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醉后调时彦

醉后调时彦

明代 杨士奇

久坐倦烦燠,澄景回素商。青冥下湛露,丹桂扬天香。

济济金闺彦,高会白玉堂。和洽谐琴瑟,况复惜时光。

西斋有旨酒,何由共华觞。

诗人杨士奇的古诗

送沈少卿南归 其二

明代 杨士奇

黄菊初花未有霜,锦袍归带御炉香。自缘白首怀桑梓,不为莼鲈忆故乡。

送敬侄

明代 杨士奇

文献传家五百龄,怜渠北郡久飘零。是行好记殷勤嘱,清渭无将混浊泾。

送蒋廷晖致事归临安 其三

明代 杨士奇

两京三十馀年住,家在钱塘旧业残。想见西湖千树雪,岁寒还似昔时看。

晴雨二竹为江西都挥佥汤节题 其一

明代 杨士奇

潇洒渭川风日佳,展图清气满清怀。彩云庭院不相称,最称汤家兰雪斋。

西城宴集

明代 杨士奇

置酒清轩下,衣冠聿来萃。皆我同朝士,各有禄与位。

昩爽趋在公,日夕还未至。属兹岁除暇,一觞聊共醉。

匪徒展间阔,亦复解劬瘁。平生所相好,岂不在名义。

中和诚可则,贪鄙诚可戒。僶勉以自强,前脩庶足跂。

送贝惟学还会稽得此字

明代 杨士奇

高堂双舞衣,日奉慈颜喜。先垄别经时,何堪恋桑梓。

杳杳浙江濆,依依汉川涘。怀往忻已遂,伤离方未弭。

即路有忧欢,去年俱若此。

题竹寄一夔侍讲 其一

明代 杨士奇

翰苑銮坡日月边,五更联辔共朝天。独封青简收金匮,去傍云林作散仙。

题梅寄蒋子夔

明代 杨士奇

别卿四十年,思乡邈万里。朝陪玉堂讲,暮醉金壶醴。

我有一株雪,持用赠君子。置之三径中,清白宛相似。

寄长儿韵语 其二十九

明代 杨士奇

七十春秋雪满颠,都缘子侄苦忧煎。老人在世无多日,愿乞安心了暮年。

李孟昭挽诗

明代 杨士奇

月落城乌啼,风凄寒露繁。轜车戒明发,祖送城南门。

挽者皆丧歌,增我中郁烦。向来相知人,古道子克敦。

荆玉抱贞洁,楚兰含幽芬。周行慎素履,雅义播清文。

表俗赖耆俊,启迪资多闻。德业之所造,诜诜各高鶱。

如何乘化迁,奄忽在兹晨。渺渺东去波,翩翩南飞云。

铭旌望已遥,涕泪空沾巾。

陶氏荣节堂

明代 杨士奇

人生伉俪情,所愿偕白首。二九归陶家,三八为孀妇。

抱持襁中儿,辛苦难具论。矢心只如一,儿大今有孙。

紫凤衔天书,光华见旌表。孙长登科名,更觉门庭好。

皇天佑节义,降福无穷期。永歌荣节堂,聊继柏舟诗。

奉和澹庵少保题梅花韵 其四

明代 杨士奇

岁岁阳和独早回,含冰缀雪晃晴晖。向来止渴人皆重,太息调羹事久稀。

题徐良玉梅花 其一

明代 杨士奇

两度安南奉使来,玉葩曾看岭头梅。由来使者清于玉,不带飞尘半点回。

题富溪山水图 其二

明代 杨士奇

富溪邈在江南曲,水色山光画不如。知有幽人茅舍住,尽抛尘事事樵渔。

画鹑 其一

明代 杨士奇

秋至禾黍熟,霜含枸杞红。鹑衣自有适,潇洒立西风。

题梅花有赠

明代 杨士奇

相见桃源下,相送长淮侧。清谈夜向中,月照蓬窗白。

爱君好心事,况复真颜色。聊赠玉梅花,交情矢无斁。

题弼侄山水

明代 杨士奇

平生端绂侍金闺,万里云山忆故栖。正是江南三月暮,枫林茅舍子规啼。

题彭甥士淳梅花 其二

明代 杨士奇

南溪先生秉高洁,曾乘别驾阖闾城。想像梅花丈人行,须知玉润映冰清。

德州城下题竹寄刘仲兼

明代 杨士奇

谬忝玉堂署,荏苒四十年。始来当壮龄,不觉今皓颠。

水木有本源,谁能忘桑梓。耿耿旦暮心,迢遥七千里。

仰承圣主仁,优诏赐暂归。归来入闾巷,十室已九非。

素交皆下泉,存者才百一。容颜变故常,聆音但彷佛。

岂乏后来者,貌同多异心。鸱枭产凤窠,枳棘生桂林。

感我衰病怀,忧来向谁道。前后左右人,雷同讥我耄。

贤哉吏部孙,夙昔吾所知。居贞而履素,身老心不移。

念我久仳离,时来相慰藉。言必合典则,义不苟取舍。

譬如群飞中,见此五色鸾。又如丛荟中,见此青琅玕。

我行有程期,过别情缱绻。别来未几日,忆子常在眼。

因风寄平安,托此修竹枝。岁晏当来归,永结林下期。

题宾畿弟木石图

明代 杨士奇

少耽木石趣,家与木石邻。清涤涧泉冷,润含山雾春。

应无射虎者,时有斸苓人。

杨士奇

杨士奇

  杨士奇(1366~1444),明代大臣、学者,名寓,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谥文贞,汉族,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杨士奇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 ► 630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