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王翰
病中遣怀柬王居贤监税
客中伏枕值清和,强起推窗看雨过。万片晴云归太华,千岩流水灌长河。
菜挑翠缕初登俎,杏缀黄金重压柯。为问维扬老诗伯,杖藜携酒乐如何。
寄李延龄
回首匆匆岁又残,新裁诗句问平安。竹窗夜读薰炉煖,芸阁冬眠布被寒。
客久莫辞杯潋滟,官贫休厌菜阑干。冯君若问予生意,赢得丰年菽水欢。
到家
冒雨离家去,今朝江上回。妻儿怜我醉,怀抱为谁开。
山谷多豺虎,田园半草莱。生涯无可问,不惜坐苍苔。
瑶台顶 其八 禹城
空城隐隐枕鸣条,大禹卑宫万国朝。九数契中非出洛,八年在外独乘橇。
雨收残垒苔痕绿,烧过高台草色焦。君去明州经会稽,神祠走奠莫辞遥。
环翠轩
兹轩新创古城隈,地僻幽寻客到稀。风引浮岚来几席,鸟客空翠入檐扉。
长杨拔地青千尺,叠嶂当轩玉四围。单父政平民讼息,时来徙倚弄金徽。
题边道人小景
扁舟湘浦外,茅屋辋川西。冉冉春将尽,沧洲杜若齐。
偶书二首 其一
大笑高吟泄不平,区区宠辱若为惊。舌头极快深藏剑,意若难防类守城。
五反自当惩小忿,三休足可了余生。篷窗终日忘形坐,一席从教野老争。
题画竹三首为黄伴读作 其二 金风玉露
玉宇风生秋满天,露华凉冷浸芝田。适来云表皋禽下,独立苍苔警不眠。
谒微子祠
朝登微子岭,上有微子祠。我来拜堂下,升堂瞻圣仪。
三人俨相向,衣冠肖古时。嗟此崇黎地,何以知祀兹。
好德本彝性,公议孰掩之。林木交荫翳,冈峦互参差。
泉脉且甘冽,周道通四驰。我欲告邑人,好刻铜盘词。
柏塔寺 其九 原上寺
高原古刹四无邻,水石清幽洗毒尘。林下诵经翻贝叶,篱边扫雪折霜筠。
风回峻岭猿声响,雨过沿溪虎迹新。护国招提有真印,参禅应现宰官身。
山居喜刘子中见过
几年江海厌风波,千里云林竟若何。为喜故人深赴约,不辞此日远相过。
鸟啼芳径春应尽,花落名园草渐多。世事纷纷那可问,与君对酒且高歌。
和邮亭壁间赵氏韵
驷马高车亦可誇,箪瓢陋巷足生涯。自从任运无心后,楚越方知是一家。
题管鲍论交图
黄金是何物,能摧壮士心。有金交契厚,有金交意深。
一朝金用尽,相看同路人。古人重交道,敬至义自伸。
我观管鲍徒,交厚情最亲。知心两无猜,巽让常欣欣。
斯可愧薄俗,外物非所珍。子鱼能一掷,幼安同浮尘。
弃之同一道,中有伪与真。高风鲁连子,千载名如新。
龙江送别图
云霁天街生晚寒,贤王鹤驾从千官。珠玑争璨文章丽,花从相辉兄弟欢。
玉勒马回风日好,锦帆船放水云宽。化成一代天伦厚,传共周诗永不刊。
题画小景
万籁秋声近,双峰宿霭收。江涵林影碎,野接曙光浮。
萝薜通书幌,莺花避钓舟。由来扬子宅,寂寞闭丹丘。
中秋对月望瑶台感旧兼简城中诸朋友二首 其一
碧落无云河汉流,野亭孤坐思悠悠。广寒殿启银蟾跃,古桂香飘玉斧收。
诗客久回千里驾,仙台高接五城楼。遥知樽酒陪清赏,箫罢临风恣唱酬。
送颜子中使广州
使君捧檄度南关,远布天威广海间。为问故人孙内史,翩翩剑佩几时还。
金陵送别图
几年与子赋同袍,白下分携首重搔。行李挈来金薤重,离筵饮处玉瓶高。
风飘凫雁晴还远,浪挟鱼龙晚更豪。会向萍乡问嘉政,相思莫遣梦劳劳。
题云松野岸
远山积翠白云多,扬子幽居隐薜萝。一径松阴春寂寂,朝来载酒几人过。
送心泉疑上人游方
不住孤云迹,茫茫万里程。澄心窥妙道,栖幻抱幽情。
锡度秋应尽,经馀月正明。诸天参礼遍,石上问三生。
王翰
王翰(公元687年~726年),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唐代边塞诗人。与王昌龄同时期,王翰这样一个有才气的诗人,其集不传。其诗载于《全唐诗》的,仅有14首。登进士第,举直言极谏,调昌乐尉。复举超拔群类,召为秘书正字。擢通事舍人、驾部员外。出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 433篇诗文
送通许张知县考满
环翠堂二首为王审理 其二
借木绵衫
贺三十生子
古胔冢
箕山落照
咏史五首 其四 祢衡
和丁志善韵
柏塔寺 其四 孤石岭
春女行
新春寄鲁客
赠陈仲宽刘嘉善二贤者
柏塔寺 其五 杨公祠
游西城冯叟花园二首 其一
和黄伴读雪意
讲堂前右植石榴左植脩竹是年蝗灾竹为所食石榴味苦感而有作
盐池晓望
九日登瑶台和李俨夫韵
奉和圣制送张尚书巡边
寄蔡司令 其一
晚宿杨隑舟中怀鲁客
题望倍思亲图
九日寄鲁客
送故人韩士林北上
言怀呈董仲纶训导
奉教和王达善学士梅花四咏 其三 梅魂
雪夜杂诗 其四
送吴指挥扈从汝宁
题南塘乔木图
和冯大尹九日见寄二首 其二
题败荷
无题五首 其二
喜雨二首 其二
读汝南遗事三首 其二
和体方游相国寺
简临颍大尹马文隆
晚眺次林公伟韵
赋得明星玉女坛,送廉察尉华阴
暮秋梁园言怀呈体方伯振二诗伯 其二 送时志秀才赴礼闱
奉教题夷山晚望图
送夏典仪丁艰回金陵
和陈克斋清明登瑶台有感 其三
食苜蓿
南陌词 其二
清明有感
游雁湖 其二
题明皇吹箫图二首 其二
条山积雪
南行赴合浦别临颍知县朱士容
中留道中
赴任廉州教授别临颖教谕张朝宗司训丁宗岱
答客问
临池清兴为张敬惟作二首 其一
题都门送别
清明登瑶台
和乡友程民同会龙山留别韵
读欧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