营”“予羁縻不得还”及“被驱北往”三个阶段不同形式的斗争之后,接着写“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这两句反映了作者矛盾的心情:既想以一死报国,又想以有生之年继续求救国之策。“昔人云:‘将以有为也’”一句,包含的思想感情尤为复杂:有对含笑就义的“昔人”南霁云的缅怀,有对自己的策励,有中兴宋王朝的热望,也有为此而忍辱含垢的沉痛,并且说明了“隐忍以行”的原因。有时在叙事的前后,都用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直接抒情。如第二部分开头的“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结尾的“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等,都直接抒发了百感交集的情思。而这种情思又是因追忆南奔途中“非人世所堪”的艰险遭遇引发出来的。中间记叙的种种面临死地的情景,是这种情思赖以产生的基础。两者紧密结合,相得益彰。有时将感情融入叙事。如第三自然段的“得间,奔真州,……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这几句,记叙的是当时由中兴有望到无可投奔的处境,同时反映出作者由兴奋而悲愤的急剧变化的感情。
二、语言丰富多彩1.句式多变。全篇以散行为主,适当运用了排比与对偶。如第二部分,除了开头结尾为散行句,中间连用了18个排比句,每句长短不一,有五字的,六字的,最长的22字,各句的结构也不相同,但每一句都勾勒出一幅场景,反映一番斗争,倾注作者一捧血泪,将“层见错出”的危恶境界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且生动地表达出作者“痛定思痛”时复杂而强烈的感情。第三自然段的“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革行露宿,日与北骑出没于长淮间”,其中第二、三两句为对偶,第四句虽属散行,但又当句成对,配上前面另一个三字句,后面一个长句,使句式错落有致,既适应了表达内容的需要,又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2.用词准确多样,特别是动词。篇中表行踪的动词,共用了约20个,其中有表离开某地的,如“去(京口)”;有表前往某地的,如“如(扬州)”,“(夜)趋(高邮)”;有表到达某地的,如“至(海陵)”,“来(三山)”;有表经由某处的,如“过(瓜州扬子桥)”,“道(海安、如皋)”“历(吴门毗陵)”;有表现地理条件、交通工具特点的,如“渡(长江)”,“涉(鲸波)”。即是同一个“行”字,具体含义也有区别:有表“走一趟”之意的,如“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的“行”;有表“前往”之意的,如“予以资政殿学士行”的“行”;有表“航行”之意的,如“行城子河”的“行”。再如“出入(乱尸中)”、“(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等,不仅表明行踪,还反映了环境的险恶,表现了作者一行为逃出险境的用心之苦。特别是“奔真州”的“奔”字,具有多种表意作用:表现了作者一行的行色匆遽,反映了情况的危急,而作者因逃出魔掌而产生的脱网之鱼的喜悦与担心元军追捕而不无惊弓之鸟的余悸,以及由这种忧喜交织而产生的忐忑不安的心情,也都可以从中领会得出。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自然段意

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4段)自叙出使元营所遭遇的种种磨难。其中1~3段重在记叙,第4段以抒情为主。第1自然段中,先讲自己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再讲自己当时的心情是:“不得爱身”,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第2自然段中至北营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第二阶段是“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第三阶段是“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最后讲本来是“分当引决”的,但仍“隐忍以行”是为了“将以有为也”。第3自然段写北行路中得脱的行程。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至京口……中兴机会,庶几在此”,写得脱后的喜悦。第二层,“留二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写受误会后的困境。第三层,“已而得舟,……以至于永嘉。”写得舟后急于南下的急迫心情。第4自然段,以抒情为主,表明爱国、忧国的心志。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此句引出“及于死”的危难,总起下文。第二层,“诋大酋当死;……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共用17个排比句。情感真挚,气势磅礴,再现了文天祥此次北行历经的磨难。第三层,“呜呼!……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把思想感情向前推进,进一步抒发了出生入死而国事难为的伤痛。第二部分(5—6段),说明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题名。这部分告诉我们文天祥是“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至)“今存其本不忍废”而得以保存。文天祥将诗结成集目的是“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诗人文天祥的古诗

壬午

宋代 文天祥

忆昔三月朔,岁在火鼠乡。
朝登迎銮镇,夜鼠清边堂。
于时坌飙雾,阳精暗无芒。
胡羯犯彤宫,犬戎升御床。
惨淡铜驼泣,威垂朱鸟翔。
我欲疏河岳,借助金与汤。
吾道率旷野,绕树空徬徨。
慷慨抚鳌背,艰关出羊肠。
扶日上天门,随云拜东皇。
我逖誓兴晋,郑畋义扶唐。
人谋岂云及,天命不于堂。
泗水沉洛鼎,蓟丘植汶篁。
瑶宫可敦后,玉陛单于王。
革命旷千古,被发绵八荒。
海流忽西注,天旋俄右方。
嗟予俘为馘,万里劳梯航。
秋风上瓯脱,夜雪卧桁杨。
南冠郑大夫,北窖苏中郎。
龙蛇共窟穴,蚁虱连衣裳。
周旋溲勃间,宛转沮洳场。
漠漠苍天黑,悠悠白日黄。
风埃满沙漠,岁月稔星霜。
地下双气烈,狱中孤愤长。
唯存葵藿心,不改铁石肠。
断舌奋常山,抉齿厉睢阳。
此志已沟壑,馀命终岩墙。
夷吾不可作,仲连久云亡。
王衍劝石勒,冯道朝德光。
末俗正靡靡,横流已汤汤。
馀子不足言,丈夫何可当。

金陵驿二首

宋代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万里金瓯失壮图,衮衣颠倒落泥涂。
空流杜宇声中血,半脱骊龙颔下须。
老去秋风吹我恶,梦回寒月照人孤。
千年成败俱尘土,消得人间说丈夫。

荆湖诸戌第六

宋代 文天祥

长啸下荆门,胡行速如鬼。
门户无人持,社稷堪流涕。

白髭行

宋代 文天祥

忆昔守宣时,白上一根发。
去之四五年,一化为七八。
今年客衡湘,黑髭已多黄。
众黄忽一白,惊见如陵阳。
白发已为常,白髭何足怪。
岁月不可歇。
雪霜日长大。
世人竞染淄,厌之固足嗤。
谁服芦菔汤,避老亦奚为。
少老如春秋,造物以为俦。
吾方乐吾天,乐天故不忧。

赠余月心五首

宋代 文天祥

我生之辰月宿斗,如何谤誉由箕口。
月明只合醒眼看,斗亦何须挹浆酒。

寿朱约山八十三岁

宋代 文天祥

八十馀翁雪满颠,深衣大带耳垂肩。
磻溪衣首今三载,绛县论心又十年。
归去来兮真富贵,美哉寿也活神仙。
门前燕雀纷如雨,愧我白云深处眠。

挽巽斋先生欧阳大著

宋代 文天祥

徘徊西河上,月落众星稀。
哲人萎中道,雨绝将安之。
昔者丽鸿藻,玉振含清晖。
名理轶晋魏,雅言袭轲思。
连驾觐驰道,并坐侍端闱。
及门怀燕婉,升堂接逶迤。
方期黄鹄翔,忽作朝露晞。
黔娄不盖体,延陵有遗悲。
层阿翳寒树,平楚暧希微。
帷(左巾右荒)衣广柳,缟冠涕如縻。
水从章江去,云绕楚山飞。
已矣如有闻,斯文不在兹。

齐天乐(庆湖北漕知鄂州李楼峰)

宋代 文天祥

南楼月转银河曙,玉箫又吹梅早。鹦鹉沙晴,葡萄水暖,一缕燕香清袅。瑶池春透。想桃露霏霞,菊波沁晓。袍锦风流,御仙花带瑞虹绕。
玉关人下未老。唤矶头黄鹤,岸巾谈笑。剑拂准清,槊横楚黛,雨洗一川烟草。印黄似斗。看半砚蔷薇,满鞍杨柳。沙路归来,金貂蝉翼小。

刘监簿第一百二十九

宋代 文天祥

艰难奋长戟,高义薄曾云。
死为殊方鬼,三夜频梦君。

简琴窗云屋竹轩诸友

宋代 文天祥

世情千万变,险甚剑头炊。
嗜传姑成癖,登山且作痴。
烟霞非疾痼,泉石自心驰。
独喜精神健,山中剩有诗。

赠碧眼相士

宋代 文天祥

苍苍垂天云,灵照行下土。
秋江浸草木,鱼暇历可数。
眉山老麻衣,偷入此阿堵。
色界只点头,从人道吾瞽。

宣州罢任再赠

宋代 文天祥

贫贱元无富贵思,泥涂滑滑总危机。
世无徐庶不如卧,见到渊明便合归。
流落丹心天肯未,峥嵘青眼古来稀。
西风为语岩前桂,若更多言却又非。

挽龚用和

宋代 文天祥

结屋南陵三十秋,田园旧隐隔江流。
鄜州避乱杜工部,下泽乘车马少游。
名利无心付隍鹿,诗书有种出烟楼。
长淮清野难归玉,魂魄犹应恋故丘。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 其七

宋代 文天祥

听著啼鹃泪满襟,国亡家破见忠臣。关河历落三生梦,风见飘零万死身。

丞相岂能堪狱吏,故侯安得作园人。神农虞夏吾谁适,回首西山继绝尘。

南海第七十六

宋代 文天祥

南海春天外,只应学水仙。
自伤迟暮眼,为我一潸然。

徐榛第一百三十四

宋代 文天祥

正将徐榛,温州人。
其父官湖北,榛往省,迷父道,归行府。
后生精练,以笔札典机密,小心可信。
予被执,榛得脱,自惠州来五羊,愿从北行。
扶持患难,备殚忠款。
道病,至丰城死焉。

江西第六十八

宋代 文天祥

东望西江水,高义在云台。
到今用钺地,霜鸿有馀哀。

林检院琦第一百三十五

宋代 文天祥

时危挹佳士,惨淡随回鹘。
佯狂真可哀,死泪终映睫。

和萧安抚平林送行韵

宋代 文天祥

得失元来付塞翁,何心桃李问东风。
人皆有喜荣三仕,我尚无文谢五穷。
秘苑固知朋可正,畏途犹恐甲方衷。
欲酬长者殷勤祝,坎止流行学四忠。

第一百七十三

宋代 文天祥

绝域三冬暮,垂老见飘零。
林气森喷薄,意钟老柏青。
文天祥

文天祥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 660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