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广武怀古

广武怀古

唐代 杨浚

河水城下流,登城望弥惬。海云飞不断,岸草绿相接。
龙门无旧场,武牢有遗堞。扼喉兵易守,扪指计何捷。
天夺项氏谋,卒成汉家业。乡山遥可见,西顾泪盈睫。

诗人杨浚的古诗

九月十四日游台阳十六日抵安平家楚荣镇军招驻署中夜谈有感

唐代 杨浚

又作卢敖汗漫游,雄风相送海山头。衣冠衮衮成嚣市,椰竹萧萧近暮秋。

且向穷荒寻礼乐,敢将长揖傲公侯。年来我已然犀倦,为语支祁不用愁。

寄吴霁轩军台阳 其二

唐代 杨浚

百战功成汗马劳,牙幢西折等鸿毛。栋梁共惜清时弃,薏米原难俗议逃。

大海潆洄存一柱,秋风憔悴感同袍。新从幕府读诗句,尚为丹青数鄂褒。

寄吴霁轩军台阳 其一

唐代 杨浚

畏途早唱慎风波,其奈中流荡漾何。竟累平原弹铗好,最伤乐毅谤书多。

雨云世态真如土,石火人情一刹那。终有天王明圣在,扁舟何必办渔蓑。

欧阳文忠公生日绘像祀于郑稼田观察之竹西亭

唐代 杨浚

醉翁亭上文章伯,七百年来无此客。泉香酒冽溪鱼肥,山川一一都生色。

我从海外遥称觞,图公容猊如生觌。竹西位置非偶然,主人乃公之远戚。

当年遗表借海神,爪痕宛在泷冈石。瀛壖解事读奇文,妇孺犹能师画荻。

公也相逢笑口开,天生书剑吾侪役。故人范韩不得意,西谣一曲嗟何益。

逢山旧侣有小宋,袖中七论驱戎狄。椽独双行且著书,与公风月谈今夕。

送陈省三舍人望曾归台湾 其一

唐代 杨浚

同是凤凰池上客,客中相送又重阳。疏星淡月觚桡梦,执手他乡话旧章。

澎湖吊古歌

唐代 杨浚

河山半壁足千古,海上孱王留片土。三十六屿邸苑开,蛎滩咫尺生风雨。

忆昔千艘金厦来,七年监国胡为哉。将军骑鲸去不返,空令赋手歌大哀。

扁舟块肉今已矣,大难孤注称天子。自古蛟龙失水愁,岂知燕雀处堂喜。

一封降表落中原,萧萧椰竹谁招魂。丁字门前挂明月,忽闻岙树啼饥猿。

同时更有五妃泣,桂子山荒断碑立。玉鱼寂寞尚人閒,西流一角看日入。

吁嗟乎,田横穿冢五百人,至今绝岛争嶙峋。桑田三浅无复道,付与渔郎来问津。

送陈省三舍人望曾归台湾 其二

唐代 杨浚

沧海横流百事非,腥风吹水上人衣。鱼龙变幻天何极,独棹扁舟看落晖。

论次闽诗

唐代 杨浚

饥驱终岁诗为命,曾向金陵卖卜来。缶灶席床尘迹遍,榜扉佣作亦堪哀。

施云舫舍人士洁

唐代 杨浚

海东拥一砚,皋比亦足豪。时哉易白头,逝水看滔滔。

春明强别后,九日思题糕。少年当努力,为底名山逃。

淡水南北各有八景且多牵强足成者庚午1870十月 ...

唐代 杨浚

梯田直上有高冈,天外盘回集凤凰。何处赤城盘火伞,此閒碧海近榑桑。

平沙一片开秋狝,古木千丛挂夕阳。料理诗情应更远,且收馀绮入奚囊。

李汝洲三尹观涛

唐代 杨浚

沧海横流一棹还,狂歌曾识旧时颜。鬓丝禅榻茶烟后,腰鼓重烦说对山。

除夕祀长恩

唐代 杨浚

未贺参元失火书,多君呵护喜何如。频年琴剑惭奔走,此夕杯盘慰起居。

入抱不曾辜万轴,感时长与惜三馀。海天一笑吾何幸,徐福归舟正岁除。

郑稼田观察如梁

唐代 杨浚

旅食北郭园,款洽真弟兄。茅龙更三椽,西山爽气迎。

东瀛论门地,乐善公多评。多功能寡过,可以慰平生。

陈镜河舍人澄清

唐代 杨浚

药阶旧侣渐凋零,待漏曾同数晓星。早脱朝衣成小隐,田园生计付东溟。

广武怀古

唐代 杨浚

河水城下流,登城望弥惬。海云飞不断,岸草绿相接。
龙门无旧场,武牢有遗堞。扼喉兵易守,扪指计何捷。
天夺项氏谋,卒成汉家业。乡山遥可见,西顾泪盈睫。

王香洲茂才衡之

唐代 杨浚

羲献家风一字排,购书入市日为怀。画叉我更思摩诘,琴录今难遇伯喈。

赠吴霁轩军门光亮

唐代 杨浚

百丈楼船夜枕戈,将军下濑七鲲过。醇醪共饮思公瑾,薏苡何伤谤伏波。

缓带羡能文字乐,连床喜得弟兄多。京华冠盖如相讯,为语南中有牧颇。

赠陈悦樵处士 其二

唐代 杨浚

天风吹水幻千沤,蜃气楼台日夜浮。我且掉头归去也,故山傥足稻粱谋。

寄林巽甫观察维让

唐代 杨浚

除夕枋桥夜,相邀共守岁。连云看筑场,猫迎兼虎祭。

别后感书来,累多伤时势。结轖使义衷,忽恸卜式逝。

严怀谷司马同年招饮赋赠

唐代 杨浚

长沙光禄称吾师,贡登王室罗瑰奇。十年读礼王跧伏,更得左伯相携持。

叩门访友道衷曲,邀我校书陪天禄。延陵季子及周侯,日夕下上云龙逐。

一朝衔命驰秦关,羽书告捷歌刀环。人生壮游须万里,来看海外三神山。

凤皇冈下逢严助,怀人历历洞庭树。多君樽酒特地开,纵谈如读元虚赋。

千秋文字归鼎钟,公也大笔抉苍穹。吉金乐石供搜讨,掎摭星宿昌黎功。

嗟余风尘把臂晚,匆匆又载扁舟返。侧闻途民鼓腹歌,万家都饱芋田饭。

杨浚

杨浚

《全唐诗》收其《送刘散员赋得陈思王诗明月照高楼》诗1首,小传云为“贞观时人”。按此诗出《文苑英华》卷二八五。从同唱诸人事迹看,此诗应为隋时作。其人是否入唐,尚无确證。► 33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