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咏美人手

咏美人手

明代 张羽

嫩于春笋白于霜,轻拂菱花试晓妆。弹瑟每嫌银甲小,吹笙还爱玉纤长。

宜将彩笔题红叶,倦把金针倚绣床。拾翠归来芳径里,逢人莫问锦香囊。

诗人张羽的古诗

头陀庵聪道者房

明代 张羽

苦行能便自小持,松龛寂寂到人稀。斋厨日晏孤烟起,童子新将施米归。

方园杂咏十二首 其四 芷径

明代 张羽

坐爱蘼芜绿,王孙罢远游。不似湘江上,千里动离愁。

寄中竺泐季潭

明代 张羽

师从钟山来,遗我故人书。
一入白云去,相思秋雨余。
徒惭尘土迹,来拟竹林居。
遥想中峰月,清梵满空虚。

寄渭清远

明代 张羽

蒲室传衣后,清名重一时。外甥多似舅,弟子已如师。

微密千花偈,清淳五字诗。板桥西畔路,风雪阻幽期。

闰七月七夕

明代 张羽

巧侣重招邀,朱楼映晚霄。凤机仍歇杼,鹊翼再成桥。

云幄香犹在,霞衣泪未消。帝应怜别怨,暂许闰年饶。

奉答吹台先生送蜀山人见简之作

明代 张羽

若人辞天阶,消摇寒江汜。言送将归人,复念中林士。

殷勤吐芳藻,绸缪寓深旨。文虹被林薄,简珠照泥滓。

子畏伐檀刺,余怀白驹美。道同无殊辙,神交有妙理。

索居序已积,孤游情难委。写心酬妍倡,怛焉愁下里。

春雨轩

明代 张羽

霢霂洒空蒙,凭轩望不穷。温迷回雁渚,暖带落花风。

着柳应催绿,□桃更上红。气萦蛛网□,润合燕泥融。

送响苔阶上,飘寒绿琐中。此时须下榻,琴酌暂相同。

楚江清远图为沈伦画并寓九曲山房作(四首)

明代 张羽

烟扉乱晴旭,遥见西林山。
忆归东湖远,人家春树间。
荆扉映水掩,应待庞公还。¤

拟过园隐阻雨

明代 张羽

在远每伤离,在近还成隔。
飞雨渺何穷,佳期怅难得。
人寒市井空,天晚江潮白。
知君掩阁卧,终朝迟来客。

饯方员外力疾归吴兴省墓便还钱塘

明代 张羽

终年不出户,出户即相违。疾病欣在告,田园应暂归。

天寒孤舟发,岁莫行人稀。棹师遵旧路,田翁识故衣。

望闾桑梓在,入里人民非。伤哉展丘墓,遽尔辞荆扉。

还乡如过客,回首情依依。晴春入旧腊,积雪含清晖。

佳期迟子还,勿恋故山薇。

塞马图 其一

明代 张羽

弓剑随身带,阏氏细马驮。天寒水草远,更过白狼河。

赠释子良圮

明代 张羽

辞家译遍五天书,避乱聊寻废刹居。片月池中观色相,千花塔下礼清虚。

行随流水因斋后,坐得新诗是偈余。看说到城还不住,余生汨汨竟何如。

寄方以常 其一

明代 张羽

水竹小窗西,新诗待我题。相过虽不厌,只怕踏春泥。

行路难·君翁见富家翁

明代 张羽

君翁见富家翁,旧时贫贱翁得志,平生亲戚皆相弃。
一朝金多贱还贵,百事胜人人莫比。
子孙成列客满堂,美人四座回鸣榼。
跃马扬鞭游洛阳,片言出口生辉光。
由来本自一人事,人心爱恶翁相当。
季子西游穷困归,妻织自若嫂翁炊。
行路难,良可悲。
翁贫贱,那得知。

舟次孤山

明代 张羽

水绕荒山路半斜,墓园无主属官家。我来正是梅开日,满目蓬蒿不见家。

题云山图八首 其七

明代 张羽

寒烟远轻素,斜日在高峰。但闻猿鸟响,更无尘土踪。

山僧暝投寺,迢递来清钟。

林皋秋色图

明代 张羽

岩云拥轻素,红叶当风堕。秋色满空亭,无人来此坐。

客中奉怀竹溪游好四首 其二 松筠乡老

明代 张羽

质朴古风存,家连水竹村。旧蒙公子爱,兼得里人尊。

客至频倾酿,闲时自灌园。西楼有枕席,高卧任乾坤。

古朴树歌

明代 张羽

山前古木不知年,婆娑黛知上参天。
霜柯反足斗龙虎,偃盖倒影鸣蜩蝉。
绿叶参差有生意,中间孔穴萃虫蚁。
上枝杳杳横苍云,下根落落穿厚地。
树傍古庙祀土神,人来酹酒浇树根。
但愿神灵长血食,树木与人终古存。
村中老人长孙子,自言此树多年纪。
忆作儿童上树时,今见根柯已如此。
曾经丧乱见太平,几遇斧斤还不死。
山僧爱此来诛茅,盘郁苍翠当檐拗。
待余六月携床至,卧听南风鸣海涛。

秋夜宿僧院

明代 张羽

古寺昏钟日已沉,禅房花木自成阴。
流萤远度还依草,宿鸟惊飞不出林。
僧磬和泉清客虑,佛香入院净人心。
夜深共讲楞伽字,始识空门义趣深。
张羽

张羽

  张羽(1333-1385)元末明初文人。字来仪,更字附凤,号静居,浔阳(今江西九江)人,后移居吴兴(今浙江湖州),与高启、杨基、徐贲称为“吴中四杰”,又与高启、王行、徐贲等十人,人称“北郭十才子”,亦为明初十才子之一。官至太常丞,山水宗法米氏父子,诗作笔力雄放俊逸。张羽好著述,文辞精洁典雅,诗咏深思冶炼,朴实含华。书法纤婉有异趣,仿佛谢庄月赋。隶书效法韩择木、楷书临摹王羲之曹娥碑,虽未精极,却能离俗而入于雅。画山水法米氏父子及高克恭,笔力苍秀,品在方从义上。

► 288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