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北游诗二十一首 其三 立秋

北游诗二十一首 其三 立秋

明代 张元凯

蝉声呜咽柳阴残,节序惊阴强自宽。把盏沧江忘日暮,湿衣清露动宵寒。

凉风汉苑悲团扇,明月湘皋泣紫兰。最是关河摇落易,天涯无奈欲归难。

诗人张元凯的古诗

敬美丈解关中学宪归隐海上过访漫呈二十二韵

明代 张元凯

海岱百灵集,乾坤二美俱。含香金殿直,尚玺玉墀趋。

人望东山重,天文北斗殊。植能雄七子,云岂负三吴。

赋就张愁逼,书成贾策迂。匡山初捧檄,渭水再分符。

飞瀑装官橐,横汾纪宦途。行春恒露冕,消夏只冰壶。

忧悄非因鵩,思深宁为鲈。鬓从临郡白,眉以入宫枯。

山宰曾无托,嵇公自不孤。朅来遗敝屣,翻使乞前繻。

同是摅忠尽,终焉恋友于。紫霄回雁序,碧沼引鹓雏。

贵岂骄人也,醒而狂者乎。有田元是介,无谷不名愚。

潘岳园千亩,扬雄宅一区。凤笙来子晋,鸾驭迟麻姑。

得失嗤鸿宝,行藏笑野狐。清斋同佛愿,止观学僧趺。

犹自精诗律,依然问酒徒。何方有员峤,吾道久乘桴。

北河地名杨柳青于此送客

明代 张元凯

两岸蝉声客梦醒,片帆初落暮云停。故人无奈年年别,江北江南杨柳青。

塞下二首 其二

明代 张元凯

乘鄣蛮云白,行营汉月新。回中牧马地,句注引弓民。

傍夏不消雪,入关才有春。天王大一统,冒顿久称臣。

道傍曲二首 其一

明代 张元凯

磊砢嵚巇路不平,少年场里莫相倾。肝肠在舌人皆听,尽是清商激楚声。

杂咏十首 其十 牧豕

明代 张元凯

公孙牧豕时,种种已华颠。伟身著短衣,昂首持长鞭。

涂附困泥中,白蹢涉菑田。野乌饥萃止,辨色俱尚玄。

穷年逐什一,形秽莫可捐。忽乘风云会,光华遍九天。

群豕化神龙,洿池变灵渊。丈夫此身在,何愁屯与邅。

闺词十二首 其二

明代 张元凯

捣衣声不乱,捣衣情自深。秋风一夕起,闺中同此音。

妾捣君不闻,天涯自有砧。也应如妾捣,为妾捣君心。

寺居二首 其二

明代 张元凯

未定去来意,其如生灭何。舍身能忍辱,听法可降魔。

白日一僧语,青天双鸟过。悠然会心处,潭影印松萝。

安履山房赠舅氏启孙二首 其一

明代 张元凯

黄鹄恣冥翮,寒松挺贞干。寒尔寡谐合,允为明哲叹。

舅氏甘隐沦,幽栖抱璀璨。冒枕白云多,隐几青山乱。

岩扉暮霭浮,风树空音散。流坎任所止,豕鹿聊为伴。

不苦扬雄吃,而爱长卿慢。原阡竭心力,愚谷安昏旦。

翻嫌鹿门叟,累彼妻孥爨。

饮谢氏西楼

明代 张元凯

高楼细雨尚吹寒,黄柳垂条映碧湍。蜡屐汝饶容易办,鹖冠吾老不须弹。

大都山水情难负,别有莺花兴未阑。翻笑向禽忘旧约,至今蓬累各槃跚。

道傍曲二首 其二

明代 张元凯

长路关山感慨深,愁霖毒雾昼阴阴。莲花匣里明秋水,照见含沙射影心。

春江花月夜二首 其一

明代 张元凯

金卮湿花露,罗袖留春云。冶容月同皎,微词人莫闻。

杂诗二十首 其九

明代 张元凯

凉风起昨夜,大火忽西移。蟋蟀啼近床,流萤飞入帷。

白发竟盈把,丹砂尚无期。朝散陆贾金,暮披张衡诗。

四愁郁不开,万金亦奚为。叹息竟无语,俛视川波驰。

孤怀易成感,失路多所疑。朝绯犹可典,日日倾芳卮。

闺词十二首 其十

明代 张元凯

谁家采桑女,妖艳妆何靓。贪看鸳鸯飞,立与桃花并。

柔条多远扬,钩乱如鸦鬓。倾筐弃道傍,归照匣中镜。

侠客行二首 其二

明代 张元凯

紫丝步障奏云璈,白玉深杯夜月高。一宿千金三妇艳,九衢驷马五陵豪。

北游诗十八首 其十三 燕京寄上海朱邦宪

明代 张元凯

北风扬尘沙,玄阴片时结。玄舍寄如磬,羁身但存舌。

易水寒不流,西山欲飞雪。梦见田先生,恍与荆卿别。

击筑苦无徒,悲歌夜不辍。我友蹈海生,圭组久不屑。

游于酒人乎,而乃好奇节。因救季将军,朱家心屡折。

吾岂有黄金,尊前为君设。所以穷时交,古人多激烈。

闺中词二十首有序 其六 持筐

明代 张元凯

取斧携筐卷袖罗,柔荑无奈远扬何。桑间莫浪逢人语,调笑秋胡世上多。

斋居杂咏二十首 其二

明代 张元凯

蕉鹿遗大野,木鸡在深林。山月直入室,松风与披襟。

同胡侍御昆山傅处士宅看菊

明代 张元凯

坐见南山对草堂,短篱秋色一樽香。从知野外柴桑菊,不畏台中御史霜。

斋居杂咏二十首 其七

明代 张元凯

再生宋人犊,复失塞翁马。天道诚悠悠,是难测识者。

忆昔篇二首 其二

明代 张元凯

忆昔君行折柳条,一为京兆路迢遥。眉痕自顾真狼藉,临镜何曾着意描。

张元凯

张元凯

苏州吴县人,字左虞。少习《毛诗》。以世职为苏州卫指挥,督运漕粮北上,有功不得叙,自免归。悒悒不得志,以酒自放,酒酣谈天下事,慷慨风发。工诗,有《伐檀斋集》。► 646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