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入西樵同李伯襄戴公纶彭伯时伍国开有作

入西樵同李伯襄戴公纶彭伯时伍国开有作

明代 李云龙

青溪一路茗花寒,石作町畦左寒盘。捣药鸟啼山雨落,采茶人起谷烟残。

中天削壁浮苍霭,绝磴飞桥驾碧湍。此日招携紫霄客,共从云路向云端。

诗人李云龙的古诗

经漂母祠及淮阴祠

明代 李云龙

文绣不被贱,梁肉不食贫。何况共艰难,谁肯哀王孙。

所以万乘主,不能释戛羹。何物老女子,乃识英雄人。

风云虽自致,奋激由一言。高鸟既已尽,牝鸡实司晨。

遂令齐假王,难容跨下身。一饭不忘报,肯负汉王恩。

至今相君面,握腕伤心魂。

袁司李约同游湘山不果赴

明代 李云龙

仲冬风物肃阴阴,飞梦时时绕故林。遂使烟霞归吏隐,翻令山水负幽寻。

同瞻石室浮云近,西望漓江去路深。临发因声更相谢,天涯珍重故人心。

阮宝夫将游朗宁过访啸楼止宿有赠次其韵 其一

明代 李云龙

小楼春水上,客到梦俱澄。笑指东方白,遥看旭日升。

在家能出世,有发亦为僧。但自空诸有,何从得未曾。

送徐山人

明代 李云龙

江城春色尽,归棹逐飞花。野鹤栖无定,青山到是家。

海风吹袂转,沙树背人斜。何物持将去,罗浮一片霞。

感秋柬黎马龙诸子

明代 李云龙

凉籁薄庭樾,江城秋渐生。孤斋今夜月,独听断猿鸣。

露滴荷声苦,风飘竹叶清。芙蓉尚可采,无限故人情。

赠阳春钱明府

明代 李云龙

层峦疏树接天涯,一鹤南来度海霞。官舍帘开临射木,吏人公暇种桃花。

云飘仙舄流丹壑,水入瑶琴散晚衙。若以宰官身说法,阿獠应复嗣南华。

题徐元祥清槐居 其一

明代 李云龙

土阶虫语鹤语,草阁琴声磬声。先世三槐处士,对门五柳先生。

斐园席上咏物限韵二首 其一 古宣炉

明代 李云龙

遥思成鼎日,彷佛见龙髯。物以先朝重,香从侍女添。

金光浮曲几,烟篆透疏帘。几度摩挲看,为君长夜淹。

白莲池

明代 李云龙

平地开玉井,灼灼芙蓉吐。中有千岁龟,时吸花上露。

道中寄张孟奇太守

明代 李云龙

三峰天半出,苍翠望中遥。石路紫烟积,山泉秋雨飘。

梅花频入梦,琪树远相邀。愿托双飞燕,从君度铁桥。

塞上答沈璧父

明代 李云龙

无事莲花府,因君破寂寥。胡笳催进酒,汉月引鸣镳。

说剑已逢敌,从军直渡辽。无将笛中柳,瘦入沈郎腰。

沥湖渔棹为张道尊赋 其一

明代 李云龙

一片沥湖水,烟波十里平。白云长就涤,惊浪不曾生。

问渡桃花远,浮舟莲叶轻。还闻父老道,不及使君清。

送幻公

明代 李云龙

放杯南海去,秋水照袈裟。红蓼溪桥晚,青枫江路斜。

望灯寻水寺,乞食向渔家。彼岸行应达,慈航望转赊。

灯悬华顶月,衲补赤城霞。为问北宗学,今开第几花。

访冯稚谟文赏斋次一清韵

明代 李云龙

偶鼓山阴棹,来寻水竹居。短檐芳树合,幽径白云馀。

留客听啼鸟,呼童唤买鱼。溪山随处好,吟眺及春初。

过罗幼良溪上草堂留题

明代 李云龙

蘼芜叶暗江云暖,杨柳阴浓湖暖晚。桃花两岸笑迎人,坐溯溪流不知远。

溪上柴门临水开,水鹤夜语溪风回。寂寂竹窗人不到,溪声时过小桥来。

哭袁大玉符卿 其三

明代 李云龙

牢落人间世,那堪不忆君。芳兰与草伍,野鸟在鸡群。

不问人家产,甘脩地下文。春禽恨无主,啼噪暮纷纷。

和邓玄度少参归兴十首 其十

明代 李云龙

一自辞簪绂,归耕陇上桑。宦情流水澹,清梦白云长。

节旧持秋宪,书曾拜夕郎。谁知罢官日,不辨宿舂粮。

初夏口占 其三

明代 李云龙

数亩荒田岁入微,笔耕不救腹中饥。嗷嗷八口难为计,未过春寒尽典衣。

杂记八首 其六

明代 李云龙

水帘千尺挂晴空,沸日冲云半带风。五月严霜吹不散,却疑身在水晶宫。

舟夜听李文炳弹琵琶

明代 李云龙

江清月白花含烟,尊前夜奏鹍鸡弦。垂杨两岸黯不语,水入檀槽散远天。

弦奔柱促声转急,顿觉满船风雨集。断猿寒鸟一时啼,高云欲崩河水立。

转调当筵迭迭催,似怨如嗔不可推。无端别意兼离恨,一夜惊回雨忽雷。

我从花前去乡土,犹忆美人将手语。当时但度掌中杯,今日方知此调苦。

尚有伊州君莫弹,若弹定当摧肺腑。

李云龙

李云龙

李云龙,字烟客。番禺人。少补诸生,负奇气,一时名士多严事之。绌于遇,以赀游国学,卒无成。走塞上,客东莞袁崇焕所。时崇焕总制三边,威名大震,云龙在幕参其谋。既而崇焕死,遂为僧,称二严和尚。明亡,不知所终。著有《雁水堂集》、《啸楼前后集》、《遗稿》、《别稿》行世。清同治《番禺县志》卷四二、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李云龙诗,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所藏民国手抄本《啸楼诗集》为底本,参校以广东省地方文献馆民国铅印本《啸楼集》及清温汝能《粤东诗海》。► 392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