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无锡杨叔屿寿藏八景 其四 知息所

无锡杨叔屿寿藏八景 其四 知息所

明代 张宁

鸟因飞倦始知还,云本无心也出山。何似蚤归常不出,洞深巢隐共閒閒。

诗人张宁的古诗

和韩成章怀归四首 其三

明代 张宁

竹边流水日潺湲,竹外閒云伴鹤还。白鹤自飞云自散,夕阳人在水声间。

为姚公绶题丹丘

明代 张宁

东方有奇士,自号丹丘生。超世立于独,宛若来蓬瀛。

言从黄石公,再从赤松子。终始意斯在,幻境焉足跂。

草虫杂图四十二首为伍佥宪题 其三

明代 张宁

翛翛苦竹枝,岁晏未凋谢。络纬绕其颠,促织鸣其下。

秋声入荒林,寒气逗虚榭。何人赋无衣,悽恻坐长夜。

草虫杂图四十二首为伍佥宪题 其七

明代 张宁

茵蔯欲成蒿,蘼芜亦云谢。水涨污耶深,时蛰看已化。

纤腰尚蜿蜒,弱翅举复下。婉转如有情,追逐不能罢。

松涧秋声图为婿刘希仁题

明代 张宁

嵩高山下秋风起,万壑萧飕碧云里。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泻昆崙几千里。

竹炉茗熟惊涛生,春蚕食叶缲车声。风回忽若九韶舞,箫鼓琴瑟相和鸣。

茫茫古意翻新调,里耳皇荂嗑然笑。天地从来有正声,伶伦老去谁堪道。

吴栖云挽诗

明代 张宁

人去沧洲岁几何,青山芳冢郁松萝。生荣未尽安车召,死别犹惊鼓缶歌。

东道高怀宾客在,南州旧族子孙多。云栖不逐秋风散,閒待辽阳化鹤过。

为叶希荣题竹

明代 张宁

芳春初茁土,首夏渐成阴。不待冰霜后,清风已满林。

寿刘叔温父八韵

明代 张宁

东风吹暖到溪山,昨夜青牛已度关。天上功名轻脱屣,壶中甲子类循环。

新春年谱须重纪,旧日诗笺手自删。三世箕裘诸子贵,百年诗酒一人閒。

时开露积留人饭,自署遗经觅主还。雨露有恩垂凤敕,林泉无梦入鹓班。

广文道出羲皇上,高士名存伯仲间。好记遐龄千万载,岱宗高亘水潺湲。

沈启南墨菊木兰二首 其一

明代 张宁

粉素和铅久,松薰沁露浓。幽香浑不改,玄默傲秋风。

题秦溪八景诗册有怀朱文海

明代 张宁

渔牧耕樵绕涧阿,四时风景逐时多。唱闲晚犊歌停调,云破春犁雪满柯。

日落桐林海月上,岚收石屋晚钟和。秦溪旧境年年似,物在人非奈尔何。

题钓鱼图勉许瑛

明代 张宁

生不见渭水渔翁发垂白,欲事纶竿死岩泽。一朝天子梦中求,兆协非熊年八十。

又不见子陵垂钓富春山,万事无心天地閒。客星一夕犯帝位,羊裘拥入鹓鸾班。

古人出身有如此,却笑今人徒已尔。生意何须南亩田,世情付与东流水。

况汝持身当有为,读书正遇少年时。饭囊酒袋人不数,凤雏麟子真吾师。

我昔成童游泮学,雪案萤窗自磨琢。但愿才名播缙绅,焉知冻馁填沟壑。

迩来踪迹虽淹留,襟怀不作青云愁。丈夫处世贵廓落,何用浮鸥一钓舟。

无锡杨叔屿寿藏八景 其三 观物斋

明代 张宁

夕阳西下月东升,叶落空斋草又生。寒暑自更人自老,牛山何必动深情。

玉烛新 送宗礼大尹

明代 张宁

溪山疏雨后,正稻熟蘋香,晚秋时候。怅人在画船,天上百里,清风双袖。

孤琴独剑,算去日来时依旧。门静悄,桃李河阳,春来几番消瘦。

封书寄向天涯,问素月澄波,有人知不。深耕易耨,喜六职相宣,四民齐厚。

郎官列宿,笑枳棘鸾凰僝僽。看此去,紫绶金章,从新拜受。

方洲即事二首 其二

明代 张宁

閒来徐步方洲上,但觉诗怀处处生。竹影不随流水去,夕阳斜照树梢明。

南川八景 其七

明代 张宁

春到孤山未,因梅见物情。南枝与北干,各自有枯荣。

园梅盛开二首 其一

明代 张宁

暖透孤根雪乍消,冰花万点缀寒条。寻幽欲寄山中客,忘却西湖有断桥。

为伍公矩题画二首 其二

明代 张宁

荒林野树连高障,青山半出青云上。谁分折水下昆崙,一道垂流几千丈。

纷纷短发吹秋风,注目可似青鞋翁。高山流水知音少,却忆庐山五老峰。

梦萱八韵

明代 张宁

萱亲不可作,魂梦每相随。寂寞知何自,苍茫忽见之。

虚中闻叹语,空里见容仪。多在倚门处,或逢携幼时。

都忘形隔绝,犹学旧娇痴。委曲生前话,凄凉觉后悲。

留连长及旦,定省已无期。莫说忘忧事,年来鬓已丝。

西湖十咏为李载章题 其八 雷峰夕照

明代 张宁

爽朗忽苍茫,山高易夕阳。百年歌舞地,消得几昏黄。

草虫杂图四十二首为伍佥宪题 其二十二

明代 张宁

园蔬叶垂尽,练裙弊无馀。轻扬两飘翅,清嗅双长须。

本质夙如此,变不忘其初。襕斑五色文,支离守荒芜。

张宁

张宁

  张宁(1426—1496)字靖之,号方洲,一作芳洲,浙江海盐人,明朝中期大臣。景泰五年进士,授礼科给事中。丰采甚著,与岳正齐名,英宗尝称为“我张宁”云。成化中出知汀州,先教后刑,境内利病悉罢行之。后为大臣所忌,弃官归,公卿交荐,不起。能诗画、善书法,著有《方洲集》等。

► 635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