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题四景图 其二

题四景图 其二

明代 杨荣

万叠峰峦秀,遥空散火云。兴来聊极目,伫立向斜曛。

诗人杨荣的古诗

题紫芥图赠同知王朝佐

明代 杨荣

中园百蔬雨后长,紫芥新香味偏爽。锦文绕叶新陆离,金缕攒花色鲜朗。

莫嫌气烈俄惊嚏,涤滞消烦功独广。纷纷春韭与秋菘,那得与之相比仿。

徽州贰守最贤明,厚抚茕嫠薄自养。晨餐暮膳无重味,味此甘腴胜熊掌。

勤劳民事自忘疲,不似庾郎同偃仰。康侯击节信民言,我亦为君加叹赏。

绘图相赠虽若微,托此聊将寄遐想。方今廉吏尽登庸,不限内朝并外壤。

送检讨陈嗣初还姑苏

明代 杨荣

雨过晚色净,退直下西清。凉飔起木末,飒飒来秋声。

故人过我别,明发有远行。抚景慕良觌,睽离郁中情。

握手子不留,尊酒聊为倾。意厚未忍辞,酒尽还独醒。

长歌写衷曲,为子叙平生。忆昔未荆识,林居养幽贞。

每於士论中,往往闻蜚英。以兹用推毂,夺尔鸥鹭盟。

尚希擅制作,庸以赞治平。欣然解萝薜,遂赴求贤徵。

峨章谒明主,秉笔登蓬瀛。端操景先哲,邃学传前经。

予亦得益友,晨夕资讨评。会晤益云密,讵意疾所婴。

浩然有归志,上疏思遗荣。汉庭多宠渥,不能留长卿。

达士贵知止,岂必功业成。守道苟不惑,足以传其名。

理棹向吴会,驱车出都城。江云引归兴,朔雁随行旌。

故园指日到,亲旧欣相迎。于于遂初愿,漠漠无外营。

金石宜善摄,琴书益研精。乡党得师范,后学式仪刑。

永矣保令闻,当与前贤并。

赋西山送教谕周公明赴长洲

明代 杨荣

西山屹立何雄哉,倚天盘地高崔嵬。壮气峥嵘逼太华,秀色缥缈连蓬莱。

蓬莱咫尺临天阙,遥对兹山最奇绝。龙楼凤阁接飞云,玉殿瑶阶照晴雪。

周君文采儒林英,萧萧白发沾恩荣。宦程初赴天官考,教铎还为吴郡行。

今晨告别何草草,祖帐离筵蓟门道。回望西山叠翠屏,万古青青应自好。

长洲花发春日初,绿水荡漾青芙蕖。皋比坐讲有馀暇,还念西山相忆无。

题菊送钟郎中归省

明代 杨荣

秋景已过半,嘉节近重阳。鲜鲜篱下花,粲粲吐阳芳。

韬玉每舒白,椷金盛传黄。清含九天露,冷傲三秋霜。

郎官告归省,折赠寿母觞。写图寓深意,还期晚节香。

送孝廉童景和还乡

明代 杨荣

我家云际峰,子居玉溪侧。溪云相望百里间。共听溪流看山色。

我忝游京国,别家凡几霜。丘园子晦迹,林泉足徜徉。

今秋忽领乡书荐,邂逅都门欣会面。为言堂上有慈亲,白发如丝身尚健。

今晨奏疏陈衷情,诏许还家昼锦荣。人生何如奉亲乐,妇进甘腝儿调羹。

君恩如天尤罔极,欲报涓埃那可得。抒忠尽孝臣子分,重系纲常谅须识。

我别庭闱音问疏,綵服亦欲相追趋。若过闽山到乡曲,为我先寄平安书。

题菊赠郡守

明代 杨荣

三径富秋色,粲粲黄金花。姿美鲜可掬,香幽静逾嘉。

孤芳与晚节,端足为时誇。我欲将其英,远寄贤守家。

泛之绿玉觞,可以益年华。采采不盈袖,青云天路赊。

送杨方中归省

明代 杨荣

子乃保家器,孝行人罕俦。双亲隔南北,两抱离别忧。

昔来省严君,数月居神州。夙夜罄子职,爱敬隆以周。

慈闱属遐念,官舍难久留。於焉束行装,复上江陵舟。

瞻仰孤飞云,怅别心悠悠。兹行谅脩阻,况值时未秋。

暑途慎自保,去去安能休。到家慰亲毕,母忘箕与裘。

西山精舍

明代 杨荣

西山叠翠峭且奇,山前流水清涟漪。美人筑室得幽胜,独揽秀色褰书帷。

红尘不到柴关静,绿树阴浓昼日迟。书声伊吾出林杪,时有好鸟鸣高枝。

花雨飘香入醽醁,松涛送响来琴丝。以兹游息信得所,况有童冠相追随。

每於大化探至理,登山临水应忘疲。迩来有籍通仙府,别却旧业趋京师。

匆匆相见长干道,命我为题精舍诗。秪今去典常山教,尚有西山猿鹤思。

神功圣德诗一十五首 其十 破敌

明代 杨荣

三千铁骑气如虹,勍敌纷披计已穷。边塞杰魁俱就缚,穷荒巢穴悉为空。

仰知圣虑恢神算,自是天威振武功。大驾回銮歌奏凯,欢声喜气万方同。

金台别意图赠宋士德照磨复任松江

明代 杨荣

东吴名郡云间最,山水钟灵此其会。九峰崷崒秀凌空,三泖春流互萦带。

就中宦绩相后先,只今郡属惟子贤。洒如清风立翠竹,烱若绿水开红莲。

昔年初捧除书至,父老欣欣总怀惠。闾阎鸡犬寂无惊,田野桑麻蔼交翠。

公庭昼閒案牍清,终岁不闻敲扑声。家家院落弦管溢,处处寒灯机杼鸣。

政成回首逾三载,考绩京华见风采。故乡姻好情逾深,宦路交游心不改。

盍簪道旧能几时,承恩南去催还期。临岐握手兴不尽,怅望云山伤别离。

云山微茫渺何许,为托幽怀向毫楮。一段閒情入画图,千里相思若亲睹。

子今磊落非寻常,政化覃敷名誉彰。东吴民庶重怀仰,满眼烟树皆甘棠。

殷勤祖帐送行色,远大相期须努力。需看万里自飞腾,云霄好展扶摇翼。

随驾谒长陵献陵

明代 杨荣

韶光融融丽晴昊,万汇昭苏春正好。圣皇孝敬出宸衷,恭奉慈舆谒陵庙。

方今六合皆同春,圣皇大德沾被均。诚由圣母秉至仁,天心悦鉴人欢忻。

翠华晨发随凤辇,香飘蔼蔼祥云绚。平原广路净纤埃,夹道嵩呼纷舞抃。

引望二陵松柏路,雾敛云开待皇辂。粢盛丰备礼有仪,对越之诚存永慕。

陵前旋驾仍徐徐,陵旁蔀屋多民居。洪恩锡赉何稠叠,山童野叟皆欢娱。

孝诚上格神灵喜,甘雨应时沾远迩。圣母怡愉感帝心,臣庶蒙恩均拜赐。

我皇圣德恊天机,圣母洪福与天齐。小臣何幸扈清跸,愿祝万寿歌雍熙。

题沈崇知县明恕堂

明代 杨荣

花县为郎久,人歌卓鲁贤。存心应不昧,推己自贤偏。

水碧冰壶静,天清玉镜悬。疲癃归恻隐,鳏寡属矜怜。

不为私情掩,宁容物欲牵。奸回能独觉,好恶自同然。

鉴物知贤惑,求仁术有传。弦歌清韵远,桑柘绿阴连。

遥想安民绩,西山石可镌。

送瓯宁大尹章文郁复任

明代 杨荣

吾乡风土冠七闽,建瓯二邑相比邻。清和之风此融结,山水秀异民心淳。

风淳俗朴无乖戾,从古迄今称易治。况当圣世仁化行,令长人人尽良吏。

章君自是钱唐彦,早入成均与髦选。骥足高腾迥出群,牛刀小试初为县。

治成绰有昔贤风,人方卓茂与鲁恭。晨霜翳盖躬行学,春雨乘车出劝农。

六载守官如一日,蔼然仁惠声洋溢。来朝仍著尚方履,课最重书考功笔。

关树生凉宿雨晴,还辞北阙向南行。雨露浓沾双袖湿,江风遥送一帆轻。

邑中耆老相望久,有待来临如父母。长途风景秋正佳,马上看山莫回首。

我皇注意在爱民,守令于今务得人。勉旃终始树嘉政,褒命行看下紫宸。

送叶文翰致仕还乡

明代 杨荣

别去乡园二十秋,喜承优诏赋归休。衡门松菊优归梦,朔雪关河忆旧游。

诗卷已知裁蜀锦,客装宁惜敝貂裘。遥知红树溪边路,应有诸孙待舣舟。

题敦孝堂

明代 杨荣

三山有孝子,父殁方七龄。母氏不二天,齧指誓清贞。

辛苦抚孤儿,织纴营厥生。子年既已长,奉养心益诚。

拾穗供盘飧,采薪时自烹。已身忍饥渴,母食恒充盈。

温凊在冬夏,问候当鸡鸣。陆绩既怀橘,王祥曾卧冰。

藩伯重褒奖,里闬扬芳声。一旦母婴疾,慄慄增战兢。

稽颡祷北辰,愿以身代更。至诚感苍旻,母疾遄安宁。

溲器每亲涤,僮仆不欲令。扶养复三载,母殁哀不胜。

悽怆霜露降,怵惕春两零。华堂揭敦孝,允矣当此名。

况今有贤嗣,翰苑沾恩荣。孝行格天地,斯言诚足徵。

挽宋尚书

明代 杨荣

早有声华著外台,还陪宗伯见多才。垂绅已喜登廊庙,听履应宜位鼎台。

遥望旌麾云外去,俄惊旅榇峡中回。九重紫诰隆褒赠,不独生荣死亦哀。

送康政佥事之四川

明代 杨荣

衣带炉香出禁闱,远持宪节锦城西。九霄劲翮横雕鹗,五夜文光动璧奎。

去路想通秦塞近,高名期与蜀山齐。輶车到处东风暖,桃李阴阴绿满蹊。

题黄璿感螺卷

明代 杨荣

卧冰思王祥,跃鲤怀姜诗。孝行动天地,简册垂光辉。

寥寥数百年,谁能踵前规。黄郎当妙龄,至性超群儿。

祖母忽遭疾,奄奄日沈危。烦渴思食螺,天寒焉得之。

奋然独持筐,竟向南冲池。摄衣破凝冰,引手搜冻泥。

双足任皴裂,寸心坚不移。神明默加相,螺出惊累累。

於焉谢穹昊,拾取盈筐归。石井汲清泉,烹煎进重闱。

苍靥既脱落,素肪光离离。以兹济焦渴,所思幸无违。

喉吻倏流润,体汗生淋漓。飒然肌骨清,豁然心志怡。

不日疾康愈,里闬咸嗟咨。王姜固云远,孝行相与齐。

风声动川蜀,童稚皆周知。一旦擢科第,际会遭明时。

郎署振清风,显陟应有期。勖哉竭忠荩,允矣芳名垂。

题邵宪使凝秀楼

明代 杨荣

草木有灵异,三秀乃为芝。至和资发育,造化孕芝奇。

邵君魁杰士,家住浙水湄。早登黄甲名,声誉即远驰。

绣衣动光彩,白简振霜威。一朝掌外台,风裁善自持。

慈亲既云逝,弃官遂东归。泣血屡欲绝,哀恸无已时。

孝诚动天地,致祥亦其宜。栖居何幽深,础石发光辉。

灵芝光后出,吐艳方葳蕤。肤理益丰润,金彩耀陆离。

岂伊纯孝忱,感召良在兹。父老重嗟叹,流传世所知。

胜事古未有,歌咏宜声诗。永言播清芬,令名千载垂。

驾送总兵官征交阯随侍口号二首 其一

明代 杨荣

大驾宵严出近畿,兹晨遣将讨南夷。金鍪耀日遣旂绕,綵鹢乘风画桨齐。

已见兵威消瘴疠,遥闻黎庶望云霓。从征士卒皆欢跃,应有诗人赋采薇。

杨荣

杨荣

(1371—1440)明福建建安人,字勉仁,初名子荣。建文二年进士。授编修。成祖即位,入文渊阁,令更名荣。多次从成祖北巡及出塞,凡宣诏出令,及旗志符验,必得荣奏乃发。累官文渊阁大学士。永乐二十二年之役,抵达兰纳穆尔河,不见敌,议进止,惟荣与金幼孜言宜班师。帝从之。中途,帝卒。荣与幼孜以去京师远,秘不发丧。仁宗即位,累进谨身殿大学士,工部尚书。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反,荣首请帝亲征。加少傅。正统三年进少师。荣历事四朝,谋而能断。与杨士奇、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卒谥文敏。有《后北征记》、《文敏集》。► 259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