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立春偶成

立春偶成

宋代 张栻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张栻立春偶成译文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年终时候春回大地,冰霜渐渐减少,春天到来草木是最先知晓。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只觉得眼前已是一片生机盎然,东风吹来水面绿波荡摇。

张栻立春偶成注释

立春:阳气回苏的开头,也是一年的最后月份。代表着春季的开始。偶成,即偶有所感而成。
律回:即大地回春的意思。黄帝命伶伦断竹为筒(后人也用金属管),以定音和候十二月之气。阳六为律,即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阴六为吕,即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农历十二月属吕,正月属律,立春往往在十二月与一月之交,所以曰“律回”。从节气上说,立春即是一年之始,但在历算上,立春之日可能赶在上一年的腊月下旬,即在上一年未尽之时,新一年的春天就已经来到了。古人认为律属阳气,吕属阴气,各代表一年的六个月,律回阴往即言立春。
岁(suì)晚:年终。
草木:泛指一切能受到季节变化影响的事物,如动植物、水、山等等。
生意:生机、生气。
满:遍布,充满。
参(cēn)差(cī):高低不齐。形容水面波纹起伏的样子。

张栻立春偶成赏析

  这是一首节令诗。作者描写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春日图景,表现出对欣欣向荣之景的渴望。首句写立春时刻冰雪消融,次句以拟人手法写树木感觉到春天的气息。后两句是诗人的想象,诗人仿佛看到眼前处处春风明媚,碧波荡漾。这首诗语句活泼,富有动感。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写立春节气到来时的景象:冰霜渐渐融化,暖气渐渐回生,冬眠的小动物蠢蠢欲动,花草树木都感觉到了春的信息,万物仿佛从沉睡中睁开了朦胧的眼睛,看着时令的更新,考虑着迎接新春的到来。“冰霜少”,透露出立春以后天气逐渐暖和。“草木知”,透露出冬眠的蛰虫将要苏醒,草木将要萌发抽芽。
  诗的首句写出今年立春的特殊性,在旧岁未尽时已经“律回”,抓住冰霜渐少作为春意萌动的表征,写冰霜显得比往年要少。次句写自然界的变化,以拟人笔法写草木发绿,以代替具体的描写,最先告知了春天到来的消息。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写诗人的悠然遐想:诗人不再有残冬寒冷瑟缩的感觉,走出室外,满目清新,似乎看见了萋萋芳草,灼灼红桃,碧烟轻浮,莺歌燕舞,鹅鸭戏水,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致。回到眼前,只见宽广的湖面上,东风轻拂,波纹粼粼,水天一色,远帆点点。这就使人进入了一个现实的立春境界,向往着那万紫千红、充满生意的春天早日到来。“生意满”,让读者从中隐现看到茸茸芳草,碧烟轻浮,千红孕苞,鹅鸭戏于晴江,好鸟翔于佳木,春意盎然,处处生机勃勃的景致。
  诗的三、四句,诗人借立春来阐发自己的人生哲理,启迪人们要善于发现事物的发展趋势,注意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融情人景,十分形象。末句描绘了春水春风的生动景象,使全诗增色不少,读来如沐春风,有身临其境之感。一个“满”字,把春意写尽,也进而折射出了诗人欣慰的心态。
  此诗形象地描绘了立春时节的所见所感,语言朴质清新,以景句结尾,意味无穷。感情丰富,比喻形象,给读者以生机盎然的感觉。诗人捕捉大地回春景象,眼光敏锐,诗语生动,表达的是一种欣喜的心情。在写法上,对仗工整,用词传神,而又不露斧凿痕迹。
  全诗以“律回”为契机,律一回,就冰霜少,则春天的温煦可知,“春到人间草木知”,以拟人化的手法:开春草木最先发芽。颇含韵外之致,与苏轼“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结句“东风吹水绿参差”,亦是状物准确生动的好句。以绿波荡漾,把视野引入水天相接的境界,以景结,面余味无穷,给人以开朗畅快的感染,激励人们积极向上,悠然自得而又有无穷遐思。

张栻立春偶成创作背景

  此诗是诗人有感而作的南方立春日感怀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诗人是四川人,立春之时,北方仍是冰天雪地,南方已是冰霜稀少,草木发青,略见春意了,风也暖了,水也绿了。

诗人张栻的古诗

王长沙梅园分韵得林字

宋代 张栻

令君五亩园,不问蓬蒿深。
江梅忽秀发,邂逅成赏音。
一笑领诸客,扫地坐墙阴。
清芳到酒面,落蕊飘衣襟。
月去未忍去,起舞独微吟。
人自赏晤耳,问花亦何心。
花虽有开落,意则无古今。
须君戒勿折,嘉实看成林。

重九日与宾佐登龙横

宋代 张栻

晓风猎猎笛横秋,泽国名横九日游。
万里烟云归老眼,千年形势接中州。
丘原到处堪怀古,萸菊随时岂解愁。
此日此心谁共领,朝宗江汉自东流。

醇叟崇道之丧未得往哭闻窀穸有期辄赋二章以相挽者 其一

宋代 张栻

庆席亲贤胄,心知道义尊。如何著闲处,终不近修门。

三载成长别,微言未细论。人琴俱寂寞,风雨闭丘园。

和德美韩吏部笋诗

宋代 张栻

箨龙春雨后,得势类乘轩。
骤长宁嫌速,骈生讵厌烦。
错连非异族,苍老见玄孙。
色并蒲葵扇,香侵老瓦盆。
静依花影转,新带藓文昏。
外美看彪炳,中虚验晏温。
出栏俄竞秀,侵径恍孤骞。
颖脱锥囊见,森严武库存。
风回飘粉雾,龟拆露坤垠。
生理知无息,神功本不言。
牙筹谁数个,玉斧莫伤根。
错立环兵卫,周罗俨埋藩。
危岑遥寸露,睹浪忽惊奔。
劲节回青眼,齐观壮小园。
严凝难夺志,霡霂合知恩。
蛟鳄蟠深宅,牛羊隐半垣。
委蛇随户牖,撑拄动荃荪。
爱惜兹千亩,高低辨两番。
藐真应莫称,著谱欲重论。
岂止同苞茂,真成后嗣繁。
儿童防戏折,口腹谢空飧。
深夜共椽烛,清朝列戟门。
於菟真笔楗,季子屡髯掀。
北海虽频设,南山可尽髠。
深培资后赏,独倚莫消魂。
看取炎歊候,清阴荫午墩。

和黄仲秉喜雨

宋代 张栻

雨凉窗户好,佳木正阴阴。
畎畎忧时念,乾坤济物心。
引泉聊自照,移竹更亲临。
尚想皇华使,风前拥鼻吟。

大云岩

宋代 张栻

平地直突兀,颓然若负龟。
初疑斤斧凿,安得此巧奇。
乃知化工巧,精意运神机。
岩深翠长滴,冲冲阅四时。

初春和折子明岁前两诗 其一

宋代 张栻

古今同活法,妙处在阿堵。浮云不作祟,白黑可坐数。

穷冬掩关卧,岂为作诗苦。挑灯读韦编,至味可深咀。

题南台寺

宋代 张栻

相望几兰若,胜处是南台。
阁迥规摹稳,门空昼夜开。
回风时浩荡,高岭更崔嵬。
谩说石头滑,支筇得往来。

别离情所钟十二章章四句送定叟弟之官严陵 其一

宋代 张栻

别离情所钟,会合意无斁。如何仅踰岁,复赋弟行役。

游池州齐山

宋代 张栻

旧闻齐山胜,抱病来登临。
苍然俯平湖,秀出几百寻。
穹石天与巧,修篁近成林。
高攀极巉岩,俯探穷窈深。
爱此坚贞姿,摩挲会予心。
忆行西湖岸,亦复多嵚崯。
颇恨人力胜,刻画时见侵。
谁知丑石面,乃亦变孔壬。
何如榛莽间,屹立长森森。
天然抱幽独,妙质逢赏音。
支筇到绝顶,孤亭指遥岑。
樊川有留咏,兀坐一长吟。

广汉黄仲秉即转运使治之东作亭扁以楚翠盖取杜陵所谓楚岫千峰翠者 ...

宋代 张栻

维衡屹南荒,作镇自开辟。蟠根结地厚,面势倚空碧。

陂陀数州境,高下相接迹。麓山乃其趾,神秀固未极。

定王十里城,处处见山色。知谁长在眼,嗟此尘中客。

观风君独暇,延纳到几席。得句恍忘言,寄兴渺今昔。

自君之东来,民瘼极探索。仁言彻九关,宁惧虎豹厄。

诹询遍南亩,民肥吾则瘠。筑亭一舒啸,逮此百忧隙。

看山傥不愧,隐几亦聊适。寄语后来者,此意当无斁。

题曾氏山园十一咏·蓼步

宋代 张栻

扁舟横薄莫,渺渺蓼知秋。
家山有江湖,何必赋远游。

某以四十字送详刑使君

宋代 张栻

拙守荆江上,无人共往还。
能来慰牢落,话旧几间关。
冬壑龙蛇蛰,风林虎豹斑。
相期涵养力,且到古人间。

送范西叔教授西归

宋代 张栻

乃祖至和间,忠谋书鼎彝。
但知陛下圣,岂知吾言危。
元佑爱君语,读者犹涕洟。
典刑今不亡,盛德故在兹。
岁晚子过我,秀若斋房芝。
持身蹈规矩,出语无瑕疵。
向来长安道,讵肯舍灵龟。
万里一泮宫,行囊几新诗。
湘出足幽胜,而水清涟漪。
登临岂不乐,邂逅枌榆思。
我懒抱僻学,绝弦理朱丝。
子独慕千载,悠然契心期。
岂不为我留,感此节物移。
临岐抚陈编,为子三噫嘻。
高深谅何极,循求有端倪。
原言勉事此,奕叶光前规。

韩廷玉筑亭於官舍之旁园中故多梅会有飞雪予

宋代 张栻

城阴一径自深窈,花木成行菊绕篱。
细说当时经始事,梦回春草费相思。

五月十六日夜城南观月分韵得月字

宋代 张栻

梅收清风来,宇净实鉴揭。
频年城南游,未有今夜月。
呼舟泛微澜,游鱼亦出没。
危榭倒影浮,倚槛凉入骨。
举酒属西山,寒光动林樾。
诸君兴未已,南阜上突兀。
目极大江流,高情更超越。

次韵许深父 其一

宋代 张栻

日日经行只小园,静支邛竹听鸣泉。此时心事何人共,素壁题诗第几篇。

梦乘大舸卧泛江湖波涛甚壮醒乃悟其为雨因成

宋代 张栻

平生得意白鸥外,岁晚归心鸿雁俱。
蕉叶雨声喧晓枕,梦成风楫泛江湖。

送韩宜州

宋代 张栻

顷年未识宜州面,已信诸贤品藻公。
幕下从容逢益友,胸中肮脏本家风。
一麾且与宽凋察,华发应无慕勇功。
从古安边须自治,人情初不间华戎。

马上举韩退之语口占

宋代 张栻

扰扰人心随渺茫,更於底处问穹苍。
今朝开霁君知否,春到无边花草行。
张栻

张栻

张栻(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字敬夫,后避讳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学者称南轩先生,谥曰宣,后世又称张宣公。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人,右相张浚之子。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南宋理宗淳祐初年(1241年)从祀孔庙,后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300篇诗文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