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李少卿与苏武诗三首

李少卿与苏武诗三首

宋代 安道

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
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踟蹰。
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
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
长当从此别,且复立斯须。
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躯。

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
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
远望悲风至,对酒不能酬。
行人怀往路,何以慰我愁。
独有盈觞酒,与子结绸缪。

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
徘徊蹊路侧,悢悢不能辞。
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
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时。
努力崇明德,皓首以为期。

安道李少卿与苏武诗三首译文

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
美好的聚会很难再有机会了,以往相聚的三年,结下了深情厚谊,胜似千秋。
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踟蹰。
送友送至河畔,用河水再为友人洗一洗系马的革带,一想到即将离去的友人心中惆怅难消。
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
向着友人欲去的远处望去,催人泪下的悲风扑面吹来;举杯欲饮送别酒,心中却只念别离,难以劝饮。
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
远行的人非走不可,一心惦记着征程上的事。欲留不可欲,使人愁上愁。用什么来慰安自己的忧愁呢?
长当从此别,且复立斯须。
唯有斟满了的酒,与友人一起痛饮,祝福我们的友谊万古长青。
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躯。


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

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

远望悲风至,对酒不能酬。

行人怀往路,何以慰我愁。

独有盈觞酒,与子结绸缪。


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

徘徊蹊路侧,悢悢不能辞。

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

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时。

努力崇明德,皓首以为期。


安道李少卿与苏武诗三首注释

长缨:指驾车时套在马颈上的长革带。
绸缪:指缠绵难解的情意。
盈:充满。
觞酒:杯酒。

安道李少卿与苏武诗三首赏析

  其一
  诗的前四句写的是野外离别的情景。“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踟蹰。”诗歌开篇直陈眼前景,使友人最感舒心爽意的时日不会再来了,这个分手离别的时刻就在须臾之间了。情深意长的友人即将在瞬间结束美好的时光,此刻的心情十分复杂,万分难熬。友人间在四通八达的路口彷徨,手牵手在即将分手的野外徘徊。其中的“屏营”指彷徨,“踟蹰”即徘徊。这两个词把他们那苦闷难解的心境写尽了。这四句诗,写出了友人之间平日友情之深,写出了他们对这份友情的珍惜,也写出了离别使他们遗憾终生。“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这四句以浮云吹散喻友人离别。抬头仰望,天际间浮云朵朵,随风奔驰;它们急剧地互相超越,而后被长风猛吹,各失其所,飘零于天各一方。其中“奄忽”指急剧;“波”用如动词,相当于“波荡”。这里,以浮云之驰,喻友人之行;以云朵互越,各失其所,喻友人皆为客,你南我北各奔他乡,故而更加珍惜当前的情意。“长当从此别,且复立斯须。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躯。”其中“长当从此别”即“当从此长别”。讲从此分手了,再也难相见了,就多呆一会儿,再叙几句。真可谓情绵绵,意切切,难于割舍。最后,诗人竟希望自己随着晨鸟一起,亲自送友人远去。曹植《七哀》有“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与此意一致,皆言情之所钟,深且厚,久且长,不忍分手。这首诗将人情美好的一面,确实写得深,写得透,写得感人。
  其二
  “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是说美好的聚会很难再有机会了,以往相聚的三年,结下了深情厚谊,胜似千秋。三载胜千秋,写得寓意深切,既夸张又合理,也很有气魄。
  “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送友送至河畔,用河水再为友人洗一洗系马的革带,一想到即将离去的友人心中惆怅难消。以上四句写旧日的情之深,而今难作别。
  “远望悲风至,对酒不能酬”,向着友人欲去的远处望去,催人泪下的悲风扑面吹来;举杯欲饮送别酒,心中却只念别离,难以劝饮。
  然而,“行人怀往路,何以慰我愁”?远行的人非走不可,一心惦记着征程上的事。欲留不可欲,使人愁上愁。
  用什么来慰安自己的忧愁呢?“独有盈觞酒,与子结绸缪。”唯有斟满了的酒,与友人一起痛饮,祝福我们的友谊万古长青。绸缪,指缠绵难解的情意。
  诗的后六句,写自己劝饮无心,但又只能借酒解忧。这之间的矛盾心情,正说明与友人分手时的那种忧虑、烦闷,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态。最后四句,与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语意一致,这也许能说明“别诗”所作的时间并非西汉,而为东汉末或者更晚些时日的原因吧。
  其三
  这首别诗是较前几首写得较轻松、较乐观的一首送别诗。诗歌的前二句写送朋友远行的地点、时间和情感。“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讲的是友人手拉手走上送别的桥梁,远游的朋友临晚时将前往何方?携手:亲切,难分手,惜别。“徘徊蹊路侧,悢悢不能辞。”走的难于启步,送的苦于无奈,只得在小路旁徘徊、激动、惆怅、外带着几分悲哀,临别的赠语都难以描述、但终究“行人难久留”,必走无疑,非分手不可。告别的话语是“各言长相思”,但愿人长久,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你常惦记我,我常思念你!千言万语浓缩为一句话:“长相思”!精炼、准确!“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时”句中的“日月”是偏义复词,“日”是虚设,“月”是主要的。这里以月比人,以月的圆缺比喻人的离合。需知,人不是月,不能按一定的周期周而复始,由圆到缺再由缺到圆。人的分手,能否再见,可就难说了。对一切的一切,只能寄之于希望了。一盼“努力崇明德”,各自珍重,努力保持好的品质、培育崇高的品德。二盼“皓首以为期”,即“以皓首为期”,把到了老年、白了头作为无论如何也要相见的期限。这“以皓首为期”想得多年乐观、多么浪漫,说明想相见的意志有多年坚定!这也道出了友人之间的情意有多么深了。寄希望于未来,有信心会相会,这也是此诗与其它几首别诗的不同之处了。

诗人安道的古诗

便殿恭侍

宋代 安道

承欢便殿接天香,披拂熏风爱日长。时雨连朝熏稻垄,晴霞一片映湖光。

凛遵圣训闻诗礼,勉竭愚忱效颂扬。浩荡恩波沦亿兆,衢歌喜听祝无疆。

病中喜雨

宋代 安道

伏枕闻鸣雨,开窗惬病心。天公神叵测,旱魃尔何侵。

优渥应千里,斯须可万金。更祈三日止,牟麦忌恒阴。

题兴元明珠亭

宋代 安道

寂寥满地落花红,独有离人万恨中。
回首池塘更无语,手弹珠泪与春风。

蒲厓篇赠叶上舍

宋代 安道

本是青云客,言依绿水边。玉堂何用早,蒲渚且悠然。

雨叶流书草,烟花泊钓船。栖迟意不浅,勋业待施鞭。

吴宫四时词 其一

宋代 安道

柳色闇阊门,霓旌拂晓云。湖边采香罢,就阅水犀军。

重阳日同友人游海会寺席上分韵拈得禅字

宋代 安道

昔拟馆娃今礼禅,楼台钟鼓尚依然。为乘豪兴酬佳节,暂憩丛林寻俗缘。

地久莫寻藏蟒穴,庭空犹见散花天。与君话尽兴亡事,半是诗狂半酒颠。

沁园春(庆舍第生子)

宋代 安道

自古人言,庆在子孙,端有由来。看长庚孕李,昴星佐汉,福从人召,瑞自天开。曾忆当年,用翁熊梦,岂在区区春祀D63C。只凭个、仁心积累,厚德栽培。
天工信巧当排。试说与君当一笑哉。记年时此际,嗷嗷万口,俾之粒食,活及婴孩。岁始星周,事还好在,故遣麒麟出此胎。何须问,是兴宗必矣,业广基恢。

盆景榴花高有数寸开花一朵

宋代 安道

小树枝头一点红,嫣然六月杂荷风。攒青叶里珊瑚朵,疑是移根金碧丛。

传言玉女·觌面相逢

宋代 安道

觌面相逢,一顾眼中人识。会心冥处,遥山寸碧。洞天云影,磊落翠岩蟠石。芝莫好在,几经秋色。浅浅蓬瀛,谈笑间、沧海易。采真携手,共游天地一。人间尽恁,电转风翻尘物。玉峰高会,莫通消息。

且听龙吟

宋代 安道

一径烟萝晚翠深,乱云行野乍晴阴。
荒亭日落松风过,水碧沙明龙自吟。

至自云安题净戒院二首 其二

宋代 安道

麦芒焦,桑椹紫,田家夫妇忙欲死。蚕入簇,麦登场,夫妇饱煖孰可当。

道旁书生空有妇,不蚕而衣真汝负。功名富贵老不来,书剑风尘一生误。

何时郎买百株桑,身耕妇织策最良。董生莫厌徵租吏,苏子无由黑貂弊。

和萧太秀中秋月言内事

宋代 安道

每番昏见甲,兹夕兑中天。
金水光初满,山河影正全。
娥曾分大药,兔敢笑华颠。
还见乘槎使,重来犯斗年。

草堂雪霁为樊双岩赋

宋代 安道

先公昔分阃,曾此驻旌旗。柏府良弓后,茅堂肯构时。

原光摇霁雪,河响坼春澌。乐矣南荥曝,吾君恐未知。

忆旧八首 其五

宋代 安道

吾慕汪桂山,英风非等閒。开樽酒无量,脱稿诗不删。

珊网登遗宝,蒲鞭警庶顽。会须膺上荐,翘首列仙班。

沂水

宋代 安道

板桥缇骑度,沙岸野舟移。想像二三子,浴沂春暮时。

游龙山呈吴子鱼先生

宋代 安道

桃花开后杏花稀,客子来时燕子飞。
山郭数村芳草合,野篱三面乱峰围。
风尘歧路何年尽,破帽长裾此计非。
遥忆故乡归不得,白鸥春水掩柴扉。

凤凰台上忆吹箫 癸卯春,偕李凝仙姊、采芝妹同游月牙山

宋代 安道

暖绿频舒,轻红方绽,佳游便喜春晴。趁香尘绮陌,缓步东城。

转过浮桥曲径,遥望见、石壁题名。回眸处,波纹潋滟,巧啭黄莺。

同登。黛眉秀色,似素月弯弯,不隔蓬瀛。念山灵无限,柳眼青青。

何处飞来仙境,洗人间、百虑消清。庄田外,菜花数朵,布谷催耕。

绍兴祀高禖十首 其四 降神用《高安》。

宋代 安道

春气肇分,万类滋荣。惟此祀事,皆象发生。求神以类,式昭至诚。

庶几来格,子孙绳绳。

宫词 其九十九

宋代 安道

日高房里学围棋,等候官家未出时。为赌金钱争路数,专忧女伴怪来迟。

袁相国故居访李孝甫太仆

宋代 安道

鱼文匕首不离身,马踏长安市里尘。
重过踏家旧亭子,深悲侯氏老门人。
朱栏易主花无色,青眼逢君酒可亲。
同是中郎琴畔客,一般憔悴各沾巾。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