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青楼曲 其三

青楼曲 其三

明代 李云龙

亦知须一别,无那两情深。却将昔欢笑,变作今沉吟。

进君琥珀枕,赠妾芙蓉衿。重逢未有日,梦去或能寻。

诗人李云龙的古诗

访朱季美环谷庄居

明代 李云龙

寻君谷口路,杖策入孤村。径转方知处,山开忽到门。

阴崖苍树合,幽磴野花繁。向夕凉风起,高斋闻夜猿。

闻今上驻跸端州恭纪 其三 改二

明代 李云龙

铜柱珠崖氛祲开,扶胥东望水潆洄。风云一旦生屠钓,天地从新辟草莱。

永日复明羲叔宅,南风重播九成台。两都父老齐回首,愿上君王万寿杯。

丁卯感秋

明代 李云龙

中丞鹊丘旧登坛,一剑霜飞绝漠寒。汉帅岂堪蕃将代,军容争遣内臣观。

居人夜傍长榆泣,胡马秋嘶白草残。道是令公今远窜,凭谁免胄阵前看。

送匡云上人归卢山

明代 李云龙

无心偶出楚江濆,荫注人天实赖君。归去东林任舒卷,有谁知是故山云。

木棉花歌 其五

明代 李云龙

长林风起絮飞多,昨日朱颜鬓已皤。尽去尊前舞红袖,好风容易醉中过。

钟太守举子

明代 李云龙

玉燕连翩飞,明珠掌上出。着膝动星文,试啼知英物。

惟岳降神申甫生,兰闺小妇梦还成。羡君五马多龙种,看取名驹接迹行。

初夏口占 其七

明代 李云龙

痴儿索饭妇无裈,支枕翛然自闭门。不是安贫学高士,谁能推食与王孙。

水西寓目同梁幼宁明府赋 其三

明代 李云龙

含笑掩罗襦,佯羞入深竹。漫劳赠妾辞,不解迎郎曲。

发韶州

明代 李云龙

腊月韶州道,蛮烟尽日遮。风高欲杀草,雪少不成花。

地僻人稀侣,天寒客忆家。殷勤谢流水,急为送归槎。

燕郎酬李无核 其一

明代 李云龙

浪迹长安问酒旗,相看成喜又成悲。丈夫落落本如此,世路悠悠那得知。

不惜王孙委漂母,却愁公子辱屠儿。问君两眼英雄泪,付与西风洒向谁。

汪士衡中秘招同阮光禄黄符卿诸公集寤园

明代 李云龙

长堤带清流,迤逦未肯毕。悠然纵远目,已觉幽意溢。

木末涌菌阁,琪林隐兰室。飞桥接回廊,高下势不一。

疏溪引清冷,鞭石成崒嵂。搴若遵濑道,攀萝践云术。

阻涧谓将绝,穿岩俄复出。坠露添金尊,清商泛瑶瑟。

既惬山泉赏,永怀箕濮匹。珍重桃花红,毋负重来日。

为韩宾仲悼亡

明代 李云龙

潇潇风雨蔽江津,闻尔归舟泪津巾。却悟当年笔彩落,都缘无复画眉人。

忆初帘下牵衣别,犹见朱颜垂绿发。岂期婺女遽还星,岂谓嫦娥遂奔月。

旧曾游处试相寻,飞尽繁花空绿阴。妆阁尘生鸾镜掩,翠楼月落凤箫沉。

君家虽近朱明洞,从今空托梅花梦。云母餐来事已虚,黍珠炼就成何用。

忆君挟策干明主,只道香闺聊暂处。谁知未遂鸿鹄志,一旦先摧凤皇侣。

罗浮山下觅泉门,闻有孤鸾夜夜翻。紫玉定怜韩重在,名香谁为返芳魂。

哭周昆彦 其一

明代 李云龙

龙鳞松下树,垂老此徘徊。一夜猿声怨,孤山鸾使催。

墨池成黯淡,笔冢共崔嵬。欲拟九招赋,魂兮招不来。

初夏口占 其一

明代 李云龙

多难频仍漫自伤,兵戈从古致凶荒。此身本合填沟壑,不见前贤卧首阳。

梅花六咏 其六

明代 李云龙

亭畔兼山畔,松边与竹边。独存千古质,不受俗人怜。

只道淩宵惯,谁知得气先。堪嗟汉宫女,憔悴坐花田。

阮宝夫将游朗宁过访啸楼止宿有赠次其韵 其一

明代 李云龙

小楼春水上,客到梦俱澄。笑指东方白,遥看旭日升。

在家能出世,有发亦为僧。但自空诸有,何从得未曾。

罗浮道中四首 其一

明代 李云龙

秋林露气清,双屐踏花行。野竹山都笑,深松木客迎。

瑶台临洞口,茅屋隔溪声。借问神仙侣,谁今大药成。

寿萧少宰 其一

明代 李云龙

十年金马侍龙颜,曳杖初辞玉笋班。试向上台占气象,岁星原自在人间。

水西寓目同梁幼宁明府赋 其一

明代 李云龙

柳条将荇带,隔水故相牵。欲采芙蓉赠,仍愁不见莲。

题福清八景寿叶师相 其二 鳌顶云峰

明代 李云龙

巨鳌自古誇神力,首戴坤维奠八极。山无拔木海不波,九域同登安乐国。

谁云弱水隔三千,载得云峰海上悬。金银宫关还谁在,铁笛时时弄紫烟。

李云龙

李云龙

李云龙,字烟客。番禺人。少补诸生,负奇气,一时名士多严事之。绌于遇,以赀游国学,卒无成。走塞上,客东莞袁崇焕所。时崇焕总制三边,威名大震,云龙在幕参其谋。既而崇焕死,遂为僧,称二严和尚。明亡,不知所终。著有《雁水堂集》、《啸楼前后集》、《遗稿》、《别稿》行世。清同治《番禺县志》卷四二、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李云龙诗,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所藏民国手抄本《啸楼诗集》为底本,参校以广东省地方文献馆民国铅印本《啸楼集》及清温汝能《粤东诗海》。► 392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