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终南

终南

宋代 安道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

安道终南译文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终南山上有什么?有山楸来有梅树。有位君子到此地,锦绣衣衫狐裘服。脸儿红红像涂丹,莫非他是我君主?
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


安道终南

终南山上有什么?有棱有角地宽敞。有位君子到此地,青黑上衣五彩裳。身上佩玉响叮当,富贵寿考莫相忘。

安道终南译文二

终南山上有什么?有山楸来有梅树。有位君子到此地,锦绣衣衫狐裘服。脸儿红红像涂丹,那是我的君王啊。

安道终南

终南山上有什么?有棱有角地宽敞。有位君子到此地,青黑上衣五彩裳。身上佩玉响叮当,到寿命终结也忘不了。

安道终南

注:在此“也哉”可用语助词解,而且“也”的其他用法中一般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当或许的可能。考为寿命终结和长寿的意思,这样就形成了本诗的不同理解模式。

安道终南

注释
终南: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市郊外。
条:树名,即山楸。材质好,可制车板。
锦衣狐裘:当时诸侯的礼服。《礼记·玉藻》:“君衣狐白裘,锦衣以裼之。”
渥(wò):涂。丹:赤石制的红色颜料,今名朱砂。
纪:山角。堂:山上宽平处。朱熹《诗集传》:“纪,山之廉角也。堂,山之宽平处也。”一说纪和堂是两种树名,即杞柳和棠梨。
黻(fú)衣:黑色青色花纹相间的上衣。绣裳:五彩绣成的下裳。当时都是贵族服装。
将将:同“锵锵”,象声词。
考:高寿。亡:通“忘”。

安道终南鉴赏

  关于这首诗作者身份的推测,前人有两种说法:其一,秦大夫所作。《诗序》以为“(襄公)能取周地,始为诸侯,受显服,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以戒劝之”。其二,周遗民所作。方玉润《诗经原始》云:“此必周之耆旧,初见秦君抚有西土,皆膺天子命以治其民,而无如何,于是作此。”其最有力的推断即是“其君也哉”一句。严粲《诗缉》云:“‘其’者,将然之辞。‘哉’者,疑而未定之意。”此句意为:“这个人将成为我们的君主吗?”方玉润说:“秦臣颂君,何至作疑而未定之辞,曰‘其君也哉’,此必不然之事也。”理由较充足,可信为周遗民之作。现代有的研究者认为是终南山的姑娘,对进山的青年表示爱慕之心而作,亦别开生面,可备参考。 又关于此诗究竟是“美”还是“戒”,前人亦意见不一。朱熹《诗集传》主“此秦人美其君之词”,姚际恒亦肯定“有美无戒”。而《诗序》的总体评价是:“《终南》,戒襄公也。”方玉润则以为此诗“美中寓戒,非专颂祷”。从诗的实际情况来看,方氏所见较为平允。
  诗的“美”,最主要是赞颂秦公的容颜、服饰和仪态。两章诗都对“君子”的来到表示出敬仰和赞叹的态度。那君子的脸红润丰泽,大有福相。那诸侯的礼服,内里狐白裘,外罩织锦衣,还有青白相间斧形上装和五次斑斓的下裳,无不显得精美华贵,熠熠生辉。诗中对秦公的衣着有着一种新鲜感,不像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秦公也像是在炫耀华服似的,在在证明这确是秦襄公被始封为诸侯而穿上显服的情景。《史记·秦本纪》:“(周)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歧以西之地。其子文公,遂收周遗民有之。”诗大约就作于那时期。除了服装外,诗还写到了饰物的佩声锵锵,那身上琳琅的美玉挂件叮当作响,音韵悦耳。这就见出诗所描摹的形象是动态的,行进中的,仿佛让人感觉到秦公步履雍容来到终南山祭祀行礼。诗通过视觉、听觉形象的勾勒,至少在外观上透出富贵气派和令人敬仰感。
  至于作者所代表的周遗民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似乎不像外在敬意那样简单,两章末尾各有一句耐人寻味的结语。第一句是“其君也哉”,从那惊疑不定的揣测口吻中,显出忐忑不安忧喜参半的复杂心情。新君降临一方,旧地遗民自有前途未卜的紧张心理,这很真实自然。第二句是“寿考不忘”,意谓:秦君哪,你富贵寿考,但最终不要忘记这里曾是周王的土地和百姓呵!将祝福、叮咛、告诫、期望种种难以直言的心境委婉托出。辨味这两句,诗确实是意存劝戒,希望秦君是明君,而不是暴君。至于为什么那么含蓄婉曲,汪中《述学·释三九》说:“周人尚文,君子之于言不径而致也,是以有曲焉。”倒是较为圆通的。不过,最主要的恐怕还是不便直说。
  最后看看两章诗的起兴有何意味。首先,周民搬出引以为豪的周地名山起兴,显示了王都之民的身分和某种程度的优越感,也可使初来乍到的秦公不至小觑他们。就此意义而言,或有借当地名胜以壮胆撑门面的虚荣心理吧。其次,更为重要的是,终南山又名中南山,巍峨险峻,为万众仰慕。《尚书·禹贡》:“终南悖物。”《左传·昭公四年》:“荆山、中南,九州之险。”皆指此山。终南山有丰富的物产,尤以根深叶茂的林木为代表。还有宽衍险奥气象万千的山势。这些表面物象,明眼人都不难看清。那么作者何以要如数家珍不惜饶舌呢?一层意思是以隆崇的终南山,暗寓对秦公尊严身分的褒扬,有以伟物兴伟人的奉承之意。另一层意思是让秦公好好思忖一下:你真的能像终南山一样的受人尊崇吗?你只有修德爱民,不负众望,才能与名山的地位相媲美。正如后世曹操《短歌行》诗所云:“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其寓戒于颂一石两鸟的用意非常含蓄巧妙。
  而另一解,诗只是对主君的赞扬。纵观秦风各部与其他各师不同不是大多言色,如果按本诗前文到最后的意思承接来看只是对秦君的赞扬,参照朱熹《诗集传》主“此秦人美其君之词”,姚际恒亦肯定“有美无戒”,可以解释为第二种。

安道终南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作者身份的推测,前人有两种说法:其一,秦大夫所作。《毛诗序》以为“(襄公)能取周地,始为诸侯,受显服,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以戒劝之”。其二,周遗民所作。

诗人安道的古诗

偈颂五十一首 其四十九

宋代 安道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冻杀无位真人,走入冰池里浴。

春雨聚朋有感

宋代 安道

细雨泥滑滑,春阴思冲冲。呼童炙海错,款客话东风。

莺语软犹涩,花容腻转慵。苔黏双屐折,诗迸一樽同。

旧竹栖祥凤,新雷起卧龙。好友会不数,良夜苦难逢。

杯盘已狼籍,山树半茏葱。待晓晴明发,阳和播九重。

咏地瓜 其三

宋代 安道

味比青门食更甘,满园红种及时探。世间多少奇珍果,无补饔飧也自惭。

清河阻风

宋代 安道

淮浦清河三日住,北风高浪可怜生。鱼龙远水深疑斗,星斗中天迥觉明。

永夜乡山频入梦,谁家船笛更飞声。微名顾我堪惭叹,六月携家万里行。

晨晦

宋代 安道

终朝无所见,茫茫烟雾侵。
白日不相照,何况他人心。
枯梅依古壁,寒鸟度高岑。
静坐孤窗中,幽响成哀吟。
春水一已平,杨柳一已深。
故物无遗迹,萧条风入林。

话竹庵守岁

宋代 安道

孤灯禅榻两相支,风晓长松雪压篱。穷惯不劳送五鬼,罪缘终合骂三尸。

一年将尽怜杯滴,万事无成泣鬓丝。深感乞钱苏司马,拟随春屐问时时。

杂题画 其十四 楚山图

宋代 安道

罗含宅前春水生,一柱观头黄鸟鸣。吴船多上荆门路,我欲因之万里行。

夜发吴城渡

宋代 安道

秋风江上生,秋月渡头明。
人地籁俱寂,水天心共清。
一双斜阁櫓,二百顺流程。
已泊还佳寐,城头劣四更。

六十自遣二首 其二

宋代 安道

大陆龙蛇夏变夷,出门一步路岖崎。关津严诘浑如盗,貔虎横行是可儿。

谄笑胁肩时务识,危言强项众人嗤。苟全性命于馀劫,敢浼亲朋进玉卮。

偈颂二十九首 其十六

宋代 安道

终日分别,只是分别自心。堪笑念彼观音力,毕竟还著于本人。

黄头老衲,有理难伸。为什么有理难伸,贼是家亲。

和忠佑庙咏韩木韵

宋代 安道

死生种木昉于唐,木到于今色倍苍。有大才名蜀相柏,无穷教思召公棠。

人怀遗爱谁甘斧,天鉴孤忠不忍霜。愿与灵株长不朽,韩山山上一炉香。

绍熙庚戍中秋后三日拜张于湖墓

宋代 安道

古冢谁来香一瓣,断蓬衰草自斜阳。
至今唯有文章骨,埋入幽泉土也香。

大清门谢恩

宋代 安道

星月荧辉宫漏鸣,千官济济已鸣盈。遗规丰沛思源本,清奏箫韶和圣明。

翔凤楼前双阙迥,飞龙阁外五云平。嵩呼应入深宫听,不数流莺绕禁城。

读陆云西志供定城墓有感书呈子勉总干三首

宋代 安道

一艇东来公已仙,午天花柳为谁妍。
深培根本存生意,把握春风有阿连。

叔能见过

宋代 安道

度岭千峰阔,沿溪一径微。山寒花发晚,村迥客来稀。

强饮酬佳节,悲歌送夕晖。平生爱欢聚,衰病与心违。

凌虚台看云戏柬内子

宋代 安道

残月依依傍檐坠,沙弥雅识山人意。
林端弥起濂溪云,石貌泉声愈清媚。
海门日上天镜开,罡风吹至凌虚台。
莲花庵前白鹿卧,芙蓉万朵姗姗来。
云来我与僧相失,心知我向西峰立。
云行山住我依然,回头但见僧衣湿。
人间见云不见天,山头弄云如白绵。
有心携得云归去,把与山事作被眠。

屠纬真挽词二首 其一

宋代 安道

眼前泡影总堪伤,佞佛祈仙亦渺茫。啸馆未残经宿火,夜台先度五更霜。

优昙证偈惊秋早,鹤驭传书恨海长。从此英雄俱撒手,寝门一哭泪千行。

入白芒朱陂

宋代 安道

岸岸溪流急,山山篁竹多。盘回遵石径,迤逦度松坡。

深岭皆宜木,高田亦种禾。唤鸠梅雨暗,飞燕麦天和。

池卜晴蛙语,村防夜虎过。稍看民乐土,还苦吏催科。

世事关愉戚,生涯学醉歌。清溪足鲂鲤,吾欲买渔蓑。

鹧鸪天十九首 其一

宋代 安道

浅逗深情一笑钟。低头花面几番红。小楼不寐听春雨,绣户斜开漏晓风。

轻忍别,再难逢。天涯芳草梦谁同。蓝桥空惹相思约,只与萧郎陌路中。

赐知贡举晁迥

宋代 安道

礼闱选士古称难,都为陞沉咫尺间。
较艺清时公道在,抡材应得惠人寰。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