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洮州即事叠韵四首 其四

洮州即事叠韵四首 其四

清代 苏履吉

柳花随处□成绵,讵料洮城别有天。二麦不收民鲜食,买时先自计囊钱。

诗人苏履吉的古诗

城上晓望即景四首 其三

清代 苏履吉

西云观在古城西,观稼亭前黄昌题。要识杏花春雨里,白沙轻土好耕犁。

二十一日,喜淑芳至署,补祝寿辰。仍用前祝家慈寿辰原韵

清代 苏履吉

夫妻重得会团圆,回忆初婚卅四年。人道忆言新面老,花开终觉旧枝鲜。

一身多病怜衰瘦,百岁相偕喜淑贤。此日玉关仍远至,还看再结半身缘。

过武夷山

清代 苏履吉

舟人遥指武夷山,山下泉流九曲湾。境冠八闽谁与比,春当三月客登攀。

峰峦秀出诸天外,磴道高悬半石间。玉女料应怜远去,归来好认旧时颜。

盐井

清代 苏履吉

南望盐川五里途,煮来双井水成珠。朝朝集上薪为桂,六十余家卖尽无?

城上晓望即景四首 其四

清代 苏履吉

党河城北少余流,渠水中分十道收。最爱春耕与秋获,黄云碧浪满平畴。

离别敦煌父老士民

清代 苏履吉

古来为自者,患在不自知。新自初来日,旧自将去时。

谁兴来暮歌,谁泐去思碑。古人如可作,此语非我欺。

忆我来兹土,刚是一年期。我民无犯法,法在有等差。

我民有待泽,泽及无或遗。二者皆吾勉,未必无偏私?

嘉哉我士民,古风尚可追。士习略淳朴,民俗近恬熙?

舆情思所威,责在自所为。顾我一书生,十载莅边陲。

循声非敢忘,终岁累奔忙。春风度玉关,夏雨本相随。

秋霜及冬日,畏爱宜并施。谁为一年中,不足言抚绥。

所愧亲民自,自与民相离。未闻为父母,不自爱其儿。

未闻为赤子,不以母是依。但愿吾父老,特此千庭帏。

人生重孝悌,百行为首推。从此施于政,家国无异宜。

士民听我语,治人先自治。耕读安本分,举动循矩规。

听戒在多事,好讼逞虚辞。勿以身试法,私翼长自慈。

新自父母来,我去从此辞。匪徒为尔言,呈亦凛在兹。

敦煌八景咏 其八 沙岭晴鸣

清代 苏履吉

沙州自古是名区,地似鸣传信不诬。雷送余音听袅袅,风生细响语喁喁。

如山积满高千尺,映日睛烘彻六隅。巧夺天工赖人力,声来能使在斯须。

冬至夜,题瓜州口旅店壁上,怀汝阳令王青厓

清代 苏履吉

昔年曾记此题诗,正值秋风报捷时。七载值犹惭骥伏,一官君己慰乌私。

重寻旧句尘封壁,再续新吟月照帷。最是师生联意气,何堪官辙各分驰。

敦煌署内藏拙居杂咏八首 其八

清代 苏履吉

我爱居藏拙,灯光映座隅。独行如对影,自问愧曾无?

敦煌署中作

清代 苏履吉

古人作吏重爱民,今人作吏先患贫。爱民患贫不两立,聚敛何如有盗臣。

官取诸民民取士,此中应识民艰苦。半丝半粒悉脂膏,视此岂容为过取。

我闻国计关民生,民能一心成坚城!矧是太平亲民吏,曷不慎守贻令名。

洮州即事叠韵四首 其一

清代 苏履吉

六月炎威尚著绵,终年多半是寒天。山城不愧官司马,十日才收税马钱。

又次题敦煌志书原韵四首 其二

清代 苏履吉

秩事重编订,名贤信可传。残碑标石洞,旧志附金泉。

迁到人分地,飞来马自天。犹嗟今昔异,纪载笔非椽。

敦煌署内藏拙居杂咏八首

清代 苏履吉

我爱居藏拙,门通曲经幽。公余时退步,多半此勾留。

次王青厓《沙州竹枝词》原韵八首

清代 苏履吉

清泉一勺月为牙,四面堆沙映日斜。为问渥洼何处是,龙媒除此别无家。

五月十九日,甜水井次壁上旧题原韵

清代 苏履吉

怀卿不尽别离诗,今日真教再见时。最喜儿孙亦行远,但知兄弟莫言私。

何年薄宦云归岫,此夜深情月照帷。唯有高堂增望想,天南万里信依驰。

敦煌八景咏 其五 月泉晓彻

清代 苏履吉

胜地灵泉彻晓清,渥洼犹是昔知名。一湾如月弦初上,半壁澄波镜比明。

风卷飞沙终不到,渊含止水正相生。竭来亭畔频游玩,吸得茶香自取烹。

洮州即事叠韵四首 其二

清代 苏履吉

民情莫道软如绵,满纸虚辞辄叩天。堪笑问来无别事,相争数百是釐钱。

九日同淑芳登此山并游金山寺

清代 苏履吉

九日登高会,驱车上此山。仰观近星斗,俯览遍城关。

碧汉云万里,黄河水一湾。与君同远眺,缓步待跻攀。

洮州即事叠韵四首 其三

清代 苏履吉

惯撚羊毛不纺绵,褐衫堪护雨淋天。一番冰雹匆匆过,便望官租免纳钱。

九仙山十二景步明代诗人张士宾原韵

清代 苏履吉

一朵奇花带笑拈,何年移种此山岩?至今犹见空中色,自是西来玉骨纤。

苏履吉

苏履吉

苏履吉,乳名发祥,字其旋,号九斋,生于清乾隆四十四年农历七月十三日(1779年8月25日),福建德化人。有《友竹山房诗草》七卷,补遗一卷,《友竹山房诗草续钞》七卷。► 43篇诗文

清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