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子瞻参寥太虚同游惠山用王武陵窦郡朱宿三诗韵各有所赋参寥录以相示余将游焉用次其韵 其三

子瞻参寥太虚同游惠山用王武陵窦郡朱宿三诗韵各有所赋参寥录以相示余将游焉用次其韵 其三

宋代 李之仪

膏肓有前人,老意系丛樾。差池纷鬓霜,味蜡火已绝。

一啜风漱液,幽思起复灭。讵惭数及七,缅予在明月。

疏更蹇修途,景耿重激发。泠然傥可御,千古同一辙。

诗人李之仪的古诗

俞清老挽词二首 其二

宋代 李之仪

寒食相披拂,方时欲适然。君应寻故约,我亦赴新阡。

但怪沈来雁,那知已逝川。风流有千里,未愧昔人贤。

谢人送鱼

宋代 李之仪

珍重黄池秀,风流迥出尘。多情念羁旅,脱网寄鲜鳞。

掀动龙蛟宅,惊回匕箸春。丹青如得便,更拟问通津。

送人入馆阁

宋代 李之仪

天禄峥嵘北斗齐,享穷人欲去无梯。自非终贾名偏重,祇恐蓬瀛到却迷。

铅椠异时森杞梓,功名他日看虹蜺。中朝若问姑溪老,但道摧颓一木鸡。

陈氏母夫人挽词二首 其一

宋代 李之仪

白首严冰雪,清风逼里闾。空残贝叶偈,不见锦囊书。

表表名终在,诜诜庆有馀。会如华夏约,他日看高车。

画龟赞

宋代 李之仪

鳞介所宗,寿无与京。纳锡以荐,曳尾而行。与其托之于死骨,孰若遂性以为生。

余私淑诸,盖将卒岁以沉冥。

罢官后稍谢宾客十绝 其十

宋代 李之仪

何须叹世鹿皮翁,得句真能发笑容。谁谓祖风无与寄,寸莛终愧触洪钟。

宿无锡寿圣院赠明祖禅老

宋代 李之仪

灵山相别已多年,重把圆光信年缘。愧我天涯真断梗,喜君居处似诸天。

元无浮世多般事,只说我家一味禅。软语绸缪霜夜永,停灯温火共留连。

抚掌泉

宋代 李之仪

泓渟宿寒藻,正占山一曲。平时常湛然,抚掌珠可掬。

喜怒时千里,气类若相属。如何辄示异,乃尔分迟速。

霜风鼓橐籥,岩树响丝竹。语出若有答,路转疑绝续。

幽寻力恨短,博采日苦促。便拟寄无馀,舍策遂留宿。

次韵子椿五首 其五

宋代 李之仪

附见谁为邹湛,奖成无复山涛。岂敢遽名此地,不如且醉归舠。

元祐末宿秋试院曾和王敏父四诗是时以疾先出院方欲出而未得况味有 ...

宋代 李之仪

十年三拜东门敕,长是寻灯濯污裾。赢得平安题报历,不妨朋友校残书。

歌传鹊鼠非行路,咏入乌狐愧大车。物物背驰将老矣,定知身世欲何如。

题僧道符天游斋

宋代 李之仪

六凿相攘不暂休,超然谁复与天游。醯鸡瓮里自歌舞,野马窗间空赘疣。

妙境果从拈处得,生涯须向个中求。逢场作戏由来事,可笑区区问髑髅。

绝句七首 其三

宋代 李之仪

情随榆荚不胜飘,心似杨花暖欲销。拟借琼林大盈库,约君孤注赌妖娆。

端午 其一

宋代 李之仪

綵丝百缕纫为佩,艾叶千窠结作人。散诞何妨儿女戏,漂流不觉岁时新。

清歌尚记书裙带,旧恨安能吊放臣。角黍粉团矜节物,一樽聊与寄逡巡。

吊王承议二首 其二

宋代 李之仪

征西墓上木成围,伯氏传孤出更奇。皂盖朱轮谁不拥,青天白日晚方知。

功名不挂非由种,赙赗终辞信有儿。空指丹青访陈迹,倦怀尤恨得君迟。

题黄檗泉

宋代 李之仪

住庵老子不复见,传法阿师追不回。饮水能知大愚意,一拳真是打爷来。

路西田舍示虞孙小诗二十四首 其十

宋代 李之仪

鹅儿成队草成茵,来往驯鸦喜趁人。却恐城中无此况,莫辞辛苦且逡巡。

又寄性之二首 其一

宋代 李之仪

霜髯雪鬓十分侵,举盏常思蘸甲深。虽约依刘同汉上,犹蘸访戴似山阴。

文章歆向传家日,事业韦平奕世心。冰玉相辉方自表,何妨佳思屡追寻。

次韵子椿同关圣源吴思

宋代 李之仪

海岳仙人不我期,碧云幽恨独心知。坐间优孟已难别,笔下羊欣更出奇。

自是人才空立异,当知臣叔本非痴。重轻到了存公议,挥扇何劳强执葵。

宋代 李之仪

高步毗卢顶上身,旋开窗牖外风尘。石菖蒲是从来友,龙焙茶为近日亲。

不见同行木上座,常留伴睡竹夫人。艰难历尽无馀事,问佛方知有此因。

临江仙(咏藏春玉)

宋代 李之仪

青润奇峰名韫玉,温其质并琼瑶。中分瀑布写云涛。双峦琼翠色,气象两相高。
珍重幽人诚好事,绿窗聊助风骚。寄言俗客莫相嘲。物轻人意重,千里赠鹅毛。
李之仪

李之仪

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沧州无棣(庆云县)人。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卜居当涂。著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题跋》二卷。 ► 695篇诗文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