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和李子长三洲岩韵三首 其三

和李子长三洲岩韵三首 其三

明代 张吉

小径通云谩百萦,乾坤谁百妙空成。何人到了何人未,一步登来一步清。

芝草琅玕同气味,鸾翔凤翥等心情。若论风景非人世,恍惚君山笛几声。

诗人张吉的古诗

归田十咏和韵送刘教授归庐陵 其一

明代 张吉

送君此日会何年,携手河梁一惘然。镜里银丝三十丈,到头赢老不赢钱。

次韵桑民怿和晦庵先生读道书六首 其四

明代 张吉

曾闻稚川翁,辛劳了玄道。远游熯飞龙,端居歇芳草。

允矣周三光,后天长不老。我欲问至诀,孤琴候秋杪。

乌符观读吕仙诗刻忽报蓝祁阳改知嘉善喜赋二绝为别 其二

明代 张吉

嘉禾风景异浯皋,百货都平米价高。闰月林庐多好梦,家家馈饎欲流膏。

送刑部主事陈德英赴任南都

明代 张吉

忆曾首事陈耻庵,玄霜绀雪咀寒甘。继事蒙庵在南国,歜根九节席微酣。

我非二老几乾没,业使凡躯有仙骨。用师绝利枉劳形,却笑阴符为长物。

每依海月望三山,宛在虚无缥缈间。或骑黄鹤去不返,或拥衾枕相幽潺。

得朋偶在钱塘浒,耻庵伯也蒙庵父。吴歈楚舞避清欢,笑煮龙团擘麟脯。

醒心知味怜绝少,枕籍糟床纷莫数。手握灵龟入省初,刺天羽翮看轩舞。

江北纪行十六绝 其二 江浦别庄孔昜先生

明代 张吉

天南天北往来间,尽日看山了未閒。颇觉昆崙多远派,定山高对小庐山。

清溪道中二绝次陈子文韵 其一

明代 张吉

小舟荡漾清溪津,远雨看来疑未真。海西斜月忽到席,对酌江心只两人。

送段储使元六官满北归

明代 张吉

我兄行派子相同,见子思兄意万重。骨肉千金官一羽,萍蓬深愧谩西东。

送陈文俊东归二绝 其二

明代 张吉

溪花如绘水如金,澹澹娱人了不禁。却抱槁梧东海去,乾坤何处更知音。

朱冈道中三绝与陈子文同作 其三

明代 张吉

天放狂夫半日閒,来听野老立谈閒。如今早稻场花了,打点腰镰带月还。

德庆感怀

明代 张吉

长流下苍梧,此地当关节。驻兵遏西贼,首尾困横决。

纵有桀骜资,难逃死鈇钺。昔人多远谋,戍甲岂虚设。

承平日既久,什伍坐分裂。时见村落间,残猺犹草窃。

杀人无宁岁,焚黥蚕犁缺。不俟猖獗馀,生灵已摧折。

驰书恳当道,抚捕牵多说。痛念心欲寒,经过指频啮。

从来事姑息,寇乱无休歇。爝火堪燎原,其机当早灭。

孝庙挽章二首 其二

明代 张吉

听览躬亲积弊纾,何须戚宦力诛锄。文儒衮衮频登对,纪册滔滔不绝书。

仁孝固应垂训远,励精无改继明初。万方洒血尤真宰,不遣天医下太虚。

朱冈道中三绝与陈子文同作 其二

明代 张吉

小桥欲度更沈吟,笑对酸儒野水浔。溪女蕉衫黄胜锦,看人閒倚竹门阴。

读王黄门所赠诗有感而作效子美赠苏涣体

明代 张吉

皎皎白面郎,三年骑介马。磨刀厚石裂,纵䇢苍径赭。

猛虎忍孤豚,前却难即舍。疚心痛残喘,独宿在霜野。

孤烛耀黄埃,腥然一寒灺。誓捐蝼蚁躯,奉答主恩者。

筹略毕敷舒,变更赖陶冶。飘飘金石声,偶坠辕门下。

一唱散鬼魅,三军悉樽斝。却怪高将军,敢嗔文墨假。

萍乡偶书

明代 张吉

萍实今何在,乡名犹未更。绳桥隳臲卼,土偶飒精英。

客计歌狼跋,归心叹蚓萦。独看流水缓,花底有馀清。

归田十咏和韵送刘教授归庐陵 其八

明代 张吉

厌饫云山公暮年,昂藏野鹤共臞然。脚跟芒屩无今古,悭得苏公几眼钱。

次韵留别白沙先生 其三

明代 张吉

先生下堂来,伛偻答我拜。白日当户庭,春光浩无外。

送蔡元鼎佥宪之官河南少参

明代 张吉

作器心知渐几分,三年埏埴每劳君。准人自信堪常伯,新旭旋看散冻云。

世事纷纷咸定命,吾心浩浩本无垠。中原老稚歌乔梓,瞻拜嵩灵祝早闻。

送别李宪副考满

明代 张吉

三年冻雪洒南陬,炎海生南瘴疠收。有貌只宜汤饼试,无情羞与画图谋。

不资耕穫菑畬术,便可皇王帝伯游。我欲山中问猎客,麛裘狐腋价谁优。

归田十咏和韵送刘教授归庐陵 其六

明代 张吉

枯楠病橘三千年,迟尔归来一粲然。就里风花并雪月,招呼不用一文钱。

曲江谒张文献公祠

明代 张吉

玄穹覆仙李,奕奕耀灵葩。鹦鹉啄其根,琼芬犹载嘉。

潞车潜死士,太清陨妖蟆。炎精散旸谷,九有熙春霞。

悬揣浴日功,如公能几家。宠光愧深墨,直辞终国华。

薄暮移众阴,江湖空叹嗟。枯稊逐恶湍,飘泊天之涯。

泉原一瞠目,万国风中花。挺挺谏诤姿,辛劳罕悠遐。

邹人述孔业,家法允无差。三觌邦君既,一言终莫加。

此意固渊永,沉思盱远沙。

张吉

张吉

(1451—1518)江西馀干人,字克修,号翼斋,别号古城。成化十七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官至贵州布政使。精研诸经及宋儒著作。尝曰“不读五经,遇事便觉窒碍”。有《陆学订疑》、《古城集》。► 251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