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题脊令图三首 其三

题脊令图三首 其三

明代 杨士奇

清泉白石秋风里,下上和鸣相共怡。比似汤家好兄弟,临岐为赋在原诗。

诗人杨士奇的古诗

送吴寺丞归滁州

明代 杨士奇

白露下梧桐,秋风激砧杵。策马出都城,扬舲越江浦。

朋游皆伫立,望望滁阳路。昨晤恨已迟,晨别嗟何遽。

念君将门子,恬澹如韦布。文藻发篇章,游情在毫素。

前者抚茕嫠,攀辕惜其去。归来官太仆,优游九卿副。

三载畜蕃息,考绩腾令誉。琅琊山水清,周游昔已屡。

归心复遄飞,斯须不相顾。安得往从之,一写予所慕。

吴兴章郎中母挽诗 其一

明代 杨士奇

碧桃庭馆四时春,珠翟云冠五福身。何用瑶池觅金母,水晶宫内有仙人。

寄杨少保 其一

明代 杨士奇

分手东华一月来,画船春水奉恩回。计程定过金陵去,新笋鲥鱼对酒杯。

画鹑 其一

明代 杨士奇

秋至禾黍熟,霜含枸杞红。鹑衣自有适,潇洒立西风。

题彭甥士淳梅花 其二

明代 杨士奇

南溪先生秉高洁,曾乘别驾阖闾城。想像梅花丈人行,须知玉润映冰清。

寄长儿韵语 其二十三

明代 杨士奇

每言臧获皆人子,曾写陶潜训子书。叮咛佳儿与佳妇,莫听谗谮虐无辜。

萧母蒋氏挽诗 其三

明代 杨士奇

孝子南归望白云,麻衣血泪湿纷纷。升堂□□□□看,况复啼乌不忍闻。

元夕观灯诗 其七

明代 杨士奇

花拥鳌峰锦簇棚,蟾光须让九华灯。君王宴坐芙蓉殿,万岁欢声涌颂声。

送刘宪副之四川 其二

明代 杨士奇

圣皇御四海,华夷同一仁。命吏乖抚绥,乃有狂弗驯。

西羌近搆患,边人以忧勤。王师振天讨,旦暮捷奏闻。

丈夫效时用,所重在安民。肃清固职分,僶勉敷阳春。

题杨学士画 其四

明代 杨士奇

十日河流冻不潮,连山一带玉岧峣。不嫌寒气侵人骨,独解骑驴学灞桥。

题戴文进竹雪书房 其二

明代 杨士奇

此君高节净娟娟,况复瑶华相映妍。王子斋居足清兴,定知不棹剡中船。

东川迎养图诗十章

明代 杨士奇

东川之漘,栾栾柏松。君子于行,其乐融融。

栾栾柏松,东川之漘。君子于行,其从彬彬。

首之皤皤,仪之䄡䄡。君子有父,聿来自南。

峨峨翟冠,兰充其祎。君子有母,自南偕来。

君子拜稽,言笑嘻嘻。父母圣仁,不我遐遗。

维父与母,眉寿而康。维兄与弟,左右扶将。

行其野矣,有桑有麻。入其邑矣,有弦有歌。

奕奕高堂,式燕以嬉。匪直孝恭,其施孔宜。

凡厥庶民,各有所生。孰时观之,弗感而兴。

懿是孝德,有肇有循。肆庸作歌,以告厥民。

送金少卿祭扫南归

明代 杨士奇

去年奉敕我还乡,今年奉敕卿还乡。我违乡国四十载,卿违乡国三十霜。

仕者还乡总□□,卿逢故旧当尽情,明年春风朝北京。

题竹送民则弟南归 其五

明代 杨士奇

匡山先生乡达尊,临川道学有渊源。脩齐堂上遗书在,莫负青春细讨论。

题张子素梅 其二

明代 杨士奇

方传家世千金秘,功熟神仙九转丹。一室太和春意满,梅花香里不知寒。

芳树曲

明代 杨士奇

阳和二月时,列树发葳蕤。凝辉映绮阁,飘香度锦帷。

蝶戏栖浮蕊,莺响隐高枝。芳华今若此,千春亦不移。

送聂教谕赴贵州

明代 杨士奇

往与子别者,乃在江汉湄。江汉日夜流,岁月忽如驰。

相思隔川岳,于今已十期。子家清江曲,夙有温厚资。

少小入乡校,育德穷书诗。中岁登成均,鸿鹄摩天涯。

金石恊其音,佩玉昭其仪。拜为博士官,小试百里师。

诜诜游学徒,左右侍皋比。成德与达才,造就咸适宜。

九载绩用成,入奏趋彤墀。升迁荷荣宠,欣欣遂其私。

职不踰文教,出不越皇畿。明晨整行装,王程讵能违。

嗟子契阔怀,慰悦宜在兹。终焉乖所愿,坐以职务縻。

过门弗及迓,出祖弗及追。引望池阳峰,曷慰中渴饥。

幸逢熙明运,会合谅有时。惟应保贞素,迟暮以为期。

题徐义副使景齐卷 其一

明代 杨士奇

绣廌为衣铁作冠,森沉柏府凛霜寒。騑騑四牡遵周道,会得声华久远看。

题杨宗勖所藏赵仲穆小画 其二

明代 杨士奇

林外青山山下溪,白云翠浪晃荆扉。画图自是江南趣,身恋君恩独未归。

题竹送康叔圭郎中之南京刑部 其二

明代 杨士奇

十年簪绂住京师,朝退看书不下帷。今日南行何以赠,一枝如玉岁寒期。

杨士奇

杨士奇

  杨士奇(1366~1444),明代大臣、学者,名寓,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谥文贞,汉族,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杨士奇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 ► 630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