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风寒

风寒

宋代 安道

林战飘风霹雳奔,推云拥雾日西昏。
质衣云得行三返,握粟沽来止一尊。
吷吷吹窗灯欲灭,蓬蓬冲屋瓦频翻。
明朝阴雪晴霜冷,不是高人也闭门。

诗人安道的古诗

秦淮竹枝词 其二

宋代 安道

戏演鱼龙夜不眠,梨园牌号阮家编。轻轻断送南朝事,一曲《春镫》《燕子笺》。

木兰花慢 殷献臣伯德孝先奉使日本,索诗送

宋代 安道

要深名洋溢,须涉险,卒奇功。尽万里苍溟,鱼龙吹浪,□□□□。□□□□□□,□□□□□□□□。□□□□海若,能如十万兵雄。明年春暖际天东。佳报定先通。看倭氏称藩,遐夷稽颡,异服殊容。都人聚肩重足,喜归来、朝拜大明宫。寄语三吴百越,休夸江水连空。

重九日作

宋代 安道

晓起开门风叶落,白日忆弟心不乐。佩壶欲上西山头,但愁日晚上城钥。

渔洋老子耽秋吟,黑窑厂畔曾登临。今日平冈上樵牧,寒云碣石空阴森。

忽忆慈仁有高阁,百级三休试腰脚。晴烟隐约浮觚棱,万瓦鳞鳞压罗郭。

使我百忧今日宽,翩然衫履来群贤。开口且从杜牧笑,枯颅谁笑参军颠。

力士酒铛舒州杓,仰天醉看春云薄。王郎摩挲井阑字,谢公面壁看书势。

东向大嚼西停杯,二陈豪逸各有致。高台叶向夕风起,薄寒清瘦愁朱李。

就中祭酒长沙周,承平先进常同游。手拊松鳞几围长,舍利满塔僧白头。

董老五年离京国,幽栖良会惜难得。倒冠落佩都相忘,何用唐贤画主客。

清霜未高蟹未肥,篱菊未孕寒花稀。莫嫌花少蟹敖瘦,犹胜岁晏征鸿归。

夕梵钟鱼出林表,尚道行厨莫草草。却怜寓直潘安仁,高阁翳日思鱼鸟。

佳日行乐须及时,楚客何必生秋悲。不见阁后累累冢,酬尽千觞彼岂知。

门外马嘶奴执鞋,游客倦行主僧送。独携残醉辞双松,菜市燃灯街鼓动。

贺王司徒先生平蛮次韵

宋代 安道

老子胸中十万兵,赤心许国自平生。日临汉垒旌旗耀,风扫蛮烟羽扇清。

万里铙歌归旧路,几人文武得全名。丸泥更待封函谷,坐使乾坤息战争。

虞美人·杜鹃千里啼春晚

宋代 安道

杜鹃千里啼春晚,故国春心折。海门空阔月皑皑,依旧素车白马夜潮来。
山川城郭都非故,恩怨须臾误。人间孤愤最难平,消得几回潮落又潮生。

哭仲义弟 其一

宋代 安道

记得绳床共被时,十年风雨苦难支。代供甘旨持筹窘,不耐嬉游秉性奇。

累重怜予登第晚,家贫误汝读书迟。池塘旧梦空回首,落日荒原万古悲。

谢郎给事送建茗

宋代 安道

陆羽仙经不易誇,诗家珍重寄禅家。松根石上春光里,瀑水烹来斗百花。

踏莎行 即事

宋代 安道

青荇萦丝,朱荷飘蕊。江荭遍发轻舠舣。可堪村笛晚悠悠,清商断送愁人耳。

紫芡撑波,红菱蔓水。双螯八跪莼鲈美。一生长合卧烟霞,无端蹭蹬居城市。

纪变绝句 其三

宋代 安道

吴发休论短与长,墨磨盾鼻愿谁偿。九千岁事君知否,太白游踪老夜郎。

少年中国说

宋代 安道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比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任公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梁启超曰:伤哉,老大也!浔阳江头琵琶妇,当明月绕船,枫叶瑟瑟,衾寒于铁,似梦非梦之时,追想洛阳尘中春花秋月之佳趣。西宫南内,白发宫娥,一灯如穗,三五对坐,谈开元、天宝间遗事,谱《霓裳羽衣曲》。青门种瓜人,左对孺人,顾弄孺子,忆侯门似海珠履杂遝之盛事。拿破仑之流于厄蔑,阿剌飞之幽于锡兰,与三两监守吏,或过访之好事者,道当年短刀匹马驰骋中原,席卷欧洲,血战海楼,一声叱咤,万国震恐之丰功伟烈,初而拍案,继而抚髀,终而揽镜。呜呼,面皴齿尽,白发盈把,颓然老矣!若是者,舍幽郁之外无心事,舍悲惨之外无天地,舍颓唐之外无日月,舍叹息之外无音声,舍待死之外无事业。美人豪杰且然,而况寻常碌碌者耶?生平亲友,皆在墟墓;起居饮食,待命于人。今日且过,遑知他日?今年且过,遑恤明年?普天下灰心短气之事,未有甚于老大者。于此人也,而欲望以拏云之手段,回天之事功,挟山超海之意气,能乎不能?

  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立乎今日以指畴昔,唐虞三代,若何之郅治;秦皇汉武,若何之雄杰;汉唐来之文学,若何之隆盛;康乾间之武功,若何之烜赫。历史家所铺叙,词章家所讴歌,何一非我国民少年时代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陈迹哉!而今颓然老矣!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处处雀鼠尽,夜夜鸡犬惊。十八省之土地财产,已为人怀中之肉;四百兆之父兄子弟,已为人注籍之奴,岂所谓“老大嫁作商人妇”者耶?呜呼!凭君莫话当年事,憔悴韶光不忍看!楚囚相对,岌岌顾影,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国为待死之国,一国之民为待死之民。万事付之奈何,一切凭人作弄,亦何足怪!

  任公曰: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是今日全地球之一大问题也。如其老大也,则是中国为过去之国,即地球上昔本有此国,而今渐澌灭,他日之命运殆将尽也。如其非老大也,则是中国为未来之国,即地球上昔未现此国,而今渐发达,他日之前程且方长也。欲断今日之中国为老大耶?为少年耶?则不可不先明“国”字之意义。夫国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权,有服从,人人皆主权者,人人皆服从者。夫如是,斯谓之完全成立之国,地球上之有完全成立之国也,自百年以来也。完全成立者,壮年之事也。未能完全成立而渐进于完全成立者,少年之事也。故吾得一言以断之曰:欧洲列邦在今日为壮年国,而我中国在今日为少年国。

  夫古昔之中国者,虽有国之名,而未成国之形也。或为家族之国,或为酋长之国,或为诸侯封建之国,或为一王专制之国。虽种类不一,要之,其于国家之体质也,有其一部而缺其一部。正如婴儿自胚胎以迄成童,其身体之一二官支,先行长成,此外则全体虽粗具,然未能得其用也。故唐虞以前为胚胎时代,殷周之际为乳哺时代,由孔子而来至于今为童子时代。逐渐发达,而今乃始将入成童以上少年之界焉。其长成所以若是之迟者,则历代之民贼有窒其生机者也。譬犹童年多病,转类老态,或且疑其死期之将至焉,而不知皆由未完成未成立也。非过去之谓,而未来之谓也。

  且我中国畴昔,岂尝有国家哉?不过有朝廷耳!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立于此地球之上者既数千年,而问其国之为何名,则无有也。夫所谓唐、虞、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朝有朝之老少,国有国之老少。朝与国既异物,则不能以朝之老少而指为国之老少明矣。文、武、成、康,周朝之少年时代也。幽、厉、桓、赧,则其老年时代也。高、文、景、武,汉朝之少年时代也。元、平、桓、灵,则其老年时代也。自余历朝,莫不有之。凡此者谓为一朝廷之老也则可,谓为一国之老也则不可。一朝廷之老旦死,犹一人之老且死也,于吾所谓中国者何与焉。然则,吾中国者,前此尚未出现于世界,而今乃始萌芽云尔。天地大矣,前途辽矣。美哉我少年中国乎!

  玛志尼者,意大利三杰之魁也。以国事被罪,逃窜异邦。乃创立一会,名曰“少年意大利”。举国志士,云涌雾集以应之。卒乃光复旧物,使意大利为欧洲之一雄邦。夫意大利者,欧洲之第一老大国也。自罗马亡后,土地隶于教皇,政权归于奥国,殆所谓老而濒于死者矣。而得一玛志尼,且能举全国而少年之,况我中国之实为少年时代者耶!堂堂四百余州之国土,凛凛四百余兆之国民,岂遂无一玛志尼其人者!

  龚自珍氏之集有诗一章,题曰《能令公少年行》。吾尝爱读之,而有味乎其用意之所存。我国民而自谓其国之老大也,斯果老大矣;我国民而自知其国之少年也,斯乃少年矣。西谚有之曰:“有三岁之翁,有百岁之童。”然则,国之老少,又无定形,而实随国民之心力以为消长者也。吾见乎玛志尼之能令国少年也,吾又见乎我国之官吏士民能令国老大也。吾为此惧!夫以如此壮丽浓郁翩翩绝世之少年中国,而使欧西日本人谓我为老大者,何也?则以握国权者皆老朽之人也。非哦几十年八股,非写几十年白折,非当几十年差,非捱几十年俸,非递几十年手本,非唱几十年喏,非磕几十年头,非请几十年安,则必不能得一官、进一职。其内任卿贰以上,外任监司以上者,百人之中,其五官不备者,殆九十六七人也。非眼盲则耳聋,非手颤则足跛,否则半身不遂也。彼其一身饮食步履视听言语,尚且不能自了,须三四人左右扶之捉之,乃能度日,于此而乃欲责之以国事,是何异立无数木偶而使治天下也!且彼辈者,自其少壮之时既已不知亚细亚、欧罗巴为何处地方,汉祖唐宗是那朝皇帝,犹嫌其顽钝腐败之未臻其极,又必搓磨之,陶冶之,待其脑髓已涸,血管已塞,气息奄奄,与鬼为邻之时,然后将我二万里山河,四万万人命,一举而界于其手。呜呼!老大帝国,诚哉其老大也!而彼辈者,积其数十年之八股、白折、当差、捱俸、手本、唱喏、磕头、请安,千辛万苦,千苦万辛,乃始得此红顶花翎之服色,中堂大人之名号,乃出其全副精神,竭其毕生力量,以保持之。如彼乞儿拾金一锭,虽轰雷盘旋其顶上,而两手犹紧抱其荷包,他事非所顾也,非所知也,非所闻也。于此而告之以亡国也,瓜分也,彼乌从而听之,乌从而信之!即使果亡矣,果分矣,而吾今年七十矣,八十矣,但求其一两年内,洋人不来,强盗不起,我已快活过了一世矣!若不得已,则割三头两省之土地奉申贺敬,以换我几个衙门;卖三几百万之人民作仆为奴,以赎我一条老命,有何不可?有何难办?呜呼!今之所谓老后、老臣、老将、老吏者,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手段,皆具于是矣。西风一夜催人老,凋尽朱颜白尽头。使走无常当医生,携催命符以祝寿,嗟乎痛哉!以此为国,是安得不老且死,且吾恐其未及岁而殇也。

  任公曰: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彼老朽者何足道,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如僦屋者然,彼明日将迁居他方,而我今日始入此室处。将迁居者,不爱护其窗栊,不洁治其庭庑,俗人恒情,亦何足怪!若我少年者,前程浩浩,后顾茫茫。中国而为牛为马为奴为隶,则烹脔鞭棰之惨酷,惟我少年当之。中国如称霸宇内,主盟地球,则指挥顾盼之尊荣,惟我少年享之。于彼气息奄奄与鬼为邻者何与焉?彼而漠然置之,犹可言也。我而漠然置之,不可言也。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此岳武穆《满江红》词句也,作者自六岁时即口受记忆,至今喜诵之不衰。自今以往,弃“哀时客”之名,更自名曰“少年中国之少年”。

玲珑四犯 被召赋荼

宋代 安道

一架幽芳,自过了梅花,独占清绝。露叶檀心,香满万条晴雪。肌素净冼铅华,似弄玉、乍离瑶阙。看翠蛟、白凤飞舞,不管暮烟啼鴂。酒中风格天然别。记唐宫、赐樽芳冽。玉蕤唤得馀春住,犹醉迷飞蝶。天气乍雨乍晴,长是伴、牡丹时节。夜散琼楼宴,金铺深掩,一庭香月。

晓发石竹山卧龙潭

宋代 安道

飞轩窅洞碧,溪口寒流深。
溪南一峰峻,众壑波上阴。
杉松乱天影,水月乃余心。
时节开竺书,寂寂空中音。
杂花逗秋思,鸣瀑弦素琴。
愿垂白鹤影,永矣谐幽寻。

浪淘沙 寄怀景姜

宋代 安道

悄月转花枝。心事谁知。博山香烬夜迟迟。不是当年同赏处,空惹相思。

世乱叹纷驰。难定归时。海云千里递愁丝。何日题襟重刻烛,分韵寻诗。

忆真妃

宋代 安道

年来音信全非。倚金扉。宝鼎沉香烟细、袅孤帏。

斜竹影。寒梅冷。画楼西。一片清光隐隐、月儿低。

淳熙十三年六月中使奉承德寿宫命捕金银鱼

宋代 安道

千顷山高六十里,上有寒潭清且泚。
神龙久向此中蟠,作霖肯为苍生起。
群鱼从之时浮枕,噞喁光彩岁月深。
自然形质异凡鬣,或如美玉或如金。
或青或红或间色,纵使丹青模不得。
几年潜伏少人知,一旦声名动京国。
插家太平端好奇,麟欲效瑞凤欲仪。
白不银瓮争走献,岂得汝辈藏洿池。
深山大泽多遗宝,纡馀旧荦皆娟好。
愿移纲罟聊一施,崭然头角趋明时。

和宫祠五首 其五

宋代 安道

浪说珠襦云锦裳,承恩端不在云妆。凄凉南内情千缕,寂寞长门泪几行。

唐室放归犹未许,汉宫图画已相忘。谁家姊妹多恩泽,誇耀金书十里香。

哭仲义弟 其三

宋代 安道

愁来几度废吟诗,三载荆花损两枝。折臂已如亡右手,伤心况未见男儿。

名山孰继中郎业,蒿里偏吹仲氏篪。泉下若逢爷有问,为言贫贱似前时。

颂一百则 其四

宋代 安道

一勘破,二勘破,雪上加霜曾险堕。飞骑将军入虏庭,载得完全能几个。

急走过,不放过,孤峰顶上草里坐。咄。

占胜亭

宋代 安道

云横龙角千秋岸,水发含香十里堤。
每向发儿了公事,倚栏立到日沉西。
湖气昏昏雾气漫,泊舟亭下水生寒。
幽从卧篷窗冲月,喝起发龙倒挂看。

郑成忠写真求赞

宋代 安道

智不能知,识不能识。
一气轻清,双瞳识碧。
莲开梦觉,十方虚殒於一时;鲲蜕鹏抟,
九万里成乎一息。物我普融,
自他平出。珠受色而不痕,
剑挥空而何迹。须更指响,
弥勒阁开也许是重深;尘刹分身,普贤毛孔也初非迫窄。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