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送张中丞入台从事

送张中丞入台从事

唐代 李德裕

驿骑朝天去,江城眷阙深。夜珠先去握,芳桂乍辞阴。
泽国三千里,羁孤万感心。自嗟文废久,此曲为卢谌。

诗人李德裕的古诗

临海太守惠予赤城石,报以是诗

唐代 李德裕

闻君采奇石,剪断赤城霞。潭上倒虹影,波中摇日华。
仙岩接绛气,谿路杂桃花。若值客星去,便应随海槎。

思山居一十首。忆村中老人春酒(有刘、杨二叟善酿)

唐代 李德裕

二叟茅茨下,清晨饮浊醪。雨残红芍药,风落紫樱桃。
巢燕衔泥疾,檐虫挂网高。闲思春谷事,转觉宦途劳。

思山居一十首。初夏有怀山居

唐代 李德裕

山中有所忆,夏景始清幽。野竹阴无日,岩泉冷似秋。
翠岑当累榭,皓月入轻舟。只有思归夕,空帘且梦游。

思平泉树石杂咏一十首。二猿

唐代 李德裕

钓濑水涟漪,富春山合沓。松上夜猿鸣,谷中清响合。
冲网忽见羁,故山从此辞。无由碧潭饮,争接绿萝枝。

春暮思平泉杂咏二十首

唐代 李德裕

台岭生奇树,佳名世未知。纤纤疑大菊,落落是松枝。

照日含金晰,笼烟淡翠滋。勿言人去晚,犹有岁寒期。

忆平泉杂咏。忆晚眺

唐代 李德裕

伊川新雨霁,原上见春山。缑岭晴虹断,龙门宿鸟还。
牛羊平野外,桑柘夕烟间。不及乡园叟,悠悠尽日闲。

思平泉树石杂咏一十首。重台芙蓉

唐代 李德裕

芙蓉含露时,秀色波中溢。玉女袭朱裳,重重映皓质。
晨霞耀丹景,片片明秋日。兰泽多众芳,妍姿不相匹。

思平泉树石杂咏一十首·似鹿石

唐代 李德裕

林中有奇石,仿佛兽潜行。乍似依岩桂,还疑食野苹。
茸长绿藓映,斑细紫苔生。不是见羁者,何劳如顿缨。

思平泉树石杂咏一十首。钓台

唐代 李德裕

我有严湍思,怀人访故台。客星依钓隐,仙石逐槎回。
倒影含清沚,凝阴长碧苔。飞泉信可挹,幽客未归来。

忆平泉杂咏。忆寒梅

唐代 李德裕

寒塘数树梅,常近腊前开。雪映缘岩竹,香侵泛水苔。
遥思清景暮,还有野禽来。谁是攀枝客,兹辰醉始回。

春暮思平泉杂咏二十首。红桂树

唐代 李德裕

欲求尘外物,此树是瑶林。后素合馀绚,如丹见本心。
妍姿无点辱,芳意托幽深。愿以鲜葩色,凌霜照碧浔。

重忆山居六首。平泉源

唐代 李德裕

山谷才浮芥,中园已滥觞。逶迤过竹坞,浩淼走兰塘。
夜静闻鱼跃,风微见雁翔。从兹东向海,可泛济川航。

忆平泉杂咏。忆野花(余未尝春到故园)

唐代 李德裕

虽游洛阳道,未识故园花。晓忆东谿雪,晴思冠岭霞。
谷深兰色秀,村迥柳阴斜。怅望龙门晚,谁知小隐家。

遥伤茅山县孙尊师三首

唐代 李德裕

蝉蜕遗虚白,蜺飞入上清。同人悲剑解,旧友觉衣轻。
黄鹄遥将举,斑麟俨未行。惟应鲍靓室,中夜识琴声。
金格期初至,飙轮去不停。山摧武担石,天陨少微星。
弟子悲徐甲,门人泣蔡经。空闻留玉舄,犹在阜乡亭。
空宇留丹灶,层霞被羽衣。旧山闻鹿化,遗舄尚凫飞。
数日奇香在,何年白鹤归。想君旋下泪,方款里闾扉。

山居遇雪喜道者相访

唐代 李德裕

幽居近谷西,乔木与山齐。野竹连池合,岩松映雪低。
喜君来白社,值我在青谿.应笑於陵子,遗荣自灌畦。

忆金门旧游奉寄江西沈大夫

唐代 李德裕

东望沧溟路几重,无因白首更相逢。已悲泉下双琪树,
又惜天边一卧龙。人事升沉才十载,宦游漂泊过千峰。
思君远寄西山药,岁暮相期向赤松。

晨起见雪忆山居

唐代 李德裕

忽忆岩中雪,谁人拂薜萝。竹梢低未举,松盖偃应多。
山溜随冰落,林麇带霰过。不劳闻鹤语,方奏苦寒歌。

忆平泉杂咏 忆春雨

唐代 李德裕

春鸠鸣野树,细雨入池塘。潭上花微落,溪边草更长。

梳风白鹭起,拂水綵鸳翔。最羡归飞燕,年年在故乡。

思平泉树石杂咏一十首。叠石(此石韩给事所遗)

唐代 李德裕

潺湲桂水湍,漱石多奇状。鳞次冠烟霞,蝉联叠波浪。
今来碧梧下,迥出秋潭上。岁晚苔藓滋,怀贤益惆怅。

北固怀古

唐代 李德裕

自有此山川,于今几太守。近世二千石,毕公宣化厚。
丞相量纳川,平阳气冲斗。三贤若时雨,所至跻仁寿。
李德裕

李德裕

李德裕(787—849),字文饶,唐代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与其父李吉甫均为晚唐名相。唐文宗时,受李宗闵、牛僧儒等牛党势力倾轧,由翰林学士出为浙西观察使。太和七年,入相,复遭奸臣郑注、李训等人排斥,左迁。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再度入相,执政期间外平回鹘、内定昭义、裁汰冗官、协助武宗灭佛,功绩显赫。会昌四年八月,进封太尉、赵国公。唐武宗与李德裕之间的君臣相知成为晚唐之绝唱。后唐宣宗即位,李德裕由于位高权重,五贬为崖州司户。李德裕两度为相,太和年间为相1年8个月,会昌年间为相5年7个月,两次为相7年3个月。 ► 155篇诗文

唐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