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五月四日蔡龟崖太守邀会于三塔寺大观堂分题得橚槛观澜分韵得雾字

五月四日蔡龟崖太守邀会于三塔寺大观堂分题得橚槛观澜分韵得雾字

明代 杨慎

青冥鸟外檐,翠霭云中路。暇日从公游,淑景同人聚。

帡幪捲宿氛,晏温属新煦。陶潜思停云,乐广欣披雾。

空侯睇遥天,平荠数津树。阳焰展海帧,浮图象天柱。

绣槛狎鸥汀,朱窗见鱼步。鹭翿入镜明,

诗人杨慎的古诗

楚蕤吟

明代 杨慎

便娟之脩蕤,寄生乎江潭。葳蕤上防露,泠泠下来风。

那知蕤与柏,虚塞两异心。蓬矢射犀草,箘落委荒林。

夏首西浮远,涔阳南望深。大招自抽怨,小歌徒悲吟。

天高何傩问,斯情匪斯今。

送黄才伯

明代 杨慎

泛泛东行舟,迢迢南渭流。沦波环楚壤,脉别引丹丘。

竹屿临湘烟,枫门映离日。金节斗边来,青翰天上出。

分圭剪桐底,鸣珂衣锦乡。江干旋露盖,海曲卸云装。

西岸搴芙蓉,东周折杨柳。燕喜拜华堂,鸾讴献春酒。

握兰五夜直,采萧三秋期。跂予饥渴想,迟尔琼树枝。

浣溪沙 高峣雨中喜简西峃至

明代 杨慎

短短轩窗小小斋。行吟坐啸独悠哉。爱闲能有几人来。

佳客新从云里至,好花多向雨中开。隔篱呼取尽余杯。

菩萨蛮 其二

明代 杨慎

梦云溶曳巫阳夜。兰台风起春寒乍。花鸟莫深愁。

笙歌聊写忧。

蛾眉梳堕马。象口熏残麝。浓睡带余酲,翠窗啼晓莺。

水仙花四绝 其三

明代 杨慎

瑶池阿母惜幽芳,青鸟东来未许将。小玉双成都睡去,一枝传自段安香。

崇圣寺

明代 杨慎

尘劫非人境,烟霞是佛都。山开银色界,海涌玉浮图。

追蠡形犹壮,伽蓝迹巳芜。经函飘粉蠹,画壁剥天吴。

零雨颓墙草,惊风废井梧。禅心随夜寂,旅望对委孤。

远目穷千里,倾怀倒百壶。狂歌意无极,感此岁云徂。

渔家傲 其八 滇南月节

明代 杨慎

八月滇南秋可爱。红芳碧树花仍在。园圃全无碧落态。

春莫赛。玫瑰彩缕金针繲。

屈指中秋餐沆瀣。遥岑远目天澄派。七宝合成银世界。

添爽快。凉砧敲月胜竿籁。

感通 其四

明代 杨慎

流水高山唱咏,明月清风主宾。尘土不惊幽梦,乾坤自有间人。

梅会斋惠金晕酒杯

明代 杨慎

药王绕瓷巧制新,红绡金錽

沅江曲 其一

明代 杨慎

绿萝山豁午烟开,野贩山樵竞野回。叠浪高潭浑不畏,

望江南 其十一

明代 杨慎

故园好,最忆是毗江。夹路青萝藏古寺,半林红叶照清淙。

烟社枕云杠。

闰七夕

明代 杨慎

闰月新秋重七日,金风玉露夜如何。似怜天上佳期少,特遣仙姬再渡河。

浪淘沙 其三

明代 杨慎

鸦晚又鸡晨。最恼离人。添花补柳为谁春。飞鹊镜中妆态减,窗锁朱尘。

璧月几回新。惯照眉颦。青山隐隐水粼粼。万水千山经岁别,远似星津。

秋夕效六朝体

明代 杨慎

美人别我去,春恨满蘼芜。况是新秋夕,相思芳岁徂。

月纤是兆画,星点汉皋珠。峰霞张锦颊,池潋湛清矑。

物色那堪对,情悰可忍孤。将怀结楚梦,流思向云巫。

罗甸曲贵州道中 其二

明代 杨慎

山围罗甸国,水绕的澄桥。桥下东流水,可惜无兰桡。

天仙子 梦作

明代 杨慎

莲叶为舟丝作索。渡口梅风歌扇薄。一声留得满城春,金凿落。

银凿落。醉里不知离绪恶。

别后那回华表鹤。一点芳心无处着。云中谁寄锦书来,春寂寞。

人寂寞。绿遍汀洲生杜若。

何满子 其一

明代 杨慎

玄灞长松繫马,青门高树藏鸦。红雨秋千香径软,乐游原上谁家。

客里心情缭乱,愁看风外杨花。

蝶恋花 廿一史弹词第九段说宋辽金夏开场词

明代 杨慎

检尽残编并断简。细数兴亡,总是英雄汉。物有无常人有限。

到头落得空长叹。

富贵荣华春过眼。汉主长陵,霸主乌江岸。早悟夜筵终有散。

当初赌甚英雄汉。

荅段德夫水部 其二

明代 杨慎

天涯戎旅春,一十五回新。多情花与鸟,岁岁有留人。

误佳期 壬辰元夕

明代 杨慎

今夜风光堪爱。可惜那人不在。临行多是不曾留,故意将人怪。

双木架秋千,两下深深拜。条香烧尽纸成灰,莫把心儿坏。

杨慎

杨慎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 785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