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祀归限韵二首 其二

祀归限韵二首 其二

明代 倪岳

归途风日总熙然,联骑仍逢阆苑仙。陵祀有严分祭岁,山呼无计预朝天。

葭灰已应初阳律,云气应占大有年。却忆西人怀拯济,匡时何策继唐贤。

诗人倪岳的古诗

九月朔卞庙谒祭因有豫作登高之约归次偶成

明代 倪岳

一门忠孝古难全,节义如公史有编。浮议不妨轻瓦石,流风自足重山川。

碑铭细刻三千字,茔兆新捐十万钱。仰止遗容堪再拜,精英何许尚森然。

西涯杂题十二首为李宾之 其十二 莲池

明代 倪岳

莲生失其地,羞与众芳伍。独笑采莲人,不识莲心苦。

送陈直夫赴南台理刑

明代 倪岳

玉署初开讲,青衿旧执经。深林嗟豹隐,空谷见兰馨。

词俊惊翻峡,名成讶震霆。声华金贵重,丰采玉晶莹。

戎幕分繁政,亲闱慰晚龄。天曹俄捧檄,秋水遽扬舲。

柱下荣周史,台端典汉刑。东山沾惠雨,南斗焕文星。

遥望天边鹄,相看水上萍。分携犹缱绻,惜别重丁宁。

椿府移归棹,霜阶尽落蓂。久违怜寂寞,独立叹伶俜。

目断远山隔,泪俱清露零。平安烦兔颖,椷识托鸿冥。

落日沙头酒,西风驿外亭。有怀浑不尽,翘首暮云停。

送陈师召侍讲升南京太常少卿 其三

明代 倪岳

词垣二十载,友道托深知。闽海来双凤,秦淮见一夔。

圣皇元重礼,士子待谈诗。明日河桥别,停云有所思。

贺陈师召得孙二首次联句韵 其一

明代 倪岳

可是居官长子孙,相逢一笑对琴樽。新题不厌长题壁,熟客何妨屡过门。

岂待一占知跨灶,更期三索遇为阍。人生乐事无过此,细向君家醉里论。

题瀛洲学士图 其四

明代 倪岳

天荣图书属上公,衣冠终日仰高风。悬知千载贞观治,不负当时讨论功。

九日游陈氏西园即席次镜川杨学士韵 其三

明代 倪岳

穿岩结疏屋,接陇布秋菑。出郭路非远,还家心自迟。

最宜春雨后,又近夕阳时。彷佛青溪曲,悠然千里思。

晚泊新口饮章太仆舟中

明代 倪岳

落日下新口,远帆时见收。应判同秉烛,相与更移舟。

海内经时别,天涯一醉留。迟明各分袂,去住两悠悠。

哭内八首 其三

明代 倪岳

怪底年来远别离,不堪南北动遐思。灯前空堕无穷泪,箧里犹存绝妙词。

乞米但教厨有粥,检方非为市无医。安贫忍病嗟谁及,一任时人死后疑。

道中柳枝词 其一

明代 倪岳

闻道吴侬歌竹枝,阿谁为续柳枝词。柳枝袅袅三千尺,解与行人绾别离。

三鸶图

明代 倪岳

新荷织风翠如剪,属玉孤鸣水波卷。何时旧侣双飞来,并逐沧浪弄清浅。

羽雪经春犹未消,顶丝飏日轻飘飘。窥鱼来往思无限,高洁不受渔人招。

君不见画图彷佛差相儗,千古长怜鲁文子。

哭内八首 其八

明代 倪岳

恨压双眉百感增,生平偕老竟无凭。图书空对春风笔,帘幕深愁夜雨灯。

落落金瓶沉翠绠,泠泠瑶瑟断朱绳。嗟予命蹇怜君薄,永诀心知两不胜。

题瀛洲学士图 其一

明代 倪岳

等閒图画亦堪传,身在瀛洲不是仙。谁道当年闫立本,报功只解写凌烟。

直沽道中有感

明代 倪岳

暑雨南行已见霜,扁舟来往为人忙。河流渺渺今俱浅,柳色青青忽渐黄。

有幸尚看冰未合,无眠真觉夜偏长。宦途风味浑如此,却笑今年始备尝。

泊河西务与杨郎中克敬同年夜话

明代 倪岳

荒村疏柳带斜阳,才入河西感异乡。觱栗声中心激烈,舳舻影里梦飞扬。

十年客路嗟重到,千里家山耿不忘。赖有故人杨水部,灯前相对话行藏。

诗送朱用辅北归省墓 其十

明代 倪岳

重阍天上遥,长桥雾中阁。葛陂一丈竹,倏忽弄头角。

四时猫四首 其一

明代 倪岳

玉雪娟娟好羽衣,小山花竹正晴晖。翻盆倒瓮无心问,閒看东风蛱蝶飞。

十月十九日蒙恩授礼部右侍郎具疏辞以晚不及达明日陛谢又明日视事 ...

明代 倪岳

恩綍煌煌下紫宸,滥竽何幸及儒臣。回瞻东阁星辰迥,遥接南宫雨露新。

自信官阶叨此地,敢忘家学继前人。非才每庆遭逢久,犹是龙飞第一春。

晚泊天津望海有作

明代 倪岳

船窗南望路漫漫,一曲沧洲俯碧湍。水国云深帆影断,海门天阔雁声寒。

离忧未信江湖远,醉眼全惊岛屿宽。回首帝京三百里,不胜清梦绕长安。

斋宫候驾次西涯学士韵

明代 倪岳

银河如璧护重关,翠辇初临大祀坛。
翠日牙旗环禁旅,连空甲骑拥祠官。
风云已觉争春丽,雨雪先惊入夜寒。
礼罢天门重整佩,欢腾万国正回銮。
倪岳

倪岳

倪岳(1444年—1501年)明代大臣。字舜咨,上元(今江苏南京)人,祖籍浙江钱塘。倪谦之子。好学能文,通晓经世之务。天顺八年(1464年)进士,授编修。成化中,累迁为礼部右侍郎。弘治中,官礼部尚书,历南京吏、兵二部尚书,还为吏部尚书,弘治十四年(1501年)十月,倪岳去世,享年五十八岁。著有《青溪漫稿》。► 302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