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唐顺之
自爱悬车早,经今十岁余。薄游沧海客,大隐市城居。
坐阅人间世,时翻肘后书。里中问耆旧,羡尔更谁如。
酬徐养斋尚书见怀之作亦以少颂盛德并为扣关先容云耳二首 其一
卜居秪为谢尘缘,三尺绳床亦稳眠。纵是炎天非雪夜,终须乘兴到前川。
赠黄子晦
黉舍相逢忆聚星,予惭入室尔趋庭。子长能继先人业,王吉曾承博士经。
万里风烟还命驾,廿年踪迹已如萍。衰颜重感青衿日,一笑尊前喜愧并。
次韵赠陈后冈
昔日京华古,同君直玉庐。蛾眉宁见妒,樗散自知疏。
佩印紫薇署,垂纶沧海鱼。为农吾已矣,作吏子何如。
答赠胡柏泉
赤囊前日奏边书,皂帽何时掩故庐。鸣剑岂知孤愤切,请缨争笑少年疏。
自甘淡泊看松菊,耻学浮沉逐里闾。春日黄鹂西涧草,忆君归去灌园初。
家居赠别陈佥事约之
已甘踪迹滞丘樊,暂逐行麾思欲翻。才薄最宜明主弃,身贫独感故交存。
苍苔掩径谁相过,芳草怀人未敢言。知君王事方鞅掌,不记于陵长灌园。
食蒜
三餐齑粥犹嫌秽,百味荤腥久不尝。顷来食蒜如餐密,已换山中一副肠。
游汤泉四首 其四
万树不知霜信至,两厓时见火云升。一就熏蒸聊可喜,久来还想玉壶冰。
病中秋日作四首 其三
一身之外不知谋,若道谋身病未瘳。居并野僧方结夏,身随稿叶又经秋。
肥犹似鬼臞何状,少不如人老合休。忽报吴门兵燹尽,古来佳丽说南州。
壬子陆生南阳褚生滔赴试与之叙别不觉坐至夜分因作二首 其一
齿长愧一日,经传在两生。摄衣常共席,连茹亦同征。
夜露澄杯气,秋河澹月明。忘言吾已久,款款见深情。
题金山寺付僧惠杰四首 其二
隐隐帆樯外,分明见法幢。川光孤断石,井脉割寒江。
折苇僧归渡,观潮客倚窗。一窥龙女偈,坐使战心降。
疟病作
跰
寿王生革母
之子门生秀,传经契独深。还因饮冰志,更识和丸心。
贫供江水馔,诗献柏舟吟。古来推善养,尹母复如今。
题湖上废寺二首 其一
禅宫旧枕清湖曲,与客寻幽试共登。独树春深初着蕊,空山行遍不逢僧。
台荒曾与施乌食,城化徒闻驻鹿乘。惟有松房明月影,夫年长似为然灯。
赠徐爱杏山人诗有序
一卷禁方谁与传,双童捣药经几年。园中种杏今多少,疑尔前身是董仙。
送王生归蜀
明经夕不贱,嗟子倦游归。只解攀鳞易,何言献壁非。
路难装欲尽,客久鬓将稀。狗监谁相荐,成都一布衣。
南征歌十二首 其一
五岭烽烟久未平,君王习战幸昆明。却说将军多胜算,不须文士请长缨。
赠吴宾湖
幽栖谢俗客,相对只清湖。野服裁芳芰,时蔬剪绿蒲。
行吟向渔父,着论仳潜夫。前洲双白鸟,识得主人无。
题孤山林隐居祠二首 其一
孤山春欲半,犹及见梅花。笑踏王孙草,言寻处士家。
尘心莹水镜,野服映山霞。岩壑长如此,荣名岂足夸。
严介溪相公见示戊午纪年诗次韵四首奉赠 其三
老臣丰度自凝然,夷使趍朝竦望年。帝札使名多署字,岁星应象或称仙。
膝前款语惊忘食,禁里乘舆讶上天。知公使忍庖厨意,九野春回是寸田。
庚子岁海印寺再举同年会纪事四首 其二
净院早凉生,佳宾四座倾。花间重识面,塔里旧题名。
对酒怜萍迹,闻歌想鹿鸣。十年还此会,那得更无情。
唐顺之
唐顺之(公元1507~1560)字应德,一字义修,号荆川。汉族,武进(今属江苏常州)人。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抗倭英雄。 正德二年十月初五出生在常州(武进)城内青果巷易书堂官宦之家。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官翰林编修,后调兵部主事。当时倭寇屡犯沿海,唐顺之以兵部郎中督师浙江,曾亲率兵船于崇明破倭寇于海上。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1560年四月丙申(初一)日(4月25日)至通州(今南通)去世。崇祯时追谥襄文。学者称"荆川先生"。 ► 355篇诗文
雪诗和苏韵十首 其一
禁中遇雨
题陈推官罗江号二首 其二
雪诗和苏韵十首 其五
送樊医归南昌
登屠翰林仍台作二首 其一
雪诗和苏韵十首 其十
峨嵋道人拳歌
题金山寺付僧惠杰四首 其三
晓起观猫捕鼠
良友轩
司训殷龙岩寿诗
归自金陵宿白土
吕翁祠堂
游嵩山少林寺
泊淮上作
己酉送两弟正之立之赴试
偶感十一首 其一
病中秋思八首 其七
塞下曲赠翁东厓侍郎总制十八首 其一
游马迹山宿许道士房有赠二首 其一
题清溪庄三首赠顾副使 其三
宿游塘书怀二首 其二
三沙抱病夜坐柬默林督府
送褚生滔赴试
观中州进贺长至表笺恭述时寓信阳
尹洞山祭酒枉顾草堂有作见赠次韵二首 其二
庄中作
过清溪庄值主人不在
病中秋思八首 其八
游遵化汤泉
丹阳别王道思三首 其三
题清溪庄三首赠顾副使 其二
送王侍读赴南都
送邹东郭掌南院
茅亭
雪诗和苏韵十首 其二
谒夷齐庙二首 其二
赠张通政
送朱建阳
题陈推官罗江号二首 其一
登喜峰古城时三卫贡马散牧塞外
次人忧旱作
海上凯歌九首赠汤将军 其八
塞下曲赠翁东厓侍郎总制十八首 其十六
题龙池庵三首 其三
食石首鱼又得鲳勒二鱼喜作口号向时石首每至郡鲳勒亦不至也非海氛 ...
送曹子泰自大理出守漳郡
偶感十一首 其十
至职方作余初释褐补官武选主事今适三十年
题孤山林隐居祠二首 其二
漂布架二首 其一
送李推官赴高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