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送罗子木往台湾二首 其二

送罗子木往台湾二首 其二

明代 张煌言

羽书经岁杳,犹说衮衣东。此莫非王土,胡为用远攻?

围师原将略,墨守亦夷风。别有刍荛见,回戈定犬戎!

诗人张煌言的古诗

赋赠东山子祷雨端阳有应三首 其三

明代 张煌言

「繁露」春秋说大雩,谁怜五日欲无襦!杯中似有栾巴酒,洒作千家摄水符。

马尔毓不应幕府辟召

明代 张煌言

何劳帷帐借前筹,司马于今已倦游;但傲自知无媚骨,得閒还许且科头;

双扉斜日眠黄犊,一榜兼云伴白鸥。只恐存亡犹有恨,莫教沈醉过西洲!

暑雨同诸子限韵,仍禁「江窗」二字 其二

明代 张煌言

几年辛苦拥油幢,留得閒油鼎漫扛。风雨似为驱热至,衣冠终不受魔降。

沽来浊酒卮如斗,赋就新诗笔若杠。最忆鉴湖晚霁后,采莲人尽唱吴腔。

同定西侯登金山,以上游师未至,遂左次崇明二首 其二

明代 张煌言

相闻赤伏启重离,一诏敷天并誓师。万里鲸波趋锦缆,两山鳌柱拥金羁。

已呼苍兕临流蚤,未审玄骖下濑迟。瓜步月明刁斗寂,行人犹指汉官仪。

复赵督台二首 其二

明代 张煌言

揶揄一旅尚图存,吞炭、吞毡可共论!敢望臣靡兴夏祀,祗凭帝盐答商孙。

衣冠犹带云霞色,旌旆长悬日月痕。赢得孤军同硕果,也留正气在乾坤。

建夷宫词十首 其六

明代 张煌言

十部梨园奏尚方,穹庐天子亦登场;缠头岂惜千金赏,学得吴歈进一觞。

七夕前十日,赠少年合卺二首 其二

明代 张煌言

兰汤浴罢不胜衣,一曲菱歌百两归;自是合欢怜子夜,玉山对倚照罗帏。

壬辰除夕,寓湄洲禅院

明代 张煌言

浪迹天涯又岁寒,强将枯影对辛盘。乡思暗逐鲸波写,世事明随渔火看。

柏叶尊前催律吕,莲花漏上换支干。江山百战浑非旧,留得磻溪把钓竿。

徐闇公入觐行在,取道安南;闻而壮之二首 其二

明代 张煌言

万里行朝古夜郎,从龙敢复惮梯航!使车合浦愁风黑,贾舶交州怯日黄。

白马侯王今异姓,青牛令尹久炎荒。多君不负温刘约,玉佩先归铜柱旁。

入吴

明代 张煌言

万里寒江一棹过,连天野烧奈愁何!风云矫首怜毛羽,霜雪攒眉羡薜萝。

闽峤骏归骨自好,滇池龙起瘴犹多。年来出处浑无据,见说苍生倍轗轲!

与蔡无能论兴复

明代 张煌言

尘缨濯罢便投纶,忍道风投起孟津。岂有龙文成五色,犹然鹿走在三秦?

赤符奉去应非谬,黄石传来自是真。安得此身生羽翰,高抟横击待攀鳞!

伪庭小汗夭亡,复以六岁余孽僭号擅位

明代 张煌言

频年长狄扫黄图,此日狼星敛角无?石矢未曾宾肃慎,金人犹自祭休屠。

虽然下殿当天象,可复穹庐满帝都!独笑中华皆妇孺,几回膜拜捧胡雏!

人日立春客湄岛二首 其二

明代 张煌言

海外行藏不计春,起看天地亦维新;鼓鼙往岁闻呼癸,斗柄今年说指寅。

读「礼」每思笺「大戴,」授「书」尚拟续「君陈。」东风似为羁人至,煖气偏吹白氎巾。

长相思 秋

明代 张煌言

秋山青,秋水明,午梦惊秋醒未醒?乾坤一草亭。

故国盟,故国情,夜阑斜月透疏棂,孤鸿三两声。

和定西侯张侯服留题金山原韵六首

明代 张煌言

汉坛左钺授宗臣,飞翰传宗消息真。壁垒象横开北极,艅艎流断接南闽。

双悬日月旄幢耀,百战河山带砺新。从此天声扬绝漠,还应吴会是临津。

北还入浙偶成

明代 张煌言

南浮北泛几经春,死别生还总此身!湖海尚容奔鬲客,山川应识报韩人。

国从去后占兴废,家近归时问假真?一寸丹心三尺剑,更无余物答君亲。

赠张书绅还钱塘

明代 张煌言

归棹萧然入虎林,论兵十载怆知音!千金散尽仍弹铗,四海交空且碎琴。

户牖阴谋天地忌,夷门奇计古今深。风尘何处躬耕好,垂老还为梁父吟!

生还四首 其二

明代 张煌言

痛定悲畴昔,江皋望阵云。飞熊先失律,骑虎竟孤军。

卤莽焚舟计,虺隤汗马勋。至今频扼腕,野哭不堪闻!

建夷宫词十首 其七

明代 张煌言

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躬逢太后婚。

舟山感旧四首 其二

明代 张煌言

十洲三岛忆登攀,烟火仙源半阓阛。岂意晋阳仍祸水,枉传越国有神山。

荒城睥睨眠还立,虚殿罘罳废莫关。谁与海翁争地主,到来却让白鸥閒!

张煌言

张煌言

  张煌言(1620—1664年),字玄著,号苍水,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汉族,南明儒将、诗人,著名抗清英雄。崇祯时举人,官至南明兵部尚书。后被俘,遭杀害,就义前,赋《绝命诗》一首。谥号忠烈。其诗文多是在战斗生涯里写成,质朴悲壮,表现出作家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有《张苍水集》行世。张煌言与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杰”。清国史馆为其立传,《明史》有传。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追谥忠烈,入祀忠义祠,收入《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

► 283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