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书谱二首 其二

书谱二首 其二

清代 沈瑜庆

行草当年问字亭,墨池笔冢此专经。顾名思义承家法,大令还应愧过庭。

诗人沈瑜庆的古诗

补录丙申二月夜自沪河坐小轮船达苏州醉醒作

清代 沈瑜庆

楼上清歌彻夜阑,四围花影泥人看。莺声如沸潮如酒,侵晓吴江雨作寒。

宛在堂落成,示刘惠亭刘步侯

清代 沈瑜庆

重见西湖水接天,还将余润溉多田。公孙旧德稽图志,鹾尹常平索社钱。

未信风流无嗣响,何曾宾客减当年。雌雄杭颍吾何敢,秋菊寒泉荐水仙。

同橘叟江亭看雪兼柬陶庵默园

清代 沈瑜庆

西山寒色侵窗棂,觑眼浩浩重关扃。并载耸肩冲冻出,尖叉冷峭谁当听。

旧题年月暗尘壁,劫后好事如晨星。昨者旌旆照原隰,珠襦玉匣藏神灵。

彤帷雨泪洒阳燠,光景似塞衔悲人。痛定伛偻拨灰话,过市对酌倾空瓶。

二客后至赴盛集,遥想宣劝杯无停。禁体号令严白战,主人拥被君当醒。

当时入地报分寸,关心丰歉烦明廷。梦寐恍惚那忍说,瑞应屏绝还讲经。

高寒天上试回望,玉戏切莫忘江亭。侔色揣称隔梅讯,故乡花事谈伶俜。

大沽舟中闻友几谈都下近事 其二

清代 沈瑜庆

灵苗与毒草,辨别几微间。可怜采药几,荷锄入名山。

众中野狐禅,说法亦点顽。白日真飞升,何须论九还。

群生无主宰,天实假神奸。我独念王子,仙骨非等閒。

速化尔何心,辛苦方跻攀。既茹不可吐,哽喉难驻颜。

题何润夫侍郎江亭玩月图二首 其二

清代 沈瑜庆

三年别意写双清,千里楼台共此情。今夜与君凭槛望,万人如海隐王城。

题何润夫侍郎江亭玩月图二首 其一

清代 沈瑜庆

出门负手向江村,浅水芦花没旧痕。亦有高寒宫阙意,朝衣清露想贞元。

为林朗庵题泰山秦刻二首 其二

清代 沈瑜庆

金石名家亦太偏,莫求遗草累逋仙。状元宰相皆精鉴,南渡风流有格天。

题何润夫春风四瑞图画梅花牡丹石榴菊花二首 其一

清代 沈瑜庆

高才长恐不同时,独有春风酝酿之。四海千秋一坛坫,苏黄李杜合论诗。

答冯梦华太守次冯庵原韵

清代 沈瑜庆

天道宁教裨灶知,忧时未用苦吟诗。一官江海归何日,满目流亡念在兹。

竹木劳人怜我拙,斗钟为德恐君疲。长堤障水无穷利,远迹涂山问导师。

冯庵好以蛀纸写诗黏壁,满辄去之二首 其二

清代 沈瑜庆

行看蛮布绣弓衣,清课勿忘日一诗。最是闲官生计在,古来惟有宛陵知。

堤上望霍邱寿州山

清代 沈瑜庆

云容叠巘起沧溟,两角山光照眼青。只有披襟人独立,四无边际一茅亭。

纪朱总兵洪章事

清代 沈瑜庆

每饭意不忘钜鹿,眼前魏尚翻为戮。少年不自惜功勋,垂老对人羡蒲谷。

苍头特色黔中黔,太守益阳与薰沐。颍川骂坐雄万夫,酒失岂真弃心腹。

一为楚将亦冠军,迁地为良敢雌伏。屯兵坚城势欲绌,连营百里气转蹙。

忽惊地道隳垂成,四百儿郎糜血肉。即今丰碑龙脖子,空使诗人叹同谷。

破敌收京谁第一,再接再厉疮痍复。冲锋让前受赏同,公等因人何碌碌。

当时大树耻言功,今夕灞陵还止宿。文吏刀笔错铸铁,幕府文书罪罄竹。

谁知东海又传箭,矍铄据鞍更蹋鞠。不侯枉自矜长臂,再植何堪拟群木。

飘零草疏讼陈汤,鼙鼓闻声思李牧。白首忘年怅较迟,奋笔成诗助张目。

行空甲马如有闻,我有长歌方当哭。

和康南海元日与门生谈国事

清代 沈瑜庆

祭诗兼办送穷文,元日新词付与君。元岁相看吾亦老,及门犹在子何云。

小楼听雨波添绿,广坐吟梅洒半醺。忍死来还天有意,商量中说待河汾。

百花洲楼成赠伯严

清代 沈瑜庆

鱼鳞万灶俯蘋洲,突兀人间百尺楼。悬榻有心孰冠冕,撰碑无愧已山丘。

欲东栾伯终吾师,豪举平原岂壮游。赋罢青蝇退无闷,料量诗卷载清秋。

展墓杂诗·八角楼

清代 沈瑜庆

老屋欹斜一径幽,广文教授足风流。人间星宿犹无状,腹痛经过八角楼。

《何处春生早》之一“春生烟雨中”

清代 沈瑜庆

何处春生早,春生烟雨中。湖山供小隐,风雅得吾宗。

彭泽辞官早,惠连觅句工。草堂经宿处,旧事已朦胧。

为林朗庵题泰山秦刻二首 其一

清代 沈瑜庆

皇帝巡行极海东,登封篆刻待斯翁。蜡宾一老喟然叹,混一迁流便大同。

书谱二首 其一

清代 沈瑜庆

抛残殿体觅钟张,白首相从得雁行。若使寡人耽若此,秋蛇春蚓也回翔。

书谱二首 其二

清代 沈瑜庆

行草当年问字亭,墨池笔冢此专经。顾名思义承家法,大令还应愧过庭。

阅沪报知闽中大水。淮河亦正苦涨。有作

清代 沈瑜庆

新法邮书滞往还,牛毛细字读难删。外家结屋沿河浒,客梦悬思流水湾。

支枕从知同浩浩,倚栏更兴听潺潺。记量堂下平阶日,光绪三年我出山。

沈瑜庆

沈瑜庆

沈瑜庆,字爱苍,号涛园,侯官人。光绪乙酉举人,官至贵州巡抚。谥敬裕。有《涛园集》。► 31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