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伐柯

伐柯

宋代 安道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安道伐柯译文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怎么砍伐斧子柄?没有斧子砍不成。怎么迎娶那妻子?没有媒人娶不成。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砍斧柄啊砍斧柄,这个规则在近前。要想见那姑娘面,摆好食具设酒宴。

安道伐柯注释

注释
伐柯:砍取做斧柄的木料。《说文解字》:柯,斧柄也;伐,击也,从人,持戈。
匪:同“非”。克:能。
取:通“娶”。
则:原则、方法。此处指按一定方法才能砍伐到斧子柄。
觏(gòu):通“遘”,遇见。
笾(biān)豆有践:在古时家庭或社会举办盛大喜庆活动时,用笾豆等器皿,放满食品,整齐地排列于活动场所,叫做笾豆有践。此处指迎亲礼仪有条不紊。笾,竹编礼器,盛果脯用。豆,木制、金属制或陶制的器皿,盛放腌制食物、酱类。

安道伐柯鉴赏

  《国风·豳风·伐柯》是首男子新婚燕尔时所唱的歌,描述了他婚姻的美满。首章明白告诉读者:媒妁是使两人好合的人。男女双方的结合,要有媒人从中料理,婚姻才得以成功。作者说得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其道理就像做个斧柄那样简单明白,兴中有比,比喻浅显易懂。
  诗的第二章赞美了新婚的妻子,但奇怪的是,一不赞其年轻貌美,二不言其和顺温柔,独独说“笾豆有践”,赞赏其善于料理祭祀宴飨事宜。这是很值得注意的。
  “我觏之子,笾豆有践”,男子很兴奋地看到,他的新婚妻子料理宴席祭祀有经验。封建社会里,娶妻是以祖宗“血食”、延绵家族为目的,因而理想的女人不是貌美、健康,能生儿育女,而是能够辅佐宴飨祭祀。“椒聊之实,蕃衍盈升。”“椒聊之实,蕃衍盈掬。”(《国风·唐风·椒聊》)暗示这位女子的外貌,是一个多子多孙的美女子。
  诗中的男主人公满心欢喜因为娶这样的女子为妻。他郑重提出“笾豆有践”这一点并因此而满心欢喜,宣布其婚姻的美满。认为只有懂得笾豆之事,才真正“宜其室家”。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了封建的伦理观念、宗法观念已经渗透到婚姻生活中,成为衡量爱情是否美满的准则了。
  此诗从语义上分析,有两重意义,一是文本的表层语义,二是作为引申隐喻的深层语义。
  从文本语义来说,《伐柯》以砍伐一支合适的斧头柄子作比喻,说男子找一个心目中的妻子,如斧头找一支合适的柄子一般,要有一定的方法程序,也要有媒人、迎亲礼等基本的安排。男子心中的得意,情绪的兴奋,都凝聚在这首自得自悦的欢歌中。在古代诗歌中,常以谐音示意。“斧”字谐“夫”字,柄子配斧头,喻妻子配丈夫。诗中所说“匪媒不得”“笾豆有践”,也是具体地写出古时娶妻的过程:媒人两家介绍牵线,最后双方同意,办了隆重的迎亲礼仪,妻子过门来。这是中国古代喜庆民俗的场景,也表示中国人对婚姻大事的严肃重视。
  从引伸隐喻义来说,重点落在“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这两句诗上。此处的伐柯,已经不是丈夫找妻子那样狭义的比喻,而是广义地比喻两种事物的协调关系:砍伐树枝做斧头柄,有斧与柄的协调关系;做其他事情,也有两方面的协调关系。要协调两方面的关系做到好的柄子配上好的斧头,那就不能背离基本的原则方法(“其则不远”)。如果砍下的枝条歪七扭八,过粗或过细,都不能插进斧头眼中,成为适手的斧柄。砍取斧柄,要有一定的要求、原则、方法。那么,协调一件事物或一种活动的双方,也要有一定的要求、原则、方法。从具象的斧与柄的关系,上升到抽象的一体两面的关系,这个比喻就有了广泛的意蕴,启示了一个事物发展的共同规律:按一定原则才能协调。后人常用“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来表示有原则的协调关系,来引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活动,就是从广义的比喻性来理解这两句诗的。
  这首诗还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思想:一方面强调“匪斧不克”、“匪媒不得”,因为运动变化需要一个中介,所谓“自内出者无匹不行”,或如阳明子所言“天下未有不履其事而能造其理者”。另一方面又主张不能心外求理,“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运动变化的根源在于自身,外面的中介只是“应”,“感”才是运动变化的主宰,或云“自外至者无主不止”。整首诗是在阐述《易传》“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的道理,前半部分说“无平不陂”,后半部分说“无往不复”。
  此诗歌者采取了设问的方式,从最浅显的比喻入手,言简意赅,形象鲜明,把娶妻必须行媒的道理说得很明确、很具体,给人一种不可置疑的印象。诗意单纯明朗,语言朴素自然。在一问一答的陈述中,歌者那喜形于色的情态也跃然纸上。由于此诗说到娶妻要有媒妁之言,再加上“伐柯”的比喻朴素明朗,浅显易懂,后世遂以“伐柯”“伐柯人”称作媒人,称替人做媒为“作伐”“伐柯”“执柯”。

安道伐柯创作背景

  从此诗字面意思来看,这是一首迎亲之歌。先秦时代是中国传统婚姻文化的形成时期。许嘉璐就曾经在《先秦婚姻说略》中将这一时期称为婚姻问题的“过渡阶段”。周公制礼,用以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媒妁的沟通获得父母同意后,才能形成双方的婚约。

诗人安道的古诗

南乡子八首 其七

宋代 安道

明月照当头。几度人生此愿酬。指问红阑生影转,回眸。

生影何如我影稠。

联句上层楼。一字珠玑刻骨搜。索笑寻诗清梦里,悠悠。

爱月重帘不下钩。

仙人望月濯足

宋代 安道

夜静山空月半弯,挽衣垂足涤潺湲。
无人领此深深意,别向壶中更觅天。

咏怀三十首 其六

宋代 安道

始吾七龄时,宴息思天道。精虑入窈冥,玄夜漫浩浩。

因念死生情,划焉动中懆。人生既有终,神仙讵私好。

所期访真诀,炼药驻玉貌。焉知五十秋,未得展怀抱。

弹剑将远游,沉忧彻苍昊。

淳熙十六年皇后册宝十三首 其十二

宋代 安道

正位长秋,容典备矣。王假有家,人伦至矣。俪极伣天,多受祉矣。

蛰蛰螽斯,宜孙子矣。

乾德以后祀感生帝十首 酌献用《崇安》。

宋代 安道

乐调凤律,酒浥牺尊。至灵斯御,盛德弥敦。

聪仲晦古意廿一首爱而和之仍次其韵 其十二

宋代 安道

大舜与人同,人心本无恶。未达为善资,凡民曾不若。

临深莫为高,见是方知错。出门有馀师,刍荛未应薄。

戴氏鼎

宋代 安道

昔在京师赋《方鼎》,年少笔力回千钧。焦山鼎图岁在已,江海起立鱼龙奔。

迩来衰谢二十载,虽有意气无由振。戴氏此鼎何处得,势如怪兽狞以蹲。

平头负戴到蓬户,四座动色谁敢扪。云雷盘旋间饕餮,斑斑古色疑周秦。

凹中尾鬣状天马,缘居鼯鼠拱且驯。或云子午纪年月,或如癸甲兼庚申。

或云乾上艮在下,天山为遁理则均。著马履鼠古所训,义云阴屈而阳伸。

制器尚象有深戒,寡闻鲜见徒纷纭。大巧坐令倕龁指,流俗岂辨饲与饙。

丹枫阁中尽奇古,此鼎屹立何雄尊。市丘鼎龋任嘲笑,烹鸡何以羞明神。

不烦更问柳下季,历千万世存吾真。

清明与美人燕集黄旗峰书院

宋代 安道

嶙峋山色隐苍苍,石磴藤萝紫翠傍。散帙才华谁作赋,踏青游冶自成行。

酡颜莫放千杯醁,老兴还怜十样妆。醉倚海棠春欲暮,芳心宁惜对花忙。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其二六六

宋代 安道

默默神澄,棱棱气清。河汉之月耿耿而不夜,蒹葭之风凄凄而有声。

相逢便说无生话,万像森罗作證明。佛灯未寒,祖华未残。

其传今到你,其事素来难。座须诸法空为句,经在微尘破处看。

而今呈似,莫道相谩。

冬日雷雨

宋代 安道

劈面同云布,雨共雪无数。
雷又似打鼓,风又似提锯。
雹子遍四郊,电光照四处。
晚了定似晴,天地撰不去。

减字木兰花 清平港半夜大风几覆舟

宋代 安道

拖烟抹雨。巴到黄昏投港住。陡起狂飙。搅乱邗江半夜涛。

山鸣谷应。长啸划然天地震。底事心惊。噩浪盲风我惯经。

与客游太平僧舍

宋代 安道

两道翠阴迎骑合,四围清气逼人来。林端有路云千级,物外忘机酒一杯。

月中行 对月

宋代 安道

从来爱月是迟眠。今夜恶生妍。故添光彩斗婵恶。

显得你团圆。

照人两地双单影,浑不管、心事凄然。闭门推去又侵轩。

直觉奈何天。

水调歌(题弩社头筹簇)

宋代 安道

都尉部千弩,旧事汉材官。连拳一臂三石,夜半破阴山。曾使中有扪足,造次摧坚挫锐,分白辱宠涓。省括一机耳,人未识黄间。
锦为标,虽有戏,技为难。疾飞两箭,兄挫齐夺姓名还。虎帐有筹第一,龙榜预占双捷,底事足荣观。未数蹶张辈,容易立朝端。

融寒

宋代 安道

料峭寒天雪未融,迟迟解冻待融风。狐裘染遍繁霜白,兽炭添来活火红。

缩手妻将双袖捲,埋头我爱一衾蒙。朱门夜宴笙歌暖,谁念袁安卧雪中。

望江怨 重九前一日与湘弟同用菊字韵

宋代 安道

东篱菊,酣雨豪风早花簇。寒林秋意秃。预知宣武登临促。

黍初熟。莫更问茱萸,恨人肠曲曲。

冬景八首 其五

宋代 安道

寒风吹送晚来潮,水意云情入望遥。雪满空山人独立,霜凝老干木初凋。

遐心寄与云边鹤,韵事閒听月下箫。想到江头烟雨里,野梅应放玉千条。

孙长史女与焦封赠答诗

宋代 安道

妾失鸳鸯伴,君方萍梗游。少年欢醉后,只梗苦相留。
心常名宦外,终不耻狂游。误入桃源里,仙家争肯留。
鹊桥织女会,也是不多时。今日送君处,羞言连理枝。
但保同心结,无劳织锦诗。苏秦求富贵,自有一回时。

还家三首 其一

宋代 安道

幽花杂草满城头,华屋唯残土一丘。乡社旧人何处在,语音强半是陈州。

通叔以诗送古镜为长言生日之寿次韵谢之

宋代 安道

綵衣禄隐非臞仙,犹有向来文字缘。都城一别两岁晚,寄声劳苦常相先。

人间始生俗礼重,而我永感方颓然。远凭诗句致奇物,欲挽暮景回虞渊。

规摹九寸函大方,古制不作菱花妍。开奁拂拭愧陋质,但喜虹气浮晴天。

夫君久要心不迁,期与铁杖论清坚。保身赖此孤月圆,明年上印归行田。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