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题倪处士旧居

题倪处士旧居

唐代 许浑

儒翁九十余,旧向此山居。生寄一壶酒,死留千卷书。
槛摧新竹少,池浅故莲疏。但有子孙在,带经还荷锄。

诗人许浑的古诗

南亭与首公宴集(一作与群公宴南亭)

唐代 许浑

秋来水上亭,几处似岩扃。戏鸟翻江叶,游龟带绿萍。
管弦心戚戚,罗绮鬓星星。行乐非吾事,西斋尚有萤。

灞上逢元九处士东归

唐代 许浑

瘦马频嘶灞水寒,灞南高处望长安。何人更结王生袜,
此客虚弹贡氏冠。江上蟹螯沙渺渺,坞中蜗壳雪漫漫。
旧交已变新知少,却伴渔郎把钓竿。

伤故湖州李郎中

唐代 许浑

政成身没共兴衰,乡路兵戈旅榇回。城上暮云凝鼓角,
海边春草闭池台。经年未葬家人散,昨夜因斋故吏来。
南北相逢皆掩泣,白蘋洲暖百花开。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 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

唐代 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闻开江宋相公申锡下世二首

唐代 许浑

权门阴奏夺移才,馹骑如星堕峡来。晁氏有恩忠作祸,
贾生无罪直为灾。贞魂误向崇山殁,冤气疑从汨水回。
毕竟功成何处是,五湖云月一帆开。
月落湘潭棹不喧,玉杯瑶瑟奠蘋蘩。谁能力制乘时鹤,
自取机沉在槛猿。位极乾坤三事贵,谤兴华夏一夫冤。
宵衣旰食明天子,日伏青蒲不敢言。

寄天乡寺仲仪上人富春孙处士

唐代 许浑

诗僧与钓翁,千里两情通。云带雁门雪,水连渔浦风。
心期荣辱外,名挂是非中。岁晚亦归去,田园清洛东。

早秋三首·其一

唐代 许浑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送段觉之西蜀结婚(一作送段觉之西川过婚礼后归觐)

唐代 许浑

词赋名高身不闲,采衣如锦度函关。镜中鸾影胡威去,
剑外花归卫玠还。秋浪远侵黄鹤岭,暮云遥断碧鸡山。
时人若问西游客,心在重霄鬓欲斑。

吴门送客早发

唐代 许浑

吴歌咽深思,楚客怨归程。寺晓楼台迥,江秋管吹清。
早潮低水槛,残月下山城。惆怅回舟日,湘南春草生。

与郑秀才叔侄会送杨秀才昆仲东归

唐代 许浑

书剑功迟白发新,异乡仍送故乡人。阮公留客仍林晚,
田氏到家荆树春。雪尽塞鸿南翥少,风来胡马北嘶频。
洞庭烟月如终老,谁是长杨谏猎臣。

甘露寺感事贻同志

唐代 许浑

云蔽长安路更赊,独随渔艇老天涯。青山尽日寻黄绢,
沧海经年梦绛纱。雪愤有期心自壮,报恩无处发先华。
东堂旧侣勤书剑,同出膺门是一家。

酬河中杜侍御重寄

唐代 许浑

五色如丝下碧空,片帆还绕楚王宫。文章已变南山雾,
羽翼应抟北海风。春雪预呈霜简白,晓霞先染绣衣红。
十千沽酒留君醉,莫道归心似转蓬。

题四老庙二首 其二

唐代 许浑

避秦安汉出蓝关,松桂花阴满旧山。自是无人有归意,白云常在水潺潺。

秋夜棹舟访李隐君

唐代 许浑

望月忆披襟,长溪柳半阴。高斋初酿酒,孤棹远携琴。
犬吠秋山迥,鸡鸣晓树深。开门更欹枕,谁识野人心。

正元(一作元日,一作元正)

唐代 许浑

高揭鸡竿辟帝阍,祥风微暖瑞云屯。千官共削奸臣迹,
万国初衔圣主恩。宫殿雪华齐紫阁,关河春色到青门。
华夷一轨人方泰,莫学论兵误至尊。

秋日众哲馆对竹(一作题渚塘馆竹)

唐代 许浑

萧萧凌雪霜,浓翠异三湘。疏影月移壁,寒声风满堂。
卷帘秋更早,高枕夜偏长。忽忆秦溪路,万竿今正凉。

颍州从事西湖亭宴饯

唐代 许浑

西湖清宴不知回,一曲离歌酒一杯。城带夕阳闻鼓角,
寺临秋水见楼台。兰堂客散蝉犹噪,桂楫人稀鸟自来。
独想征车过巩洛,此中霜菊绕潭开。

卢山人自巴蜀由湘潭归茅山因赠

唐代 许浑

太乙灵方炼紫荷,紫荷飞尽发皤皤。猿啼巫峡晓云薄,
雁宿洞庭秋月多。导引岂如桃叶舞,步虚宁比竹枝歌。
华阳旧隐莫归去,水没芝田生绿莎。

献韶阳相国崔公

唐代 许浑

一匮为功极九层,康庄犹自剑棱棱。舟回北渚经年泊,
门接东山尽日登。万国已闻传玉玺,百官犹望启金縢.
贤臣会致唐虞世,独倚江楼笑范增。

南亭偶题

唐代 许浑

城下水萦回,潮冲野艇来。鸟惊山果落,龟泛绿萍开。
白首书千卷,朱颜酒一杯。南轩自流涕,不是望燕台。
许浑

许浑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评价之。成年后移家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许丁卯”。许诗误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399篇诗文

唐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