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十亩之间

十亩之间

宋代 安道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安道十亩之间译文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在一片很大很大的桑园里,年轻的姑娘们采桑多悠闲,她们一道唱着歌儿回家转。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在相邻一片很大的桑园里,漂亮的姑娘们采桑多悠闲,她们一起说说笑笑往家转。

安道十亩之间注释

十亩之间:指郊外所受场圃之地。
桑者:采桑的人。闲闲:宽闲、悠闲貌。
行:走。一说且,将要。
泄(yì)泄:和乐的样子;一说人多的样子。
逝:返回;一说往。

安道十亩之间赏析

  魏国地处北方,“其地陋隘而民贫俗俭”(朱熹语)。然而,华夏先民是勤劳而乐观的,《魏风·十亩之间)即勾画出一派清新恬淡的田园风光,抒写了采桑女轻松愉快的劳动心情。
  夕阳西下,暮色欲上,牛羊归栏,炊烟渐起。夕阳斜晖,透过碧绿的桑叶照进一片宽大的桑园。忙碌了一天的采桑女,准备回家了。顿时,桑园里响起一片呼伴唤友的声音。人渐渐走远了,她们的说笑声和歌声却仿佛仍袅袅不绝地在桑园里回旋。这就是《十亩之间》展现的一幅桑园晚归图。
  以轻松的旋律,表达愉悦的心情,这是《魏风·十亩之间》最鲜明的审美特点。首先,这与语气词的恰当运用有关。全诗六句,重章复唱。每句后面都用了语气词“兮”字,这就很自然地拖长了语调,表现出一种舒缓而轻松的心情。其次,更主要的是它与诗境表现的内容相关。诗章表现的是劳动结束后,姑娘们呼伴唤友相偕回家时的情景。因此,这“兮”字里,包含了紧张的劳动结束后轻松而舒缓的喘息;也包含了面对一天的劳动成果满意而愉快的感叹。诗句与诗境、语调与心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所谓动乎天机,不费雕刻。《诗经》的另一篇《周南·芣苢》,也主要写劳动的场景和感受。但由于它刻画的劳动场景不同,诗歌的旋律节奏和审美情调也不同。《周南·芣苢》写的是一群女子采摘车前子的劳动过程,它通过采摘动作的不断变化和收获成果的迅速增加,表现了姑娘们娴熟的采摘技能和欢快的劳动心情。在结构上,四字一句,隔句缀一“之”字,短促而有力,从而使全诗的节奏明快而紧凑。《魏风·十亩之间》与《周南·芣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并成为《诗经》中在艺术风格上最具可比性的两首劳动歌谣。前人评《魏风·十亩之间》“雅淡似陶”(陈继揆《读风臆补》)。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确写道:“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但前者充满了姑娘的轻松欢乐,后者则蕴含着陶公的闲适超然;前者明快,后者沉郁,貌似而神异。

安道十亩之间鉴赏

  魏国地处北方,“其地陋隘而民贫俗俭”(朱熹语)。然而,华夏先民是勤劳而乐观的,《魏风·十亩之间)即勾画出一派清新恬淡的田园风光,抒写了采桑女轻松愉快的劳动心情。
  夕阳西下,暮色欲上,牛羊归栏,炊烟渐起。夕阳斜晖,透过碧绿的桑叶照进一片宽大的桑园。忙碌了一天的采桑女,准备回家了。顿时,桑园里响起一片呼伴唤友的声音。人渐渐走远了,她们的说笑声和歌声却仿佛仍袅袅不绝地在桑园里回旋。这就是《十亩之间》展现的一幅桑园晚归图。
  以轻松的旋律,表达愉悦的心情,这是《十亩之间》最鲜明的审美特点。首先,这与语气词的恰当运用有关。全诗六句,重章复唱。每句后面都用了语气词“兮”字,这就很自然地拖长了语调,表现出一种舒缓而轻松的心情。其次,更主要的是它与诗境表现的内容相关。诗章表现的是劳动结束后,姑娘们呼伴唤友相偕回家时的情景。因此,这“兮”字里,包含了紧张的劳动结束后轻松而舒缓的喘息;也包含了面对一天的劳动成果满意而愉快的感叹。诗句与诗境、语调与心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所谓动乎天机,不费雕刻。至此,读者自然联想起《周南·芣苢》,它也主要写劳动的场景和感受。但由于它刻画的劳动场景不同,诗歌的旋律节奏和审美情调也不同。《芣苢》写的是一群女子采摘车前子的劳动过程,它通过采摘动作的不断变化和收获成果的迅速增加,表现了姑娘们娴熟的采摘技能和欢快的劳动心情。在结构上,四字一句,隔句缀一“之”字,短促而有力,从而使全诗的节奏明快而紧凑。《十亩之间》与《芣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并成为《诗经》中在艺术风格上最具可比性的两首劳动歌谣。前人评《十亩之间》“雅淡似陶”(陈继揆《读风臆补》)。陶渊明《归园田居》确写道:“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但前者充满了姑娘的轻松欢乐,后者则蕴含着陶公的闲适超然;前者明快,后者沉郁,貌似而神异。
  对《十亩之间》诗旨的阐释,除《毛诗序》政治附会性的“刺时”说之外,尚有苏辙的“偕友归隐”说和与之相近的方玉润的“夫妇偕隐”说。其实,这是隐然有“归隐”意识的读者,有感于诗中描绘的田园风光,而生发的创造性想像,不是基于诗歌文本的客观阐释。此外,今人尚有主“情诗恋歌”说的,即把“行与子还”、“行与子逝”,解释为姑娘招呼自己的情侣一同走。这则是由于“子”字意义的含混而造成的阐释的歧解。细味全诗,诗章展示的是一幅采桑女呼伴同归的桑园晚归图。

安道十亩之间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主旨与背景,历来有多种观点。《毛诗序》云:“《十亩之间》,刺时也。言其国削小,民无所居焉。”另外还有人主张“情诗恋歌”说,即把“行与子还”、“行与子逝”,解释为姑娘招呼自己的情侣一同走。而今人多解此诗为描写采桑女偕伴而归时的诗歌。

诗人安道的古诗

思文

宋代 安道

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菲尔极。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

续梅花百咏 其二十二 簪梅

宋代 安道

美人谁不爱簪花,簪得梅花兴更赊。螺髻梳成春色拥,一枝香影鬓边斜。

赠傅应台中丞自江右移镇关中二首 其二

宋代 安道

秦中花鸟旧来那,比岁春风半入河。陛下宵衣西顾切,诸军卧甲北征多。

应知赤舄能分陜,不待楼船已伏波。慎勿轻驰太原卒,边人久唱陇西歌。

乞梨

宋代 安道

张果出李园,有实大如斗。拟须青女熟,不奈飞廉吼。

料因秋草间,磊砢骊珠走。磨刀垂馋涎,伫立待一剖。

府试中元观道流步虚(一作殷尧藩诗)

宋代 安道

玄都开秘箓,白石礼先生。上界秋光静,中元夜景清。
星辰朝帝处,鸾鹤步虚声。玉洞花长发,珠宫月最明。
扫坛天地肃,投简鬼神惊。倘赐刀圭药,还成不死名。

渔家傲·抛却俗情缰锁解

宋代 安道

抛却俗情缰锁解。般般放下身轻快。绝尽尘情忘世态。无人采。本来一点常安泰。处处唯求真自在。谁能出货图人卖。不是闲神并鬼怪。无相碍。何劳盘果香烟赛。

山村书事

宋代 安道

青山历历水粼粼,望眼空明诗料新。雅背日妍初过雨,马蹄风软不惊尘。

馔无肉味知城远,邻有书声爱俗淳。明日江头重问渡,野人笑我是知津。

北台眺望

宋代 安道

绝磴摩群峭,高寒逼斗宫。钟鸣千嶂外,人语九霄中。

朔雪晴犹积,春冰暖未融。凭虚看陆海,此地即方蓬。

奉和武帝三教诗

宋代 安道

心源本无二,学理共归真。四执迷丛共,六味增苦辛。

资缘良杂品,习性不同循。至觉随物化,一道开异津。

大士流权济,训义乃星陈。周孔尚忠孝,立行肇君亲。

老氏贵裁欲,存生由外身。出言千里善,芬为穷世珍。

理空非即有,三明似未臻。近识封歧路,分镳疑异尘。

安知悟云渐,究极本同伦。我皇体斯会,妙鉴出机神。

眷言总归辔,回照引生民。顾惟惭宿植,邂逅逢嘉辰。

愿陪入明解,岁暮有攸因。

经龙潭故里

宋代 安道

青山望不极,古木下斜阳。野水呼船渡,村醪倩客尝。

亲朋俱旧识,富贵两相忘。好约诸年少,看花引兴长。

咏苔

宋代 安道

翠色遥连薜荔阴,红尘一点未能侵。红泥曾上登山屐,带雨常缘挂壁琴。

曲径蜗蜒凝处湿,閒庭鹤迹印来深。青钱满地从教拾,难当游人贳酒金。

匮田

宋代 安道

江边有田以匮称,四起封围皆力成。有时捲地风涛生,外禦冲荡如严城。

大至连顷或百亩,内少塍埂殊宽平。牛犁展用易为力,不妨陆耕与水耕。

长弹一引彻两际,秧垄依约无斜横。旁置瀽穴供吐约,水旱不得为亏盈。

素号常熟有定数,寄收粒食犹囷京。庸田有例召民佃,三年税额方全徵。

便当从此事修筑,永护稼地非徒名。吾生口腹有成计,终焉愿作江乡氓。

秋闺怨诗

宋代 安道

斜光隐西壁,暮雀上南枝。风来秋扇屏,月出夜灯吹。

深心起百际,遥泪非一垂。徒劳妾辛苦,终言君不知。

题东方朔图

宋代 安道

我即是东方朔,王母蟠桃手曾摘。三母年开花结实不为迟,银箭壶中方一刻。

黄金白玉梦境迷,世间那有偷桃客。

题张子正观察溪风亭二首

宋代 安道

亭临流水上,地接古城隈。
日永檐楹静,春深锦绣开。
鸥随清漾远,风杂乱香来。
怀咏北山檄,招邀翠作堆。

江南好 对月

宋代 安道

看明月,拜罢起徘徊。花影纷筛人影悄,虫声断续漏声催。

珠露滴苍苔。

宫怨 其一

宋代 安道

逐队彤庭数载间,何曾两度侍宸班。略胜远嫁胡沙去,才得君王一动颜。

儗汉末小乐府九首 其三 四出钱

宋代 安道

五铢牛白腹,新成四出文。姹女虽工数,人先散若云。

多丽 次李漱玉韵咏白菊

宋代 安道

忆秋宵,画堂深处帘垂。映初三、弓蟾新浴,明珠仙掌凝肌。

彷佛似、何郎傅粉,也得使、南部低眉。露浥英娇,霜涵蕊嫩,霞褒雪蕴紫绡奇。

料湖上、琴书共载,螺髻淡妆宜。疏镫畔、银钿细卜,莫妒酴醾。

记瑶台、相逢月下,绣屏相对人依。寄悠思、惯传郢曲,逞佳色、重和陶诗。

晚节留香,西风却瘦,多情犹恋旧丰姿。赢自惜、玉颜未褪,还似少年时。

知谁伴、九华清影,拾梦茅篱。

赖氏庄 其一

宋代 安道

闻乱抛城市,迁家就友生。数间茅屋老,十里稻畦清。

处处花依壁,家家竹作城。呻吟吾不恶,閒步看秋耕。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