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东岳云峰图

东岳云峰图

明代 张宁

荡胸云气接空冥,齐鲁阴阴未了青。不见当时封禅处,紫烟红雾满云亭。

诗人张宁的古诗

陈启阳风雨二竹图 其二

明代 张宁

春风淡荡湘中林,桃红李白春光深。林隅菉竹密如栉,罗绮不到蘼芜侵。

羲和南驭西风蚤,劲节青青老还好。君看旧日竞春芳,不及湘林路傍草。

独意

明代 张宁

天远青山小,林幽碧树深。清风与明月,相对即知音。

送庄莹中吴谣三绝 其一

明代 张宁

见说仙郎赋远游,嘉兴西北是苏州。鸳鸯湖上春来水,别思相随到处流。

彦敬小景

明代 张宁

阴阴绿树草堂低,晓雨初晴水满溪。门径昼长人不到,百花深处一莺啼。

西湖十咏为李载章题 其十 孤山梅雪

明代 张宁

春意逼溪桥,寒香闭蓬户。山人不出门,驿使在途旅。

瀹雪诗

明代 张宁

总是金山与惠山,源流无不历尘寰。从来天一清凝味,只在陶生茗瀹间。

溪隐卷为秀水陈嘉言题

明代 张宁

茆屋寄沧洲,溪深事事幽。门无题凤客,岸有钓鱼舟。

放浪非狂士,浮沉混俗流。犹疑人物色,不复被羊裘。

病还部议未许将北行

明代 张宁

双鬓苍浪野兴生,静依疏柳听秋声。一身未老心先老,万事无成病早成。

门巷萧条归似客,江湖飘泊住还惊。如何岁晚青山下,犹有天涯未了情。

为胡文晖题幽篁石菊图

明代 张宁

故人归田园,几许见秋节。修篁荫中林,时菊丛以发。

冉冉烟中花,萧萧石边叶。秀色如可餐,幽馨寒不绝。

时有素心人,同来醉明月。

林溪六景 其六 溪桥残雪

明代 张宁

日暖风寒野色昏,危梁半露水添痕。行吟索共梅花语,春在寒梢剩几分。

方洲八景八首 其二 杏圃朝霞

明代 张宁

春深花正开,天晴海初曙。霞光云际来,艳色溢蓬宇。

明明碎锦坊,淡淡秋容圃。聊因旦晚欢,妍丽安足数。

为朱彦明题画

明代 张宁

不是玄都种树人,武陵溪上已迷津。少年时节须回首,花落莺啼又暮春。

刘公瑞閒居六咏 其三 西轩听已

明代 张宁

芳草池塘夜已分,一灯疏已转纷纷。分明瞿峡愁中听,彷佛巴山梦里闻。

海外故人嗟久别,天涯游子忆同群。兰缸欲尽青毡冷,落叶萧萧自掩门。

并笛图

明代 张宁

被里鸳鸯春睡足,蛾眉补尖凝黛绿。沉香亭下鹿眠花,倦倚东皇吹紫玉。

翠鬟亸香薰柘黄,左拍酥肩右按腔。宫娃张板候节下,花奴缓舞随声扬。

流宫变羽都在口,纵横半借君王手。就中一指忽差移,风惊别调凄凉久。

蜀江烟水接华清,并辔何如并笛情。可怜一曲升平调,弄作鸾铃哀怨声。

梅古春寿藏诗

明代 张宁

郁郁凤凰山,生气何连延。生美清修士,遗世希神仙。

高情出茫昧,独见超虚玄。仰瞻山木花,俯视重冈旋。

凿石启幽閟,种槚待芳妍。夙怀瑕丘乐,预见佳城悬。

聚散本元造,寿夭谁能专。桥山生高冢,王乔亦遗阡。

乘鸾与跨凤,刀圭终弃埙。何如一生死,坦率穷高年。

廷器亲家索画梧竹图成系之以词

明代 张宁

高居寂阒兮地迥春深,时物竞发兮春蔓交侵。兰葳垂而不见兮,鞠迟暮而湮沉。

松偃蹇而蔽壑兮,梅槎牙而当岑。陟高冈以纾眺兮,越陂陀而幽寻。

将息迹以灭影兮,胡跫然乎空谷之音。忽流眄夫碧梧之茏葱兮,翳翠竹之萧森。

笋落箨以成竿兮,条挺秀而增阴。搴群芳而独伍兮,蠲众迹而孤吟。

招清风于予袖兮,邀明月于余襟。执高致以自适兮,谅卒岁而同心。

嗟庶植之殊情兮,纷纤丽而妖淫。或先时而忽往兮,或后时而乖于今。

芳华与土壤而同归兮,硕大又匠石之难禁。羌是物之具美兮,永盘衍乎丰林。

若夫通方贡兮侪南金,荐郊庙兮偶球琳。列匏管兮为瑟琴。

是固造物者之定分,乌足以状是物之登临。

为刘浚渊同年题古松图

明代 张宁

云山高高凌紫空,上有偃蹇千年松。苍颜不变太古雪,密叶晴翻长夏风。

玄萝紫蔓阴相翳,错落盘根枝著地。月明白鹤误飞来,烟散青牛忽无处。

由来奇物重冥搜,变化追寻未可留。徂徕山下黄尘暮,太谷坡前碧草秋。

只今廊庙求梁栋,梓柏楩楠皆入贡。会见巉岩出万牛,茯苓琥珀皆登用。

刘松年山水二幅 其二

明代 张宁

春色催人不耐閒,危桥曲涧远跻攀。却嫌昨夜东风雨,漂得桃花满钓湾。

沈启南墨菊木兰二首 其二

明代 张宁

近水宛芬芳,临风淡容与。不见采芳舟,疑逢戍边女。

题梅为僧秋江

明代 张宁

空林初月斜,虚阁寒未曙。相逢如有情,含笑无一语。

张宁

张宁

  张宁(1426—1496)字靖之,号方洲,一作芳洲,浙江海盐人,明朝中期大臣。景泰五年进士,授礼科给事中。丰采甚著,与岳正齐名,英宗尝称为“我张宁”云。成化中出知汀州,先教后刑,境内利病悉罢行之。后为大臣所忌,弃官归,公卿交荐,不起。能诗画、善书法,著有《方洲集》等。

► 635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