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七律·答友人

七律·答友人

宋代 安道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安道七律·答友人译文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九嶷山上空白云飘飘,娥皇与女英乘着微风翩翩下山。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她们的眼泪洒在青青野竹上,片片红霞若天风织成绚丽的衣衫。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洞庭湖水波浩荡卷起白色的浪花,橘子洲当歌一曲感天动地。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我将为此而梦回祖国辽阔的河山,在芙蓉盛开的家乡朗照着清晨的光辉。

安道七律·答友人注释

帝子:指娥皇与女英。传说中,她们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
翠微:指青山。传说中九嶷山有娥皇峰与女英峰。
芙蓉国:指湖南省,五代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有“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长岛:今长沙的橘子洲。

安道七律·答友人创作背景

  这首诗再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

安道七律·答友人赏析

  此诗起首二句就幻化出一个仙女下山的浪漫飘渺的图像。神话传说中舜帝的两名妃子娥皇与女英正依傍了清风在飘飘降临。而九嶷山正是葬舜之处。这二行诗也自然让人想到《楚辞》里屈原的《九歌·湘夫人》中的二行诗句:“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二位仙子又从青山白云之间乘风而下了,她们为何而来?为情而来,为美丽的霞姑而来。
  接着的二句写仙女的音容面貌,其中也植入了杨开慧烈士,诗人早年的妻子的美丽身影,天上人间神人合一,难以区分。斑竹上凝结了万千晶亮的泪珠,而红霞片片是仙女的衣裙,也象征及比喻为杨开慧的英灵。如唐代刘禹锡《潇湘神》一诗的“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一样,诗人毛泽东也在诗中借“斑竹一枝千滴泪”寄托他对杨开慧的绵绵哀思。这是一种多么深沉的永恒的相思啊!诗人对年轻时的爱侣刻骨铭心的相思,正形象地通过斑竹露珠般的泪花渐渐浸透出来。但英烈的牺牲是美好的,是绚丽的,她已幻化为万千红霞飘荡在祖国万里河山之上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从中固然可以看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但它却也表现了毛泽东对家乡人民克服困难的殷般期待,以及毛泽东藐视困难欲战而胜之的坚强意志。古代湖南盛产木芙蓉,五代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中有“秋风万里芙蓉国”之句,一般人认为这是毛泽东诗中“芙蓉国”的出典。但中有一首诗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我以为,娴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毛泽东不会不想到它。
  因此,“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两句诗,既寄寓了他的怀乡念旧之情,也表达了他对于家乡乃至整个中国的明天的展望。如前所述,这首诗是对古典诗歌中友情诗传统的创造性发展。正是因为古人写友情时视野毕竟有限,格局有的比较狭窄,常常限于个人的天地之间,如明代邢昉的“胸前千斛泪如澜,为不逢君未可弹。何日尽情拼一哭,两人相对却成欢”(《寄吴见未》),如明代顾起元的“与君相见倍相亲,忽漫分携更怆神。此夜高歌在燕市,不知肝胆向何人”(《送顾考敷南还》)等等,均是如此。而毛泽东的《答友人》与它们比较起来,不仅可见新旧之别,古今之异,而且可见毛泽东作品境界之高远。
  毛泽东这首诗,在艺术上是巨细映衬、点面相形的典范之作。意笔与工笔,概括和精巧,粗犷与细腻,是艺术形象造型的两种不同的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尤其如此。擅长于思想辩证法的毛泽东,同样讲究艺术的辩证法。毛泽东的诗词包括这首七律,其艺术的总体风貌是继承宋代以苏、辛为代表的豪放派风格而作创造性的发展,诗的境界雄浑壮阔,往往神驰寰宇而目空今古。但是,从诗艺而言,一味豪壮,常常就会空无依傍,大而无当,等而下之的就会堕入凌厉叫嚣之途;一味工细,则容易流于琐屑平庸,天地狭窄,等而下之的就会流于晦涩苍白之境。只有大中取小、以小见大,才会大而不空,小而不仄,大小互补,相得益彰。因此,毛泽东既常以其如椽的健笔,挥洒出大的境界(大景),也注意以较为精细的笔墨点染出小的境界(小景)。唯其如此大小结合、巨细映衬,才能创造出豪气干云而情味绵邈的艺术整体。

诗人安道的古诗

齿痛,戏用袁简斋拔齿原韵柬石庄

宋代 安道

君年未四十,齿牙惊摇动。我少君十年,情亦同汹汹。

初觉断腭{齿巨},继焉头颧重。一齿居中央,齤然欲先众。

朝夕咬菜根,每饭辄心恫。持梁刺齿肥,又如头鲁鬨。

似欺我舌耕,束脩当君俸。故使病聱牙,佶屈被嘲讽。

清晨揽镜看,前龈露凿空。端阳节底归,何以食菰粽。

有时彻唇酸,如带刺芒痛。岂其素贪饕,饮食必有讼。

造化之小儿,以我为簸弄。抑怜我与君,悲感夙所共。

齴伯与龋妻,故自相伯仲。我想觅良剂,扶彼将倾栋。

未免愁庸医,耳目多蔽壅。不如向君求,取之如家巷。

问涂于已经,较可见实用。寄语拾牙慧,知君素豪纵。

亟遣长须来,药囊一时送。

消夏杂诗 其四

宋代 安道

门前溪水绿漫漫,小坐垂纶意自宽。静极不知鱼上饵,一双蝴蝶立渔竿。

泾河诗一首寄王克斋同知

宋代 安道

古人云泾河,水流本浑浊。今我来泾州,见水绕城郭。

尘颜照清泚,似怪缨可濯。古来有谗士,曾厌清流恶。

铁瓮城

宋代 安道

万里晴江拥舳舻,城高铁瓮接康衢。遗铭欲探华阳迹,旧宅难寻海岳图。

半面烟岚雄北固,一方形势控东吴。龙舟漫道巡行盛,多恐深居政未敷。

续梅花百咏 其七十四 孤山梅

宋代 安道

图经何事志山孤,伴结梅花几百株。枝上香风飘雪月,勾留处士有林逋。

聪仲晦古意廿一首爱而和之仍次其韵 其二十一

宋代 安道

天道有定常,推行无少忒。人心复何为,迁□莫能测。

古人贵全交,所贵在恒德。黄金百炼馀,不改当时色。

同冀翁游小有馀坊和题壁原韵

宋代 安道

采取西湖胜,居然小有天。沿堤窥扇影,隔树漾茶烟。

辞阙知何日,离家忆去年。纵游休荡意,在坐有宾贤。

踏莎行 汤溪道中

宋代 安道

登陆兼程,离城卅里。生烟真个温泉地。记曾图说火山来,此山有火能煎水。

客路奇观,澄川远致。长桥空际云龙起。问谁鞭石与人行,百年坦道功劳伟。

撒金钱

宋代 安道

频瞻礼。喜升平、又逢元宵佳致。鳌山高耸翠。对端门、珠玑交制。似嫦娥降仙宫,乍临凡世。
恩露匀施,凭御栏、圣颜垂视。撒金钱,乱抛坠。万姓推抢没理会。告官里。这失仪、且与免罪。

春晓曲四首 其二

宋代 安道

春来毕竟无痕迹。为恐诗人觉得。去年别馆种梅花,踏破早烟重省识。

葛岭洪忠宣庙留题

宋代 安道

忠贞气绕炼丹台,庙貌千秋葛岭开。鹆谶鹃声无限恨,龙髯马角有馀哀!

祀同浙水、吴山永,人自冰天雪窖来。可叹朝端苏属国,冷官亦惹桧枝猜!

山斋偶成 其三

宋代 安道

閒来移榻看山光,苍翠高低下夕阳。疏柳一蝉催暝色,晚花双蝶管馀香。

废吟正坐忙酬债,判饮从教醉是乡。高枕北窗非失计,拟将身世等羲皇。

蓦山溪(蜡梅)

宋代 安道

黄苞初绽,谁向江头寄。天赋与清香,笑红颜、呈妖逞媚。低垂花面,不与众争妍,春尚未。先群卉。独禀中央气。
何须施巧,点缀芳丛里。只恐暗寻香,误峰儿、归来故垒。玉纤攀处,金钏色相宜,朔风寒,空雪坠。痛赏休辞醉。

春夏两相期 寄怀蒋山老人

宋代 安道

自春江、折芦南渡。携家我亦东去。两两分头,隔绝烟波无数。

六朝古寺老僧来,十亩荒园狂奴住。飘泊风尘,支离天地,人生何苦。

别来多少风雨,想住山清课,米颠颜鲁。寄与封书,细把清词填谱。

袈裟晴上雨花台,蒲团月冷啼莺处。树下临池,郭外看花,几时重聚?

临江仙·服气咽精吞七耀

宋代 安道

服气咽精吞七耀,存思想化三车。飞罡*水散名花。词章勤奏达,吟咏酌流霞。外事何干于内境。有为功力何赊。饶君作福等河沙。不明玄牝窍,特地隔天涯。

金缕曲 燕子矶怀古

宋代 安道

帆挂秋江半。瞰高空、长山如带,长河如练。燕子矶头凝暮霭,无数舟停水面。

看不尽、山容近远。芦荻洲中森敌罍,战西风、摇飏牙旗展。

黄叶舞,碧云卷。

留都自昔称雄健。笑吴儿,筹边乏策,空誇天限。惟有波心一片月,照彻古今不变。

叹转眼、兴亡飞电。试向钟陵高处望,问当年、王气今谁见?

思往事,情难按。

题青云一骑卷送邵振声会试春官

宋代 安道

忆昨联骑榕城东,意气相许相磨砻。蒙恩叨乘桓氏骢,乘之愧未苏民痌。

君家枥上八尺駥,骨相岂与凡马同。铁花连钱雾作騣,霜蹄抹电珠汗红。

近逢伯乐鉴别公,七千云路杳莫穷。缥缈迥与天门通,彩丝簇辔光茏葱。

腾骧蹀躞追飘风,吴门一见气若虹。仆夫晓秣何匆匆,青云此去推豪雄。

渥洼奇种皆避锋,解鞍剪拂趋瀛蓬。于时春色方融融,九重宫阙切昊穹。

金银闪烁朝曈曈,振鬣骄嘶达圣聪。玉阶牵过回重瞳,赐浴龙池绛帕笼。

直入第一天闲中,回头冀北群已空。人言此骑真游龙,待予复命蓬莱宫。

云衢并辔摇玲珑,共展逸足收奇功,庶几上答皇恩隆。

凤凰仙岛

宋代 安道

羽驾来何代,仙丘号凤凰。竹林枝不实,丹灶草生香。

往事馀陈迹,空山半夕阳。卜居殊未遂,引睇远相望。

两当县端午

宋代 安道

细草如丝小剑蒲,巧将松叶缚桃符。巧峰拱立咸当户,百卉群飞绕客厨。

麦献新畬糅作玉,酒来浮蚁绿成珠。山神应笑公何遽,倚马成吟又速驱。

钱郎中写真求赞

宋代 安道

胜净明心,混融古今。
河汉之气清秋阔,牛斗之光寒夜深。
机历历兮锦梭吐绪,道绵绵兮玉线联针。
月漾珊瑚海,春回薝蔔林。
法法变通手段,尘尘出碍胸襟。
明镜谁嫌差别像,空山自答合同音。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