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桂隐纪咏四十八首 其二十八 沙际亭

桂隐纪咏四十八首 其二十八 沙际亭

宋代 张镃

小楫轻撶去,无人伴此翁。午烟青一点,鱼虎出深丛。

诗人张镃的古诗

离无锡夜入溪庄港口

宋代 张镃

出山犹自雨随车,到得溪桥一点无。冷月半明云未去,垂杨成行叶全枯。

竹添东墅方清荫,人在南湖巳白须。应是田翁喜侬至,旋吹灯火竞欢呼。

贺新郎 次辛稼轩韵寄呈

宋代 张镃

邂逅非专约。记当年、林堂对竹,艳歌春酌。一笑乘鸾明月影,馀事丹青麟阁。

待宇宙、长绳穿却。念我中原空有梦,渺风尘、万里迷长乐。

愁易老,吹灵药。

别来几度霜天鹗。厌纷纷、吞腥啄腐,狗偷乌攫。东晋风流兼慷慨,公自阳春有脚。

妙悟处、不存毫发。何日相从云水去,看精神、峭紧芝田鹤。

书壮语,遍岩壑。

简马架阁

宋代 张镃

江浙闻人马少伊,识公因诵雪窗诗。
交驰刺字休嫌阻,一见人生自有期。
城郭村翁谁问我,亲王娇客罕如斯。
鸡声风雨相望处,情致先多会面时。

庚戌岁旦次张以道韵

宋代 张镃

农家正旦喜占晴,老圃观风趁早春。两事欲寻强健日,一生常作太平民。

绍熙初岁新开历,典册崇仪极奉亲。词拙固难传乐府,水边閒示钓鱼人。

寻桂南山至崇寿院因往灵三首

宋代 张镃

山头籐断空垂子,亭下泉荒不满池。
老衲坐来知敬客,南音犹记鬼仙诗。

蒲龛

宋代 张镃

纷华尝遍气豪粗,未到衰年一点无。
行幛不施机上锦,坐龛只葺水中蒲。
斜斜策杖随椶屨,寂寂闻香对瓦炉。
若昧那伽常在定,结跏徒费钝工夫。

病起见瓶中蜡梅偶书

宋代 张镃

南湖地胜无凡木,只说寒梅夸不足。
四般风韵两般高,黄如蜂蜡白如玉。
余品缃红亦总嘉,早开最喜黄白花。
去年树下看不厌,吟兴被压空长嗟。
今冬一病恰半月,未暇寻梅踏残雪。
数枝蜡蕊忽先来,吹香大慰经年别。
道人不作群作痴,三嗅唤醒胜良医。
黄绢幼妇语难辨,一默自有无穷诗。
此机亦似维摩老,何曾真难文殊倒。
从兹不病是谈禅,命花却为黄金仙。

四月上浣日同寮约游西湖十绝 其八

宋代 张镃

喜逐刍荛禁苑东,舜弦调处剩薰风。戎葵学得宫衣缬,不作人间锦样红。

书叶轩

宋代 张镃

正是桐阴雨乍晴,隔笼黄鸟女儿声。
笔床经笥閒家具,物物皆从我太平。

灵芝寺避暑因携茶具汎湖共成十绝 其十

宋代 张镃

别浦归时捲钓缗,蕉裳兰佩净无尘。水荭秋晚重来赏,只约舂锄不要人。

相士陈邦彦觅诗

宋代 张镃

眼力知君已绝伦,奉传一法更通神。
看渠天爵高人爵,方是人间富贵人。

清晕阁在柳洲寺旧址二首

宋代 张镃

幽寺知何处,风钟关远撞。
孤花明几席,阴树惜轩窗。
唤渡轻舟竞,窥人白鸟双。
寸心方自适,肯易利荣降。

次韵茂洪觅蜡梅

宋代 张镃

世路嵚崯费折枝,退耕非我更其谁。
真花似假无心咏,只诵涪翁旧日诗。

南湖赋冬青花四首

宋代 张镃

上林名字万年枝,高映宫墙侧映池。
不是移根閒地种,岁寒情性有谁知。

赠嗣持上人

宋代 张镃

持也耽耽老比邱,吾如松比瀑春流。经年欲见浑无便,连日相逢若旧游。

柏子轩窗翻梵夹,荷香亭上款茶瓯。真成此外无馀事,莫说机关向上头。

次韵酬新九江使君赵明达二诗仍送自制香饼白鸥波酒 其一

宋代 张镃

纷纷金佩与瑶环,骨相如吾敢妄攀。居处何曾离城郭,襟期终不负湖山。

杉旁试履拖云湿,石上敲钩破藓斑。冲晓樵童便来往,思量谁是我投閒。

题本觉寺

宋代 张镃

一径横穿藓翠封,满空声动玉琤淙。
林居岂是无修竹,未有清阴似此浓。

走笔和曾无逸掌故约观玉照堂梅诗六首 其二

宋代 张镃

才晴便是看花时,天上阴晴岂预知。前日路乾居士病,偶妨招客酒樽随。

汎锦池霞川呈张以道二首 其一

宋代 张镃

夕风轻飏一池香,遥为荷池泛短航。俗子几曾贪韵胜,閒人嬴得放清狂。

幽栖野鹤林松黑,乱扑流萤水叶凉。会取渭川当日意,不将终老俟周王。

昼寒一杯辄欲酩酊因静坐道室

宋代 张镃

岁晏常多白昼阴,软帘毡帐禦寒侵。观书偶要得天隐,作传定难题醉吟。

犬吠远闻风绰散,叶凋谁顾雨堆深。湖边莫道春回未,紫草依稀动绝岑。

张镃

张镃

  张镃(1153—1221?)原字时可,因慕郭功甫,故易字功甫,号约斋。南宋文学家,先世吹纪(今甘肃天水)人,寓居临安(现浙江杭州),卜居南湖。出身显赫,为宋南渡名将张俊曾孙,刘光世外孙。他又是宋末著名诗词家张炎的曾祖,是张氏家族由武功转向文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隆兴二年(1164),为大理司直。淳熙年间直秘阁通判婺州。庆元初为司农寺主簿,迁司农寺丞。开禧三年(1207)与谋诛韩侂胄,又欲去宰相史弥远,事泄,于嘉定四年十二月被除名象州编管,卒于是年后。

► 469篇诗文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