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题筠州赵县丞寒谷

题筠州赵县丞寒谷

宋代 徐照

栽梅一百树,有屋二三间。
此地长宜隐,为官却未闲。
路移存古井,城逼失前山。
喜共红蕖客,来吟至夕还。

诗人徐照的古诗

题信州赵昌甫林居

宋代 徐照

谱按江西派,声名过浙间。
弃官从早岁,买屋向深山。
文集通僧借,渔舟载鹤还。
待予归旧里,又得到柴关。

题岳僧房

宋代 徐照

夏腊高于众,音容亦未衰。终经迎客晚,煮药任僮饥。

苔上抛生石,猿惊挂衲枝。山高九千丈,百事不曾知。

和翁灵舒冬日书事三首

宋代 徐照

石缝敲冰水,凌寒自煮茶。
梅迟思闰月,梅远误春花。
贫喜田新长,吟令鬓已华。
城中寻小屋,岁晚欲移家。

题愚溪堂

宋代 徐照

水流深见底,不是此溪愚。
谪宦休嗟命,乡人为读书。
文章传海裔,屋室在州图。
儒者凡经此,须来看所居。

宿翁灵舍幽居期赵紫芝不至

宋代 徐照

江城过一雨,秋气入宵浓。
蛩响移砧石,萤光出瓦松。
月迟将近晓,角尽即闻钟。
又起行庭际,思君恨几重。

赠溪上翁

宋代 徐照

生事付诸儿,日高眠起迟。
本无尘内事,亦有鬓边丝。
远取泉烹茗,新移棘补篱。
晚来持钓出,一犬自相随。

刘明远会宿翁灵舒西斋

宋代 徐照

秋色侵肌骨,还将鬓色侵。
自来难会宿,安得废清吟。
竹露滋丛菊,邻钟觉曙禽。
城中同此月,不起故山心。

路上花

宋代 徐照

富女易生骄,贫女难保节。
殷勤路上花,行人意先折。

赠张将领十六韵

宋代 徐照

一载鄞江上,波平尘不飞。
屡成横槊句,密运若神机。
弓影盈秋月,剑光摇夕晖。
起身黄石地,成梦黑山薇。
府帅曾前席,君王拟解衣。
专鲈休在念,草木亦知威。
骨相封似贵,家乡衣锦归。
柳高戎壁峻,花近宅堂煇。
二妓吟霜竹,千金买宝鞿。
好文佳士致,起舞丽人围。
庭果丹顋润,官醪蜡脚肥。
胡琴音屈律,香篆气粉霏。
辅汉终成绩,逢刘亦有依。
儿男当富贵,得意似君稀。

净光山四咏呈水心先生·会景轩

宋代 徐照

不见日东上,西原雨一晴。
逐时看景异,风物入诗清。
立久飞云灭,身高去鸟平。
石峰何处是,归思忽然生。

题陈待制湖楼

宋代 徐照

天游观妙化,人世事皆轻。
沆瀣藏仙境,津涯截海城。
一身潜汗漫,品类仰高明。
有道行藏小,无心视听精。
上疑灵蜃吐,下觉巨鳌擎。
雨气西帘入,月华东槛生。
山临左辅近,湖自会昌成。
风起僧钟直,村回野艇横。
莲枯收绣段,松静发琴声。
濠濮观鱼鸟,潇湘欠药蘅。
一层休更上,百尺有谁评。
昏日寒峰淡,残星远笛鸣。
醉如元亮兴,归引仲宣情。
阆苑琼为贵,黄州竹过清。
郡图添圣迹,画轴记新营。
奏乐渔人听,投车坐客盈。
八篇移古咏,四字立嘉名。
未必终成隐,清朝待秉衡。

净光山四咏呈水心先生 其二 绝境亭

宋代 徐照

高顶宜登望,吾州见地形。水通蛮国远,山出海门青。

藓径僧行迹,风枝鹤退翎。公能同众乐,私帑建官亭。

杜甫坟

宋代 徐照

耒阳知县非知已,救厄无踪岂忍闻。
若更声名可埋没,行人定不吊空坟。

李溪曲别郑遇

宋代 徐照

七十二滩声共闻,一朝路向李溪分。
梅花无情动春梦,未好忆家先忆君。

访僧居

宋代 徐照

客至无他事,房门不厌敲。
好山元带郭,损屋旋铺茅。
静砌生灵药,高林出远郊。
水禽冬不见,春暖渐营巢。

送朱严伯

宋代 徐照

好别无愁思,风霜一岁残。
去因贫事迫,归有暮年安。
远水维舟晚,青山绕舍寒。
又谁怜静者,得句不同看。

塔山作

宋代 徐照

东岸沙新淤,西村半失田。
夕阳明望外,寒雁落愁边。
懒下遮风帽,谁添买酒钱。
小坡人不渡,灯火压潮船。

黄公济

宋代 徐照

石色丹砂文,林木翠相合。
灵源一派长,近与银汉接。
老眼挂千仞,吟步绕百匝。
云遮忽有无,路坳见重叠。
凤响闻笙竿,龙灵化蛙哈。
再掬清冷波,一洗□滞匼。
但愿高高流,勿以众流杂。

题鲍史君林园

宋代 徐照

水波一带隔秋城,不许尘埃接地生。
浓露渐成红蓼色,野风添作小松声。
客来喜自开楼锁,病去逢人语药名。
闲意却多官意懒,帝人传说似渊明。

题李商叟半村壁

宋代 徐照

一径苍苔合,连年不出门。
风高松有韵,溪满石无痕。
不自知名重,令人觉有尊。
更忧徵诏至,移室向深村。
徐照

徐照

徐照(?~1211)南宋诗人。字道晖,一字灵晖,自号山民,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家境清寒,一生未仕,布衣终身,以诗游士大夫间,行迹扁及今湖南、江西、江苏、四川等地。宁宗嘉定四年卒。徐照是“永嘉四灵”之一,其诗宗姚合、贾岛,题材狭窄,刻意炼字炼句。据叶适说,他是“四灵”中首先反对江西派而提倡晚唐诗的诗人。他主要写近体诗,五律尤多。徐照一生有三种爱好:嗜苦茗、游山水、喜吟咏。死后朋友出钱为他安葬。► 180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