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西兴流压雨赠同邸李计议

西兴流压雨赠同邸李计议

宋代 徐玑

客裹遭多难,相逢意已降。
酒殷同晚店,烟雨隔秋江。
许国心独壮,论兵世少双。
将门寻旧续,应不记蓬窗。

诗人徐玑的古诗

题东山道僧

宋代 徐玑

古院嵚崎石作层,绿苔芳草近郊坰。
溪流偶到芳前合,山色偏来竹裹青。
静与黄蜂通户牖,閒将白鸟共沙汀。
道人亦有能琴者,一曲清徽最可听。

新春书事

宋代 徐玑

出门閒步草萋萋,桑柘阴中亦有蹊。
几树晴烟阴啭早,一塘春水燕飞低。
空如陶亮官为令,难学岩陵住近溪。
圣世幸时沾薄禄,不能辛苦又攀跻。

赠东庵约老

宋代 徐玑

一阁手自建,一庵居在东。既然头欲白,不用剃令空。

门掩春山绿,檐依晓日红。玄微知有旨,混在话言中。

中秋集鲍楼作

宋代 徐玑

秋在湖楼正可过,扁舟窈窕逐菱歌。
淡云遮月连天白,远水生凉入夜多。
已是高人难聚会,矧逢佳节共吟哦。
明朝此集喧城市,应说风流似永和。

舟过水口作

宋代 徐玑

舟行遥指福城关,天宇开时地势宽。
二百里溪平似掌,一帆风色到怀安。

潘德久挽词

宋代 徐玑

祇为吟成癖,官闲乐有馀。病惟亲笔墨,贫亦买琴书。

别奠临西野,春风入故庐。悠悠想精魄,如赋钓台初。

中川别舍弟

宋代 徐玑

中川人语别,南国夜何其。
江回风来急,山低月落迟。
缆从前浦远,角在古城吹。
五亩耕锄地,何当手共治。

漳州圆山

宋代 徐玑

轻烟漠漠雾绵绵,野色笼青傍屋前。
尽说漳南风水好,众山围绕一山圆。

哭朱严伯

宋代 徐玑

脩麓长髯客,风仪野老边。夕阳乌袖薄,细雨葛巾偏。

握手相从日,寒云未雪天。酽醅篘不尽,鲊醢罄无捐。

共舸浮江北,联吟就几篇。梅花知老矣,流水尚依然。

倚杖临皋别,东风白发前。官途三载远,世事古人先。

疋布心曾许,交情后莫传。萧萧瓜井暮,瑟瑟故庐烟。

衰病身如木,怀思泪欲泉。磨诗终未稳,空向月婵娟。

自觉

宋代 徐玑

自觉中年后,惟能半夕眠。
寒窗微带月,山郡远闻泉。
行乐人同尚,迟留我未然。
题书寄朋旧,归日是春边。

送朱学谕游建上赴陈提举约

宋代 徐玑

星郎复持节,垂榻待君来。
又醉闽溪酒,因沾谢履苔。
天寒松子落,腊月茗花开。
白发伤离绪,何堪节物催。

题薛景石瓜庐

宋代 徐玑

近舍新为圃,浇锄及晚凉。
因看瓜蔓吐,识得道心长。
隔沼嘉疏洁,侵畦异草香。
小舟应卖在,门外是渔乡。

泊马公岭

宋代 徐玑

维舟拂晓步平沙,晚泊云根第一家。
新取菜蔬沾野露,旋编篱落带山花。
门前相对青峰小,屋后流来白水斜。
可爱山翁无一事,藤墙西畔看蜂衙。

净光山四首·会景轩

宋代 徐玑

屋自与山背,西原景最清。
凉风从下起,新月向前明。
林静闻僧语,四虚见鹭行。
此方多积翠,略似镇南城。

上叶侍郎十二韵

宋代 徐玑

侍从西湖宅,安闲近水心。
门开春郭静,桥度野心深。
山翠连龙起,云楼学虎临。
芙蓉通远者,槐柳步回阴。
盛业时宗匠,斯文并古今。
典谟存大雅,金石振馀音。
畴昔留藩管,江淮拥带襟。
雍容平宇宙,潇洒在园林。
玉富难渊测,仙癯鹤可召。
步趋垂杂组,言笑响鸣琴。
补衮心无替,弹冠迹未觉。
于今幽兴极,正可辩清吟。

题方上人房古梅

宋代 徐玑

曾听道公语,先师爱此梅。
但知傅说老,不记若年栽。
半树枯仍发,疏花晚自开。
方兄头又白,常喜故人来。

移官南浦作

宋代 徐玑

簿领初为建水栖,移官南浦又沈迷。
溪山转处人烟隔,惟有黄鹂一样啼。

送钱省元赴太安州教授

宋代 徐玑

王国重熙洽,邦基百世安。
深源混清浊,进道阐安宽。
学术知同贵,师儒颇异观。
修名褎兰省,旧格别蝉冠。
十载田庐隐,三年客授官。
括溪方水涨,江左尚春寒。
论议何时一,行藏此日难。
宿醒江柳绿,风物强加餐。

孤坐

宋代 徐玑

晨起犹孤坐,瓶泉待煮茶。寒烟添竹色,疏雪乱梅花。

独喜忘时事,谁知改岁华。多君能过此,人里似山家。

秋行二首

宋代 徐玑

红叶枯梨一两株,修然秋思满山居。
诗怀自欢多尘土,不似秋来木叶疏。
徐玑

徐玑

  徐玑(1162~1214)字致中,又字文渊,号灵渊,浙江温州永嘉松台里人。祖籍福建晋江安海徐状元巷人,唐状元徐晦之裔。“皇考潮州太守定, 始为温州永嘉人”。福建晋江徐定第三子,受父“致仕恩”得职,浮沉州县, 为官清正,守法不阿,为民办过有益之事。“诗与徐照如出一手,盖四灵同一机轴,而二人才分尤相近”(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录》)有《二激亭诗集》。 亦喜书法,“无一食去纸笔;暮年,书稍近《兰亭》”(叶适《徐文渊墓志铭》)后改长泰令,未至官即去世。 ► 96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