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邺都引

邺都引

唐代 张说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毗相驰逐。
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
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
城郭为墟人代改,但见西园明月在。
邺旁高冢多贵臣,蛾眉曼睩共灰尘。
试上铜台歌舞处,惟有秋风愁杀人。

张说邺都引鉴赏

张说一生历仕武后、中宗、睿宗、玄宗四朝,三度执掌大政,堪称叱咤风云的一代英豪。但是,他仕途坎坷,曾被流放一次,两次遭贬谪。这首诗就是公元713年(开元元年)被贬为相州刺史后所作。邺都,当时属相州所辖。张说纵观魏武帝曹操建功立业的雄壮历史和身后遭遇,联想自己被奸佞小人攻讦的现实,不禁感慨万千,写下《邺都引》这一千古绝唱。
这首诗歌激情奔涌,慷慨悲壮,但诗情又紧和缅怀魏武的题旨,做到诗情恣肆而有节制,思想内蕴而易外传。
诗分两层。
前六句为第一层,主要是缅怀和描述曹操生前的非凡业绩,以寄托自己的凌云壮志。“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二句,为曹操生前的壮举铺叙了广阔的时代场景。“草创”二字表明了魏武创业的艰难、不易;一个“争”字,生动地表现出曹操人定胜天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古代迷信思想认为人的遭遇、地位都由天帝赐予,而曹操不信天命,偏偏要奋起与“群雄睚眦相驰逐”,争夺帝位,这一“争”就将他的顽强奋斗准确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了。“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二句,以极其洗练的语言,概述了曹操一生的文武事业。“昼”句勾勒了曹操驰骋沙场的形象,一个“携”字描摹出了他一马当先、勇冠三军的英武气概;一个“破”字,又表现出了其无坚不摧的进攻气势,展示了“魏武挥鞭”气吞万里如虎的骁将风姿。“夜”句则为读者刻划了曹操极具儒将风度的形象侧面。这里,一个“接”字,表现了魏武礼贤下士的品格。曹操在中汉末建安时期,力倡“建安风骨”,并带领其子曹丕、曹植及建安七子,以诗歌的形式努力表现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表达了要求国家统一的愿望,情调慷慨,语言刚健。他所建的“西园”——铜爵园,就是其父子常与文士夜间在此宴会赋诗的地方。“夜接词人赋华屋”一句,就形象地展示了当年曹操开创建安文学黄金时代的历史画面。“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二句,主要描写曹操在生产、建设方面的功绩。邺都城池委曲环绕,表明魏国建筑雄伟,后方坚固;农桑林木沿漳河层层密布、“汗漫”无边,说明其农、林生产的发达。在汉末群雄逐鹿的战乱中能辟一农桑昌盛地域实在不易,由此更能显示出曹操治理国家的雄才大略。在历史上,曹操是蒙垢最多的人物之一。一些持正统观念的史家往往将他打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贼”另册。作为曾二度为相的张说,能够如此高度地评价曹操的历史功绩,是独具胆识、难能可贵的;同时,这一层也表露出诗人追慕魏武,希望在政治上有所建树的感情,让读者从对曹操的业绩的追述中体味出诗人的理想追求。
诗的后六句为第二层,主要叙述魏武身后的历史变迁,流露出诗人哀叹时光易逝、英雄业绩无继的感慨。“城郭为墟人代改,但见西园明月在”二句,是通过曹魏时代的城郭建筑今已凋蔽颓败揭示邺都环境的今昔变迁。“城郭”一词有承接上文“都邑”、引起下文转折的作用,它是邺都外观上最易显示变化的景物。“城郭”和“西园”沦为废墟,标志着魏武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明月依旧,却照不见曹操在西园“夜接词人赋华屋”,更衬托出今日邺都的凄凉冷落。“邺旁高冢多贵臣,蛾眉曼目录共灰尘”二句,是从邺都人事变迁的角度来表现其今昔变化的巨大。曹魏时代的“贵臣”已入“高冢”作古,说明其政权的支柱已不复存在;魏武的众多姬妾、歌伎化为尘土,可见供其役使的社会基础也土崩瓦解。“贵臣”、美女的纷纷进入坟墓,它象一面镜子一样,真实地折射出历史变迁的轨迹,流露出了诗人对曹操文韬武略、宏图大业付之东流的婉惜之情。结尾“试上铜台歌舞处,惟有秋风愁杀人”二句,为正面抒怀。“试上”二字表现了诗人欲上而又犹豫的心理——人事变迁,景非昔比,诗人要登上曹操所建铜雀台一览胜迹,但又怕“铜台”因为“人代改”而“为墟”,引发自己更多的惆怅。等到登上“铜台”,果然见出邺都的一切繁华都成为历史,只留下秋风凭吊英雄。“愁杀人”三字是饱蘸感情的点睛之笔,深沉而强烈地表现出诗人悲壮的凭吊心情,将一腔不泯的雄心遥寄千载,表现出诗人被贬、壮志难酬的内心苦痛和不平之情。诗人紧扣曹操创业的始终线索展开诗情,叠出画面,因此这首诗的感情较之同类作品就更显得慷慨悲壮、深沉含蓄,象羯鼓筝琶一样,摇人心旌,撼人心魄。
其次,诗歌的结构艺术也颇有独到之处。这首诗是借凭吊古迹而抒发胸臆的怀古之作,诗歌画面都围绕魏武生前、身后诸事展开。开始写魏武生前草创大业,继而写他的文韬武略、治国有方,把他一生的伟绩很简洁地概括于“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四句诗中。“城郭为墟人代改”以下四句着重突出魏武身后的历史变迁。曹操能够在群雄逐鹿的乱世中辟一邺都繁华之地,而他身后的人们却无法维持邺都的繁荣,可见魏武确实高人一筹,后世多不可与之相提并论。结尾写铜台秋风,很容易使人想起曹操临终“遗令”,这样,诗的一起一结就是曹操的一始一终,诗的主体则是曹操的生平业绩、身后境遇,从而展示出诗人结构谋篇的高超才华。
这首诗在语言和韵律方面也很有特色,诗歌气势恢宏,语言雄健畅朗,一洗梁陈绮丽之风;用韵活泼,全诗十二句,四次换韵,跌宕有致,富于流动多变的音乐美。正如林庚、冯沅君先生所说:“《邺都引》慷慨悲壮,开盛唐七古的先河,与初唐诗风迥异。”开盛唐七古的先河,与初唐诗风迥异。”

诗人张说的古诗

徐高御挽歌

唐代 张说

蒲密遥千载,鸣琴始一追。公卿传世范,仁义续灵基。
不待南游禄,何先北帝期。玉棺从此闭,金鼎代相欺。

春晚侍宴丽正殿探得开字

唐代 张说

圣政惟稽古,宾门引上才。坊因购书立,殿为集贤开。
髦彦星辰下,仙章日月回。字如龙负出,韵是凤衔来。
庭柳馀春驻,宫莺早夏催。喜承芸阁宴,幸奉柏梁杯。

送苏合宫颋

唐代 张说

都邑群方首,商泉旧俗讹。变风须恺悌,成化伫弦歌。
畴昔珪璋友,雍容文雅多。振缨游省闼,锵玉宰京河。
别曲鸾初下,行轩雉尚过。百壶非饯意,流咏在人和。

奉和圣制度蒲关应制

唐代 张说

蒲坂横临晋,华芝晓望秦。关城雄地险,桥路扼天津。
楼映行宫日,堤含宫树春。黄云随宝鼎,紫气逐真人。
东咏唐虞迹,西观周汉尘。山河非国宝,明主爱忠臣。

春雨早雷

唐代 张说

东北春风至,飘飘带雨来。拂黄先变柳,点素早惊梅。
树蔼悬书阁,烟含作赋台。河鱼未上冻,江蛰已闻雷。
美人宵梦著,金屏曙不开。无缘一启齿,空酌万年杯。

邺都引

唐代 张说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毗相驰逐。
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
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
城郭为墟人代改,但见西园明月在。
邺旁高冢多贵臣,蛾眉曼睩共灰尘。
试上铜台歌舞处,惟有秋风愁杀人。

被使在蜀

唐代 张说

即今三伏尽,尚自在临邛。归途千里外,秋月定相逢。

奉和圣制送王晙巡边应制

唐代 张说

六月歌周雅,三边遣夏卿。欲施攻战法,先作简稽行。
礼乐施谋帅,春秋识用兵。一劳堪定国,万里即长城。
策有和戎利,威传破虏名。军前雨洒道,楼上月临营。
别藻瑶华降,同衣锦襮荣。关山由义近,戎马为恩轻。
丝竹路傍散,风云马上生。朝廷谓吉甫,邦国望君平。

和尹从事懋泛洞庭

唐代 张说

平湖一望上连天,林景千寻下洞泉。
忽惊水上光华满,疑是乘舟到日边。

巡边在河北作

唐代 张说

抚剑空馀勇,弯弧遂无力。老去事如何,据鞍长叹息。
故交索将尽,后进稀相识。独怜半死心,尚有寒松直。

钦州守岁

唐代 张说

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旦来。愁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

南中赠高六戬

唐代 张说

北极辞明代,南溟宅放臣。丹诚由义尽,白发带愁新。
鸟坠炎洲气,花飞洛水春。平生歌舞席,谁忆不归人。

韦谯公挽歌二首 其二

唐代 张说

国骋双骐骥,庭仪两凤皇。将星连相位,玉树伴金乡。

歌舞侯家艳,轩裘戚里光。安知杜陵下,碑版已相望。

岳州观竞渡

唐代 张说

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
土尚三闾俗,江传二女游。齐歌迎孟姥,独舞送阳侯。
鼓发南湖溠,标争西驿楼。并驱常诧速,非畏日光遒。

岳州守岁

唐代 张说

除夜清樽满,寒庭燎火多。舞衣连臂拂,醉坐合声歌。
至乐都忘我,冥心自委和。今年只如此,来岁知如何。

扈从温泉宫献诗

唐代 张说

温泉启蛰气氛氲,渭浦归鸿日数群。骑仗联联环北极,
鸣日步步引南熏。松间彩殿笼佳气,山上朱旗绕瑞云。
不知远梦华胥国,何如亲奉帝尧君。

恩赐乐游园宴

唐代 张说

汉苑佳游地,轩庭近侍臣。共持荣幸日,来赏艳阳春。
馔玉持王篚,摐金下帝钧。池台草色遍,宫观柳条新。
花绶光连榻,朱颜畅饮醇。圣朝多乐事,天意每随人。

右侍郎集贤院学士徐公挽词二首

唐代 张说

才美临淄北,名高淮海东。羽仪三省遍,渔猎五车通。
玉殿孤新榜,珠英落旧丛。徒悬一宝剑,何处访徐公。
叹息书林友,才华天下选。并赋三阳宫,集诗集贤殿。
具物衣如在,咄嗟长不见。既哀薤露词,岂忘平生眷。

温泉冯刘二监客舍观妓

唐代 张说

温谷寒林薄,群游乐事多。群人蹀骏马,乘月夜相过。
秀色然红黛,娇香发绮罗。镜前鸾对舞,琴里凤传歌。
妒宠倾新意,衔恩奈老何。为君留上客,欢笑敛双蛾。

唐封泰山乐章 其二

唐代 张说

亿上帝,临下庭。骑日月,陪列星。嘉视信,大糦馨。澹神心,醉皇灵。

张说

张说

张说(667年~730年) 唐代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家洛阳。 ► 256篇诗文

唐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