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四鹰图 其二

四鹰图 其二

元代 凌云翰

锦架丝绦旧,羁縻气转雄。草间狐兔尽,饱食待秋风。

诗人凌云翰的古诗

次韵范石湖田园杂兴诗六十首 冬日十二首之十二 其六十

元代 凌云翰

人事匆匆岁月催,检残官历待春来。已闻树里琴声变,更看天边斗柄回。

万竹轩诗为沈亮赋

元代 凌云翰

种得筼筜得岁寒,数竿便作万竿看。云闲不觉侵书幌,雪细从教点画阑。

纵有长丝牵紫鲤,可无明镜著青鸾。东阳已赋郊居久,一任新来带眼宽。

刘耀卿画

元代 凌云翰

重叠春山罨画开,柳边花底抱琴回。谁家庭院东风里,一片笙歌隔水来。

郑敬常函扇

元代 凌云翰

远屿连沙渚,西风满客船。独怜江上月,今夜向人圆。

敬义斋诗为金华吴景昭赋

元代 凌云翰

斋居抱冲素,萧然洁尘襟。敛收学乃臻,驰骛志益淫。

斯须起一发,俄顷弥千寻。畴知主宰功,宛在方寸心。

灵扃异蛰户,广术非蹄涔。帷兹敬义立,翼若神明临。

金华延陵裔,立守翰墨林。韦编日孜孜,碧窗昼阴阴。

履道固云坦,浚德斯其深。嗟予坐狂斐,得反期规箴。

永言直方理,庶播金玉音。

思云为松江褚伯嘉赋

元代 凌云翰

三泖溶溶映九峰,白云飞处认峰淞。思亲甚似狄仁杰,尚友当如陆士龙。

鹤鸟每从秋枕听,鲈鱼曾向午盘供。十年不作华亭梦,月落空闻北寺钟。

悼黄氏父子次周元亮韵

元代 凌云翰

善人不得归乡里,此事端为识者哀。客死忽惊枯骨返,人生那得好怀开。

眼中无复驱羊起,身后犹疑化鹤来。丹井西颜松树在,空山斜日尚低徊。

宋复古画

元代 凌云翰

老知书画益人多,奈此无情岁月何。欢识营丘平淡意,高堂秉烛看岷峨。

行素斋诗为韩性孜赋

元代 凌云翰

海昌亦有平原裔,晚节斋居足养恬。坐树濯泉唐李愿,经丘寻壑晋陶潜。

青衿日与谈章句,素履时能玩象占。卖药归来人不识,杏花春雨满疏帘。

钱舜举二菊 其一

元代 凌云翰

露华如酒晓淋漓,醉色和秋上别枝。若使罗虬重有作,此花瑞合比红儿。

蔼萱堂诗为夏伯玘赋

元代 凌云翰

丛丛堂下萱,蔼蔼枝上花。岂无众草木,独此能荣华。

况当朱明候,连续开丹葩。蜻蜓飞南圃,蝴蝶飞东家。

何如小尾蜂,朝暮报两衙。寸心固云殚,慈母恩无涯。

锡类古所敦,永言非重誇。

次韵范石湖田园杂兴诗六十首 晚春十二首之十 其二十二

元代 凌云翰

晴云满户日光迟,柏子烧残火渐微。人在小轩闲读易,一双蝴蝶上阶飞。

辋川别业诗意

元代 凌云翰

夏木轩窗瞰水田,黄鹂白鹭总堪怜。那知诗到无声处,能使高人忆辋川。

挽王士贞检校

元代 凌云翰

多能我亦叹多才,较艺贤关屡中魁。南海忽惊王渤死,西河还动卜商哀。

方期捧檄三山去,谩忆乘槎万里回。一掬平生师友泪,忍捋樽酒酬泉台。

鄱阳王节妇诗

元代 凌云翰

朝华夕已披,春叶秋先零。贞心类松柏,岁晏弥青青。

文川李氏女,防身动如经。自归太原家,目不窥外庭。

上堂问舅姑,下堂觞醁醽。遭时有战伐,渭流浊其泾。

草窃起旁郡,鼪鼯杂膻腥。舅也保乡里,击贼无留停。

夫也慎居守,率众环郊坰。节妇当此时,事姑肃仪刑。

舅荣夫已亡,痛哭羸其形。先有两儿女,玉雪怜娉婷。

与姑共抚之,闭门昼长扃。柰何姑继殁,只影空伶俜。

尚职祭祀礼,蘋蘩荐芳馨。教女夜绩麻,教儿夜囊萤。

父母虽孔迩,胡能自归宁。今年五十馀,鬓发微星星。

儿成女有归,往事犹梦醒。有司重节义,飞章上朝廷。

花诰来翩翩,华表高亭亭。行者为叹息,居者增晶荧。

至今太原家,芳名蔼观听。人生谅有涯,聚散如云萍。

纲常苟沦丧,不愧天地灵。女史固有箴,列女亦有屏。

我歌节妇篇,君子当刻铭。

送湛璿文衡

元代 凌云翰

采绿曾看在泮池,飞黄况复值明时。风霜雨露无非教,草木虫鱼总入诗。

把酒梅边春尚小,停车林下晚偏宜。临行又欲歌棠棣,转忆同年是汝师。

画红梅 其一

元代 凌云翰

江县春光早,红梅却放迟。是谁枯彩笔,写得向阳枝。

送崔彦晖分教临安

元代 凌云翰

临安古邑带山溪,送客西行意欲迷。高适故人怜子美,崔群交友愧昌黎。

弯弓射圃秋观雁,看剑灯窗夜听鸡。昭代英才初乐育,离觞不用惜分携。

画菜次米仲谊韵

元代 凌云翰

菘韭堪为早晚谋,老夫正欲拔其尤。园葵自觉能防夏,野苋谁知亦有秋。

偶为画图思鲁直,肯因齑臼说杨修。少陵莫道贫如庾,露薤盈筐不待求。

江山图为傅德让赋

元代 凌云翰

江上愁心曾有赋,烟江叠嶂偶成图。丹青自可追小李,翰墨谁能继大苸。

野店山桥吟杖短,桃花流水钓舟孤。人生适志真名语,命驾归来不为鲈。

凌云翰

凌云翰

浙江仁和人,字彦翀。博览群籍,通经史,工诗。元至正间举人。洪武初以荐,授成都府学教授。后坐事谪南荒。有《柘轩集》。► 616篇诗文

元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