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献衷心·见好花颜色

献衷心·见好花颜色

唐代 欧阳炯

见好花颜色,争笑东风,双脸上,晚妆同。闭小楼深阁,春景重重。三五夜,偏有恨,月明中。
情未已,信曾通,满衣犹自染檀红。恨不如双燕,飞舞帘栊。春欲暮,残絮尽,柳条空。

欧阳炯献衷心·见好花颜色译文

见好花颜色,争笑东风,双脸上,晚妆同。闭小楼深阁,春景重重。三五夜,偏有恨,月明中。
看那春花鲜艳,竞开着笑迎春风,晚妆后的双脸,像花儿一样的粉红。紧闭了小楼深阁,躲开那春景重重。偏是十五的明月,不怜人离恨别情,又把多情的月光,洒进绣帘窗棂。
情未已,信曾通,满衣犹自染檀红。恨不如双燕,飞舞帘栊。春欲暮,残絮尽,柳条空。
情思总是难断,信里也诉过衷情,如今衣上还印满着,泪迹斑斑的檀红。恨不如双飞的春燕,能自由在你屋前飞行。春天就要过去了,春柳的残絮已飘尽,柳条挂满沉重的绿叶,无力再飞花传情。

欧阳炯献衷心·见好花颜色注释

三五夜:十五之夜,即月圆之夜。
檀(tán):浅绛色。
帘栊(lóng):窗帘与窗牖。
欲暮:即将逝去。

欧阳炯献衷心·见好花颜色赏析

  词写深深之恋,颇有李商隐《无题》的韵味。李诗写别后相思,希望有人传书递简:“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欧词写虽有青鸟传信,却仍不能相唔之苦。
  作者表现这种缠绵悱恻之情,出以含蓄之笔,构思跳跃性较大,是其特征。“见好花颜色,争笑东风。双脸上,晚妆同。”这四句无难字,字无僻义,写的是女子貌美如花,其超忽处在忽见春花,忽生联想,轻灵自然,比喻而兼有起兴作用。需要思考的是见者,思者是谁,如系女子,迹近自夸,不免减色,所以突兀而起的一句主语是作为男子的抒情诗主人公。他在无边的春色中看见在东风里摇曳而色泽艳丽的花,就好像又一次目睹了自己所爱的那位女子晚妆后的容颜。可惜一见之后,她孤处深闺,连春光也难以照射进去。他想象她和自己一样别后不能重逢,一定十分痛苦。“三五夜,偏有恨,月明中。”农历十五日夜,月亮圆了,清辉在地,按常情正是令人赏心悦目之际,可她偏有幽恨。这样连用三个三字句便把女子月圆人不团圆的悲感和夜不成眠的苦况含蓄地写出来了,堪称神妙之笔。
  如果说上片是写词人眼中、心中的女子,那么下片是写词人自己的“偏有恨”和热望获得幸福生活之情了。从上片的描写看,词人确实是绵绵相思,不能自己。他虽然“信曾通”,但仍无缘相见,一个“曾”字写出了时间之久,失望之大。“满衣犹自染檀红”是睹物伤怀,回忆往事。唐五代妇女涂口唇或晕眉喜用檀。韩偓《余作探使因而有诗》说“檀口消来薄薄红”。汤显祖评此词专论说:“画家七十二色中有檀色,浅赭所合,妇女晕眉色似之。唐人诗词惯喜用此。”作者这句是说当日相唔,女子啼哭时檀红染上了自己的衣服,而今只能空对啼痕了。想到这里,他羡慕起自由自在任意飞翔的双飞燕了:“恨不如双燕,飞舞帘栊。”欧词《贺明朝》下片也说:“碧梧桐锁深深院。谁料得两情,何日教缱绻?羡春来双燕,飞到玉楼,朝暮相见。”它可以移作“恨不如”两句的注释。
  最后三句“春欲暮,残絮尽,柳条空”,以景语作结,把时光的流逝写得愈具体,愈生动,愈能强化相思之情,也能给人更多的回味。

诗人欧阳炯的古诗

南乡子·路入南中

唐代 欧阳炯

路入南中,桄榔叶暗蓼花红。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树底纤纤抬素手。

贺明朝·忆昔花间初识面

唐代 欧阳炯

忆昔花间初识面,红袖半遮,妆脸轻转。石榴裙带,故将纤纤玉指偷捻,双凤金线。
碧梧桐锁深深院,谁料得两情,何日教缱绻?羡春来双燕,飞到玉楼,朝暮相见。

浣溪沙·相见休言有泪珠

唐代 欧阳炯

相见休言有泪珠,酒阑重得叙欢娱,酒屏鸳枕宿金铺。
兰麝细香闻喘息,绮罗纤缕见肌肤,此时还恨薄情无?

南乡子·岸远沙平

唐代 欧阳炯

岸远沙平,日斜归路晚霞明。孔雀自怜金翠尾,临水,认得行人惊不起。

献衷心·见好花颜色

唐代 欧阳炯

见好花颜色,争笑东风,双脸上,晚妆同。闭小楼深阁,春景重重。三五夜,偏有恨,月明中。
情未已,信曾通,满衣犹自染檀红。恨不如双燕,飞舞帘栊。春欲暮,残絮尽,柳条空。

江城子·晚日金陵岸草平

唐代 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南乡子·其四

唐代 欧阳炯

洞口谁家,木兰船系木兰花。红袖女郎相引去,游南浦,笑倚春风相对语。

浣溪沙·落絮残莺半日天

唐代 欧阳炯

落絮残莺半日天,玉柔花醉只思眠,玉窗映竹满炉烟。
独掩画屏愁不语,斜倚瑶枕髻鬟偏,此时心在阿谁边?

春光好 其四

唐代 欧阳炯

碛香散,渚冰融,暖空濛。飞絮悠扬遍虚空,惹轻风。

柳眼烟来点绿,花心日与妆红。黄雀锦鸾相对舞,近帘栊。

浣溪沙·天碧罗衣拂地垂

唐代 欧阳炯

天碧罗衣拂地垂,美人初着更相宜,宛风如舞透香肌。
独坐含颦吹凤竹,园中缓步折花枝,有情无力泥人时。

渔父·风浩寒溪照胆明

唐代 欧阳炯

风浩寒溪照胆明,小君山上玉蟾生。荷露坠,翠烟轻,拨剌游鱼几处惊。

巫山一段云·春去秋来也

唐代 欧阳炯

春去秋来也,愁心似醉醺。去时邀约早回轮,及去又何曾。
歌扇花光黦,衣珠滴泪新。恨身翻不作车尘,万里得随君。

题景焕画应天寺壁天王歌

唐代 欧阳炯

锦城东北黄金地,故迹何人兴此寺。白眉长老重名公,
曾识会稽山处士。寺门左壁图天王,威仪部从来何方。
鬼神怪异满壁走,当檐飒飒生秋光。我闻天王分理四天下,
水晶宫殿琉璃瓦。彩仗时驱狒cf装,金鞭频策骐驎马。
毗沙大像何光辉,手擎巨塔凌云飞。地神对出宝瓶子,
天女倒披金缕衣。唐朝说著名公画,周昉毫端善图写。
张僧繇是有神人,吴道子称无敌者。奇哉妙手传孙公,
能如此地留神踪。斜窥小鬼怒双目,直倚越狼高半胸。
宝冠动总生威容,趋跄左右来倾恭。臂横鹰爪尖纤利,
腰缠虎皮斑剥红。飘飘但恐入云中,步骤还疑归海东。
蟒蛇拖得浑身堕,精魅搦来双眼空。当时此艺实难有,
镇在宝坊称不朽。东边画了空西边,留与后人教敌手。
后人见者皆心惊,尽为名公不敢争。谁知未满三十载,
或有异人来间生。匡山处士名称朴,头骨高奇连五岳。
曾持象简累为官,又有蛇珠常在握。昔年长老遇奇踪,
今日门师识景公。兴来便请泥高壁,乱抢笔头如疾风。
逡巡队仗何颠逸,散漫奇形皆涌出。交加器械满虚空,
两面或然如斗敌。圣王怒色览东西,剑刃一挥皆整齐。
腕头狮子咬金甲,脚底夜叉击络鞮.马头壮健多筋节,
乌觜弯环如屈铁。遍身蛇虺乱纵横,绕颔髑髅干孑裂。
眉粗眼竖发如锥,怪异令人不可知。科头巨卒欲生鬼,
半面女郎安小儿。况闻此寺初兴置,地脉沈沈当正气。
如何请得二山人,下笔咸成千古事。君不见明皇天宝年,
画龙致雨非偶然。包含万象藏心里,变现百般生眼前。
后来画品列名贤,唯此二人堪比肩。人间是物皆求得,
此样欲于何处传。尝忧壁底生云雾,揭起寺门天上去。

贺明朝·忆昔花间相见后

唐代 欧阳炯

忆昔花间相见后,只凭纤手,暗抛红只。人前不解,巧传心事,别来依旧,辜负春昼。
碧罗衣上蹙金绣,睹对对鸳鸯,空裛泪痕透。想韶颜非久,终是为伊,只恁偷瘦。

大游仙诗(一作欧阳炳)

唐代 欧阳炯

赤城霞起武陵春,桐柏先生解守真。白石桥高曾纵步,
朱阳馆静每存神。囊中隐诀多仙术,肘后方书济俗人。
自领蓬莱都水监,只忧沧海变成尘。

清平乐·春来街砌

唐代 欧阳炯

春来街砌,春雨如丝细。春地满飘红杏蒂,春燕舞随风势。
春幡细缕春缯,春闺一点春灯。自是春心撩乱,非干春梦无凭。

春光好·花滴露

唐代 欧阳炯

花滴露,柳摇烟,艳阳天。雨霁山樱红欲烂,谷莺迁。
饮处交飞玉斝,游时倒把金鞭。风飐九衢榆叶动,簇青钱。

更漏子·三十六宫秋夜水

唐代 欧阳炯

三十六宫秋夜水,露华点滴高梧。丁丁玉漏咽铜壶,明月上金铺。
红线毯,博山炉,香风暗触流苏。羊车一去长青芜,镜尘鸾影孤。

西江月(一名白蘋香,一名步虚词)

唐代 欧阳炯

月映长江秋水,分明冷浸星河。浅沙汀上白云多,
雪散几丛芦苇¤
扁舟倒影寒潭,烟光远罩轻波。笛声何处响渔歌,
两岸蘋香暗起。
水上鸳鸯比翼,巧将绣作罗衣。镜中重画远山眉,
春睡起来无力¤
细雀稳簪云髻,含羞时想佳期。脸边红艳对花枝,
犹占凤楼春色。

贯休应梦罗汉画歌(一作禅月大师歌)

唐代 欧阳炯

西岳高僧名贯休,孤情峭拔凌清秋。天教水墨画罗汉,
魁岸古容生笔头。时捎大绢泥高壁,闭目焚香坐禅室。
忽然梦里见真仪,脱下袈裟点神笔。高握节腕当空掷,
窸窣毫端任狂逸。逡巡便是两三躯,不似画工虚费日。
怪石安拂嵌复枯,真僧列坐连跏趺。形如瘦鹤精神健,
顶似伏犀头骨粗。倚松根,傍岩缝,曲录腰身长欲动。
看经弟子拟闻声,瞌睡山童疑有梦。不知夏腊几多年,
一手支颐偏袒肩。口开或若共人语,身定复疑初坐禅。
案前卧象低垂鼻,崖畔戏猿斜展臂。芭蕉花里刷轻红,
苔藓文中晕深翠。硬筇杖,矮松床,雪色眉毛一寸长。
绳开梵夹两三片,线补衲衣千万行。林间乱叶纷纷堕,
一印残香断烟火。皮穿木屐不曾拖,笋织蒲团镇长坐。
休公休公逸艺无人加,声誉喧喧遍海涯。五七字句一千首,
大小篆书三十家。唐朝历历多名士,萧子云兼吴道子。
若将书画比休公,只恐当时浪生死。
休公休公始自江南来入秦,于今到蜀无交亲。
诗名画手皆奇绝,觑你凡人争是人。瓦棺寺里维摩诘,
舍卫城中辟支佛。若将此画比量看,总在人间为第一。
欧阳炯

欧阳炯

  欧阳炯(896-971)益州(今四川成都人),在后蜀任职为中书舍人。据《宣和画谱》载,他事孟昶时历任翰林学士、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随孟昶降宋后,授为散骑常侍,工诗文,特别长于词,又善长笛,是花间派重要作家。 ► 29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