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出潼关

出潼关

唐代 吴融

重门随地险,一径入天开。华岳眼前尽,黄河脚底来。
飞轩何满路,丹陛正求才。独我疏慵质,飘然又此回。

诗人吴融的古诗

富春

唐代 吴融

天下有水亦有山,富春山水非人寰。
长川不是春来绿,千峰倒影落其间。

赠方干处士歌

唐代 吴融

把笔尽为诗,何人敌夫子?句满天下口,名聒天下耳。
不识朝,不识市,旷逍遥,闲徙倚。一杯酒,无万事;
一叶舟,无千里。衣裳白云,坐卧流水。霜落风高忽相忆,
惠然见过留一夕。一夕听吟十数篇,水榭林萝为岑寂。
拂旦舍我亦不辞,携筇径去随所适。随所适,无处觅。
云半片,鹤一只。

灵池县见早梅(时太尉中书令京兆公奉诏讨蜀余在幕中)

唐代 吴融

小园晴日见寒梅,一寸乡心万里回。春日暖时抛笠泽,
战尘飞处上琴台。栖身未识登龙地,落笔元非倚马才。
待勒燕然归未得,雪枝南畔少徘徊。

萧县道中

唐代 吴融

戍火三笼滞晚程,枯桑系马上寒城。满川落照无人过,
卷地飞蓬有烧明。楚客早闻歌凤德,刘琨休更舞鸡声。
草堂旧隐终归去,寄语岩猿莫晓惊。

宪丞裴公上洛退居有寄二首

唐代 吴融

鸿在冥冥已自由,紫芝峰下更高秋。抛来簪绂都如梦,
泥著杯香不为愁。晚树拂檐风脱翠,夜滩当户月和流。
自嗟不得从公去,共上仙家十二楼。
瘦如仙鹤爽风篁,外却尘嚣兴绪长。偶坐几回沈皓月,
闲吟是处到残阳。门前立使修书懒,花下留宾压酒忙。
目断琼林攀不得,一重丹水抵三湘。

赋得欲晓看妆面

唐代 吴融

胧胧欲曙色,隐隐辨残妆。月始云中出,花犹雾里藏。
眉边全失翠,额畔半留黄。转入金屏影,隈侵角枕光。
有蝉隳鬓样,无燕著钗行。十二峰前梦,如何不断肠。

山居喜友人相访

唐代 吴融

秋雨空山夜,非君不此来。高于剡溪雪,一棹到门回。

首阳山

唐代 吴融

首阳山枕黄河水,上有两人曾饿死。不同天下人为非,
兄弟相看自为是。遂令万古识君心,为臣贵义不贵身。
精灵长在白云里,应笑随时饱死人。

溪边

唐代 吴融

溪边花满枝,百鸟带香飞。下有一白鹭,日斜翘石矶。

买带花樱桃

唐代 吴融

粉红轻浅靓妆新,和露和烟别近邻。
万一有情应有恨,一年荣落两家春。

红树

唐代 吴融

一声南雁已先红,神女霜飞叶叶同。自是孤根非暖地,
莫叶他木耐秋风。暖烟散去阴全薄,明月临来影半空。
长忆洞庭千万树,照山横浦夕阳中。

浐水席上献座主侍郎

唐代 吴融

暖泉宫里告虔回,略避红尘小宴开。落絮避随流水去,
啼莺还傍夕阳来。草能缘岸侵罗荐,花不容枝蘸玉杯。
莫讶诸生中独醉,感恩伤别正难裁。

赠z6光上人草书歌

唐代 吴融

篆书朴,隶书俗,草圣贵在无羁束。江南有僧名z6光,
紫毫一管能颠狂。人家好壁试挥拂,瞬目已流三五行。
摘如钩,挑如拨,斜如掌,回如斡。又如夏禹锁淮神,
波底出来手正拔。又如朱亥锤晋鄙,袖中抬起腕欲脱。
有时软萦盈,一穗秋云曳空阔。有时瘦巉岩,
百尺枯松露槎枿。忽然飞动更惊人,一声霹雳龙蛇活。
稽山贺老昔所传,又闻能者惟张颠。上人致功应不下,
其奈飘飘沧海边。可中一入天子国,络素裁缣洒毫墨。
不系知之与不知,须言一字千金值。

府试雨夜帝里闻猿声

唐代 吴融

雨滴秦中夜,猿闻峡外声。已吟何逊恨,还外屈平情。
暗逐哀鸿泪,遥含禁漏清。直疑游万里,不觉在重城。
霎霎侵灯乱,啾啾入梦惊。明朝临晓镜,别有鬓丝生。

阌乡寓居十首。闻提壶鸟

唐代 吴融

早于批鵊巧于莺,故国春林足此声。
今在天涯别馆里,为君沽酒复何情。

送僧归日本国

唐代 吴融

沧溟分故国,渺渺泛杯归。天尽终期到,人生此别稀。
无风亦骇浪,未午已斜晖。系帛何须雁,金乌日日飞。

御沟十六韵

唐代 吴融

一水终南下,何年派作沟。穿城初北注,过苑却东流。
绕岸城波溢,连宫瑞气浮。去应涵凤沼,来必渗龙湫。
激石珠争碎,萦堤练不收。照花长乐曙,泛叶建章秋。
影炫金茎表,光摇绮陌头。旁沾画眉府,斜入教箫楼。
有雨难澄镜,无萍易掷钩。鼓宜尧女瑟,荡必蔡姬舟。
皋著通鸣鹤,津应接斗牛。回风还潋潋,和月更悠悠。
浅忆觞堪泛,深思杖可投。只怀泾合虑,不带陇分愁。
自有朝宗乐,曾无溃穴忧。不劳夸大汉,城渭贯神州。

忆街西所居

唐代 吴融

衡门一别梦难稀,人欲归时不得归。
长忆去年寒食夜,杏花零落雨霏霏。

陈琳墓

唐代 吴融

冀州飞檄傲英雄,却把文辞事邺宫。
纵道笔端由我得,九泉何面见袁公。

阌乡寓居十首。蛙声

唐代 吴融

稚圭伦鉴未精通,只把蛙声鼓吹同。
君听月明人静夜,肯饶天籁与松风。
吴融

吴融

吴融,唐代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吴融生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吴融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214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